山西:5000年極簡史都藏在這個省的地名里
山西:5000年極簡史都藏在這個省的地名里
2021年11月09日 16:31:33
來源:地道風(fēng)物 APP
50人參與5評論


黃河以東,太行以西,有一片大山大河塑造的土地,古人喚作河?xùn)|,今天,它叫山西。

巍峨太行山,貢獻了“山西”之名。
圖/視覺中國
十月初的山西暴雨,想必大家還有記憶。那幾天,風(fēng)物君認真看了三遍山西地圖,當時就隱約覺得,“山西對中國到底有多重要”的答案,都藏在山西大大小小的地名里。

山西的地名,你還有哪些熟悉的?
制圖/吳玖洋
打開地圖,熟悉的是位于山西心臟處的省會太原、靠近內(nèi)蒙古的“煤都”大同;隔黃河與關(guān)中相望的運城,是古代獨一無二的“鹽務(wù)專城”。迷戀美景的人會尋找恒山與壺口瀑布,古建愛好者大概能一眼瞄準五臺山和平遙古城。

晉中祁縣的喬家大院,以同名電視劇聞名全國。
攝影/石耀臣
當目光向四周游走,大概要準備一本字典了。一個個生僻字多音字,接連向風(fēng)物君的語文水平“重拳出擊”——忻州的“忻”,究竟讀xīn還是xī?隰縣的“隰”、岢嵐的“岢”又是啥字?臨猗縣的“猗”,該讀一聲還是三聲?長子縣的“長”為啥讀zhǎng、繁峙縣的“峙”竟然讀shì......
如果再把山西的古今地圖重疊,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蘇軾的名句“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云中”就是今天的大同,多美的名字?。唤鹩刮鋫b世界里的風(fēng)陵渡、雁門關(guān)、分別據(jù)守山西的一南一北;“蘇三離了洪洞縣”“身騎白馬走三關(guān)”,唱的正是山西的地名!

古代的山西雖四面天險,卻也能與外界相通,
這些關(guān)口渡口,仍有許多為現(xiàn)代人熟知。
制圖/孫璐
山西的版圖上,不僅能看到山河形勝,還能望見古今一代代人闖蕩奔突的故事。晉南的地名里,分明寫著華夏先民的初生與創(chuàng)造;晉中,看龍城如何威震中原;晉北,烽火硝煙曾徹夜不息,將士、商人和移民,念叨的是同樣的名字。
這片“表里山河”,還藏著多少秘密?

長城,是山西的北部屏障。
圖/視覺中國

山西人,真會給自己的家鄉(xiāng)起名字
一個陜西人和一個河北人,分別從西面和東面望去,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黃河對岸,陜西人眼里的山西是“在水一方”,隔著太行,河北人眼里的山西卻高得像“天空之城”。

王莽嶺,因西漢王莽趕劉秀到此地安營扎寨而得名。
圖/視覺中國

“太”行、黃“河”,如何定義山西?
“太”——比大更甚。太行之名,很可能就是古代某個河北人起的,眼前山脈真是極大極高的一行,如連天的屏障般高不可及。而在西面與南面的低處,黃河“幾”字彎的最后一撇,留作山西的天然省界,同樣難以逾越。

沿著黃河,眾多山西的城市以河為名。
攝影/薛俊
太行、黃河,兩種截然不同的地貌景觀,像兩座巨大的“城門”,一西一東,定義著山西在中國的位置。“太“與“河”字,也時常出現(xiàn)在山西的四邊地名里,自帶豪闊波瀾之氣。
巍峨的太行融進山西的地名,就有了西麓晉中的太谷區(qū),即“太行山谷”之意;太岳山,源于霍太山,形容主脈霍山之高大;黃河險要處的河津市,就是“大河要津”之意;河曲縣,身旁正是蜿蜒的黃河九曲。

山河形勝,盡在山西。
制圖/孫璐
太行與黃河之間,是汾河、呂梁山及其他眾多山河,“表里山河”這個詞,在山西的地名里被演繹到極致。

山水之間,皆是山西人的語言藝術(shù)
太行山往西,一系列狹長的河谷走廊從南到北排列,另一側(cè),是同樣磅礴千里、起伏不息的呂梁山脈。呂梁山,在一些地理志書里也被稱為“骨脊山”,雖然比不得太行擔(dān)“天下之脊”,但也如巨獸橫臥,背脊拱起,稱“呂梁”合適不過。

呂梁市不僅有呂梁山,也有壯美黃河灣。
圖/視覺中國
在山西,山地丘陵占總面積的80%,河谷盆地只占到20%。“開門見山“,又依水而居的山西人,自然也多用山河來命名家鄉(xiāng)。據(jù)統(tǒng)計,山西境內(nèi)近564個古今縣名里,以山、水命名的最多,幾乎占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

歷山,相傳舜帝耕治此山,并編制物候歷《七十二候》。
攝影/薛俊
仔細觀察這些地名,你只能贊嘆先民的智慧。山西、河?xùn)|這種大的區(qū)域表述,怎么簡單方便怎么來,小的地名就靈活得多,“山南水北為陽”之類的說法,山西先民們大多不屑,甚至都找不到一個以“水南為陰”命名的縣級以上地名。那么,他們是怎么取名的呢——

壺關(guān)縣的八泉峽。
八股泉水同出一地,兩處泉群均有八個泉眼。
攝影/石耀臣
既然多山,那就用形象的說法概括山的模樣:城于山麓,群山環(huán)繞而拱之,就叫“繁峙”;群山如垣,地處黃河九曲之一,就叫“垣曲”;周圍環(huán)山,中間是平地,就叫高平;北有龍首山,南有雁門山,兩山南北相呼應(yīng),就叫“應(yīng)縣”,這下知道為什么“應(yīng)”讀四聲了吧。

壺關(guān)縣,縣內(nèi)還有壺口關(guān)。
制圖/吳玖洋
也可以用比喻,來概括山的特征:盂縣,周圍環(huán)山,中間是低地,狀如盂;壺關(guān),群峰環(huán)合,宛若一壺;翼城,山形如鳥抒其翼。
山巒之間,盆地平原又是何等開闊,那就用夸張的修辭來表達贊美:太原是一例,還有長治的古稱——上黨。地處太行之畔,平原海拔近千米,似乎“與天為黨”,蘇東坡就曾說:“飛狐上黨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黃昏”。

始建于隋代的上黨門,門樓海拔1500米,十分雄偉壯觀。
攝影/石耀臣
佛教圣地五臺山,五峰聳立,原本就叫五峰山,但古人看出地質(zhì)造化之妙,這里山巒形似一只五指向掌心微扣的拳頭,而山頂無林木如壘土之臺,所以改成更形象的名字——五臺山。

五臺山的五座山峰環(huán)抱區(qū)域,有規(guī)模宏大的佛教建筑群。
攝影/龔躍賢
兩山夾一水的地形,古人叫做龍門。浩蕩河水流經(jīng)山間狹窄通道,波濤洶涌激蕩,氣勢難擋,真如潛龍出江。山西、陜西、河南都有叫龍門,晉陜交界處的龍門,是傳說中大禹治水最出名的地方。“龍門三激浪,平地一聲雷”,大禹歷經(jīng)艱辛開鑿龍門,此后河流通暢,田地復(fù)出,百姓安居樂業(yè)。

連接晉陜的禹門口黃河大橋。
“龍門“”禹門“,都與大禹有關(guān)。
攝影/薛俊
沒錯,山西的地名里不僅有充滿想象的山水地勢,還有遠古的神話傳說,以及最早的華夏故事。大河大山圈出四四方方一片天地,像是造物者留心設(shè)計,注定激蕩不凡。
山西地名里的歷史傳奇
華夏文明的“主題公園”
不知是巧合還是必然,晉南、晉中、晉北三塊區(qū)域,各自重點上演了不同的華夏故事。這些故事,也一一凝聚在古今地名里。
黃帝蚩尤女媧,為啥都愛在晉南出沒?
有人說,行走晉西南,每一步下面都是深厚的歷史土壤。女媧、炎帝、黃帝、蚩尤、堯、舜、禹等等,你能想到的華夏早期傳說人物,史載活動中心就在這里。汾河之畔的臨汾,古稱平陽,是傳說的堯都;永濟市古稱蒲坂,這里是舜都;夏縣,地如其名,這里傳說是夏朝建立者大禹的都城。
壺口瀑布的“壺口”之名,
最早見于《尚書·禹貢》中對大禹治水的記載。
攝影/薛俊
女媧補天、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嫘祖養(yǎng)蠶等故事,都從晉南一帶流傳出去。有的地名,直接就是遠古傳說的反映——稷山縣,是后稷在稷王山下教民稼穡;長子縣,是因為堯帝封大兒子丹朱于此處,這里也是“精衛(wèi)填海”的銜木之地。愚公移山的故事里,阻擋愚公的大山除了太行,另一座正是晉南邊界上的王屋山。
為什么遠古神話傳說如此青睞晉南?有學(xué)者認為,這與山西最大的湖泊——運城鹽湖有關(guān)。
運城之名無“鹽”字,卻是獨一無二的鹽務(wù)專城。
制圖/吳玖洋
運城盆地原是古湖區(qū),后來湖面萎縮,再加上地形與氣候影響,形成中原罕見的鹽池。鹽在古代是稀有資源,在文明起始階段更是至關(guān)重要??梢哉f,誰控制了食鹽,誰就擁有統(tǒng)領(lǐng)各部落的資格。巧合的是,傳說那場影響深遠的大戰(zhàn)——黃帝與蚩尤之戰(zhàn),也發(fā)生在晉南一帶,據(jù)多部史書所載,蚩尤部落據(jù)“鹽澤之富“,那場大戰(zhàn)很可能就是爭奪鹽池的戰(zhàn)爭。
運城鹽湖區(qū)的鹽田,如同“上帝調(diào)色盤”。
攝影/趙高翔Moor
那場大戰(zhàn),也融入到當?shù)氐牡孛幕?。相傳蚩尤被殺后,身體被肢解,人們就將鹽池命名為“解池”,此地命名為解州。還有一種說法是,此地是蚩尤的被“害”處,百姓為紀念蚩尤,就將解州的“解”讀為“hai”。
解州關(guān)帝廟,“關(guān)公故里”是解州的另一個名字。
圖/視覺中國
更有趣的是,這里不僅僅是神話傳說的寄托之地,近現(xiàn)代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也同時佐證這里是華夏文明的搖籃。
臨汾市發(fā)掘的陶寺遺址,初具國家和禮制雛形,有學(xué)者認為這里是夏早期的都城夏墟,還有人說早于夏,極有可能是堯的都城,是最早的“中國”。從遺址可以看出,古老的歷法在這里確定、最早的水井得以普及應(yīng)用、農(nóng)耕文明飛速發(fā)展,先民們安居樂業(yè)……
陶寺遺址,華夏文明的源頭之一。
圖/視覺中國
晉南,還誕生了最早的山西之名。夏商之后,西周第二任君主封其弟叔虞于“唐”,也就是臨汾一帶,“唐”就是山西最早的古名。叔虞去世后,他的兒子在晉水邊修建行宮,并改唐為晉,“晉”作為簡稱,至今與山西聯(lián)系在一起。
晉陽之名,宋太宗聽了很生氣?
由晉南向北,遠古傳說退隱,這里上演的是轟轟烈烈的,春秋戰(zhàn)國諸侯爭霸的故事。
祁縣,因曾是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祁奚的封地祁邑而得名;襄垣縣,則是由晉國大夫、趙國的創(chuàng)始人趙襄子所筑。介休市,晉國人介子推隱居綿山,最后死在這里。這位晉國賢臣,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的壯舉為世人懷念,寒食節(jié)正是為紀念他而來。
介休市的綿山。
兩千多年前,介子推在此隱居,所以也叫介山。
圖/視覺中國
春秋末期,晉國正卿趙鞅(趙簡子)在地勢險要的汾河谷地,晉水北側(cè)修建城池,取名晉陽。作為趙國初都近三十年,山西地區(qū)的政治中心開始從晉南轉(zhuǎn)移到晉中。到了秦朝置太原郡,再到漢武帝時置并州,州治晉陽成了名副其實的“山西之心”,承載的是今日太原之最為輝煌的“前世”。
太原晉祠公園湖心島。
晉祠本叫晉王祠,是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
圖/視覺中國
自建城以來的一千多年里,晉陽曾是趙國、前秦、北漢三個政權(quán)的都城,是東魏、北齊、唐朝、后唐、后晉、后漢六個政權(quán)的陪都。隋末,李淵父子從晉陽起兵,攻入長安,晉陽被定為北都,742年改為北京,成為唐代五京之一。
除了李淵、李世民父子,晉陽還因走出了晉文公、趙武靈王等霸主,出過多個皇帝,所以被視為龍潛之地,得“龍城”稱號。
太原晉源區(qū),就是晉陽古城的所在地。
圖/視覺中國
山西的地名,還牽連著帝王的喜怒哀樂。運城的聞喜縣,來源于聽說南征大捷,高興壞了的漢武帝。一千年后的宋太宗,聽到晉陽之名卻非常生氣。
當時宋軍兩次進攻北漢據(jù)守的晉陽,均告失敗,直到宋太宗親征才成功。出于泄憤,且擔(dān)心這里的“龍氣”擾亂江山,他便下令毀掉晉陽城??商煜轮爻窃鯐虼讼?,三年后,晉陽故城東北的唐明鎮(zhèn)復(fù)建新城,這就是今天太原城的雛形。
榆次古城,“榆次”之名,與西周時期的榆州國有關(guān)。
圖/視覺中國
既然有龍城,那么有沒有鳳城呢?還真有,榆次的別名就是“鳳城”,《榆次縣志》記載,“晉武帝時,鳳凰集于(榆次)境”,正好與龍城太原遙相呼應(yīng),形成“龍鳳呈祥”,所以有了這個別稱。
“兩山相應(yīng)”的應(yīng)縣,有舉世聞名的應(yīng)縣木塔(釋迦塔)。
圖/視覺中國
最美好的地名,莫過于“天下大同”
離開晉南晉中,到山西的最北邊,數(shù)千年來,這里唱響的是中國歷史鐵與血、戰(zhàn)與和之歌,書寫的是草原與中原文化碰撞融合的史詩。
山西最大的地級市——忻州,以治北要塞“忻口“而得名。相傳西漢初年,漢高祖從平城脫險,解除白登之圍,“還軍至此,六軍欣然”,因為“欣”通“忻“,所以衍生出忻口之名。南襟中原、北控大漠,忻州自古還有“晉北鎖鑰”之稱。

白雪覆蓋的忻州古城南城門樓,忻州的別稱正是“欣“。
攝影/一佳one
北通大漠的雁門關(guān),曾發(fā)生過167次大的戰(zhàn)役,最有名的就是北宋楊家將與遼人的拉鋸戰(zhàn)事;太行深處,出入河北的娘子關(guān),唐初紛亂中,李淵之女平陽公主率娘子軍在此守衛(wèi),因此得名;平型關(guān),因抗日戰(zhàn)爭中的第一場大勝仗足以名垂青史。

雪中的雁門關(guān),最初由趙武靈王建立。
圖/視覺中國
當然,晉北最值得說道的地名正是大同。追溯歷史,這個地名最早源于唐朝的大同軍,而大同軍又是以當?shù)匾粭l叫大同川的河而得名。開元年間,大同軍遷移到云州,便有了大同軍城,與云州城并稱。到了遼代,大同府設(shè)立,“大同”便從軍名華麗轉(zhuǎn)變?yōu)榈孛?,自此沿用不改?/p>
另一個古老的說法,則更加應(yīng)和古今之人的希冀。相傳漢武帝打敗匈奴,就把當?shù)匾粋€要塞取名為“大同”并修建城池,意思是創(chuàng)造一個理想的社會,做到“天下大同”。



大同云岡石窟,中國“四大石窟”之一。
圖1攝影/王寰,圖2攝影/何金春,圖3攝影/石耀臣
這樣的期許似乎真的慢慢應(yīng)驗了,盡管少不了流血紛爭,但是東漢以后,民族融合經(jīng)由這里而悄然發(fā)生。南匈奴臣服中原,被安置在山西北部,曹魏又分其為五部,散置山西各地。此外,羯、羌、氐、鮮卑等北方民族也陸續(xù)內(nèi)徙進入,大同,正是華夏各民族“大熔爐”之口。

大同火山,就像一座“大熔爐”。
攝影/黃雪峰
特別是,在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時代,大同既是中國北方政治、經(jīng)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又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隨著孝文帝遷都洛陽,漢化運動成就了民族大融合的高峰。

民族可以融合,地名也可以。
山西還有許多合并而來的地名。
制圖/吳玖洋

山西地名里,還藏著中國人的“老家”
說起明清時代的山西,除了商旅,可能就是移民了。

殺虎口長城,多少山西人曾在兩側(cè)來來往往。
攝影 / 焦瀟翔
明朝初年,山西兵亂荒疫很少,人丁興旺,人口比河北,河南兩省人口加起來還多,所以明朝政府組織山西大規(guī)模向外移民。走出去的山西人遍布18個省份,這些移民的后代,又輾轉(zhuǎn)遷徙南方各地和海外,數(shù)百年來,早已遍布世界各地。

平遙最早稱“古陶”,曾以 制陶聞名天下。
到了近代,多少商人和移民從這里走出。
攝影/石耀臣
洪洞縣、?大槐樹,早已成為華人尋根的代名詞。 “洪洞”二字,本來是大水與急流,汾河之畔,這里的人群曾也在四處“奔流”著。?“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鸛窩”......

洪洞縣的大槐樹祭祖廣場。
圖 / 視覺中國
山西移民到新的地方定居后,由于懷念故土,往往會用故鄉(xiāng)之名命名新家。 所以在地圖上,可以找到很多不在山西的山西地名。 比如在北京大興區(qū)和順義區(qū),移民到達之后,也帶來了稷山營、夏縣營、忻州營、長子營等地名至今留存,默默訴說著那段千里奔波的艱辛歷史。

修繕后的殺虎口城樓,靜矗在晉蒙兩省交接處。
攝影 / 李平安
到了清末民初,山西由于人多地少、戰(zhàn)亂饑荒,無數(shù)農(nóng)人背井離鄉(xiāng),去外地謀生,稱為“走西口”。 如今普遍認為狹義的“西口”,就是山西北部的殺虎口,與河北張家口并稱塞北兩大口。 出太原向北,要渡過汾河、滹沱河、桑干河,擺渡的渡口上總能看到依依不舍的家人和戀人: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
手拉著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門口。”
六百年間大規(guī)模的遷移,山西人遍布中國各地,有句話說,“麻雀飛到的地方就有山西人,麻雀飛不到的地方也有山西人”,一聲“老醯兒”喚將出去,定居他鄉(xiāng)的后代還能聽懂么? 許多人回家了,更多人沒有回去,大槐樹的子孫,可能就在你我身邊。

山西地名,可念來路,可慰鄉(xiāng)愁。
攝影/李平安
這就是山西地名里的故事。 有大山大河之形勝,有帝王將相之傳奇,也見證了一代代平凡人的悲歡離合。 這塊方形的“記憶盒”塵封太久,可一旦打開,仍然照耀著古今四方。

文 | 李亦
圖片編輯 | 奈福
地圖編輯 | 孫璐
設(shè)計 | 吳玖洋
封圖攝影 | 戴文軒
??
參考資料
《山西歷史》,周繼榮 主編,山西經(jīng)濟出版社
《文源講壇-2016年發(fā)現(xiàn)山西系列》,山西省圖書館編,北岳文藝出版社
《山西地方志史》,劉益齡,三晉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