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領導人民永記心間——記那些為鹽堿地帶去火種的人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身還爛得更早,給人民做牛馬的,人們永遠記住他!
——臧克家
1962年,干旱而貧窮的蘭考縣在寂靜之中迎來了它在新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改變,改變并非一蹴而就,最早,它的表現(xiàn)形式僅僅是一顆微不可見但被細心呵護的火種。帶來這顆火種的人是因工作表現(xiàn)突出而被調(diào)往蘭考擔任縣委書記的焦裕祿。
此時的焦裕祿年僅四十歲,他正處于一個男人最好的年華,不惑之年的他看著被內(nèi)澇、風沙、鹽堿“三害”所戕害,缺衣少食的蘭考人民皸裂、黝黑的面孔和焦慮的眼神,做出了一個決定——迎難而上,解決“三害”侵擾。自此,他徹夜翻閱資料,盡日奔走考察,不辭辛勞、不懼風沙,終于找到了解決辦法:種植護土作用和經(jīng)濟價值兼具的油桐樹。在治理“三害”之時,焦裕祿始終陪同群眾一塊兒翻地,一塊兒吃喝,一起疏通各個水道,又一起改善具有安全隱患的河道。他從來不搞特殊,反而把自己的衣服送給穿著單薄的父老,把自己的糧票讓渡忍饑挨餓的鄉(xiāng)親。
1964年5月14日,積勞成疾的焦裕祿在與肝癌的斗爭中不幸落敗,然而他的精神卻帶著勝利的光輝留在了蘭考,最終,于整個中國蔓延、生根。如今的蘭考,綠油油的農(nóng)田已經(jīng)全面覆蓋了鹽堿地,而一度變得兇惡緊鄰在蘭考的黃河,也變回溫柔廣博的母親河。
兩年以后,一位名叫孔繁森的年輕人或許是受到焦裕祿精神的感染也加入了共產(chǎn)黨。這一次,他將希望的火種帶到了少數(shù)民族——藏族。孔繁森是一位優(yōu)秀的援藏干部。在他短暫的一生中,他將大半的生命作為蠟燭燃燒以照亮和溫暖西藏,在他的帶領下,阿里的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他一手開掘西藏的邊貿(mào)和旅游業(yè),為如今的旅游勝地打下基礎。在此之外,孔繁森還收養(yǎng)了三個藏族孤兒,白天當市長,晚上當?shù)?,甚至?shù)次獻血,用獻血所得的營養(yǎng)費幫助孤兒上學。
來自全體中國人贊譽。2016年,剛被評為全國優(yōu)秀縣委書記的陳行甲在任期屆滿即將提拔之時,毅然辭職,引起了輿論的一片嘩然。辭職以后的陳行甲,將所有的精力放在了我國的公益事業(yè),他以拓寬孩子的眼界,開展博雅教育為己任,并發(fā)起了聯(lián)愛工程,推動兩種抗癌藥物先后納入醫(yī)保,在疫情發(fā)生以后,他又為抗疫戰(zhàn)士推出“傳薪計劃”,為疫情前線壯烈犧牲的幾百名未成年子女,提供長期的包括教育經(jīng)費、疾病險和暑期實習等在內(nèi)的關懷教育服務。如此種種,可謂功德無量。
大同市市長耿彥波,不顧部分利益群體的反對,雷厲風行推動“一軸雙城”計劃的實施,在大同,他以御河為軸線,東邊建設新區(qū),西邊修復古城,三年間城墻起,城門開,城市興。被問為何甘冒風險也要改變此地,他答“為子孫后代計”。
正如陳行甲在自傳所寫:“一個想干事能干事的書記,完全可以在這個舞臺,上演一出出威武雄壯的話劇來?!睘槊穹眨H民愛民,這是為官一任天經(jīng)地義的份內(nèi)之責,而不是利用權(quán)力來要好處,找漏洞,享清福,“看星星”。記住“好領導人民永記心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