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頸汗多、大汗淋漓?或許跟脾虛有關,教你這樣用藥,事半功倍
夏季本就是多汗的季節(jié)。但有的人吃個飯,喝個水,稍微一活動,那頭頸部就像蒸包子的蒸籠一樣,水汽冒個不停,很是困擾,這是怎么回事呢?

我們把這種現(xiàn)象俗稱為“蒸籠頭”,中醫(yī)認為這跟濕熱有關,濕熱上浮導致了頭頸部汗多,那么問題來了,濕熱又是從何而來呢?這就要提到脾的作用了。脾主運化水濕,脾氣虛弱的話則會引起水液代謝失常,水濕停留在體內(nèi),經(jīng)過長時間的停滯,則會化熱,就形成了濕熱,濕熱之氣受到熏蒸之后無法擴散出去,就只能順著脈道經(jīng)絡向上游動,迫使津液外泄,所以就會表現(xiàn)出頭頸部出汗較多。除此之外,濕熱上浮的患者還會表現(xiàn)出頭暈、耳鳴、身體困重、腹部脹滿、舌苔黃膩、大便溏稀的現(xiàn)象。

所以治療脾虛濕盛的現(xiàn)象我們就要從健脾除濕入手,具體要怎么做呢?
今天就跟大家推薦一個方子-----三仁湯,主要是由杏仁、生薏苡仁、白通草、白蔻仁、竹葉、飛滑石、厚樸、半夏組成。
方中杏仁、白蔻仁、薏苡仁、三者在這里合用,共除濕熱。杏仁用來宣發(fā)肺氣,白蔻仁可以健脾開胃、行氣化濕,氣機通暢了濕氣自然消。再配合薏苡仁利尿作用更是增強了化濕的效果。

滑石味甘、淡,性寒,有利尿通淋、清熱解暑、祛濕斂瘡等功效;通草味甘淡、氣平,入肺、胃經(jīng),可以清熱利水;竹葉藥性甘、淡,寒。歸心、肺經(jīng)以助清熱除煩,生津利尿之效。
半夏、厚樸行氣化濕,散結(jié)除滿,全方配伍體現(xiàn)了宣上、暢中、滲下,三焦分消的配伍特點。濕熱祛除了,那汗多的現(xiàn)象自然就得到解決了。
另外單純的脾虛也會導致汗多,脾虛生濕之后,水谷精微的吸收就會受到阻礙,脾作為氣血生化之源,身體氣血就會得不到補充而出現(xiàn)氣血虧虛,氣虛之后不能固攝體表,不能收斂汗液也會導致容易出汗。通常這類患者還會表現(xiàn)出少氣懶言、氣短乏力、頭暈目眩、面色淡白、心悸、失眠,伸出舌頭一看舌體胖大而嫩的現(xiàn)象。針對這種脾氣虛引起的出汗我們可以參考一個中成藥補中益氣丸。正如它的名字一樣,主要是補中益氣,可以入脾、胃二經(jīng),能夠幫助調(diào)理脾胃功能,改善氣血不足的癥狀。

引起汗多的原因有很多,大家要依據(jù)自身癥狀合理用藥。以上就是今天內(nèi)容了,大家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