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通典》證明了長安十三朝的虛假性質(zhì)?并為帝都又是什么意思?
序言:
今天有一位粉絲,私信我了一篇文章,看完之后是也是忍住笑意寫下這篇文章
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什么叫文言文水平約等于0,emmm,可能除了我語文老師知道,別人應該不知道,那我就來簡單說一下這個文章的基本錯誤邏輯:

第一
并為帝都,這句話重要的是后面的帝都屬性,結合上一句的“至于我唐”
而不是前面的并為。并為一詞的并是全,都的意思,這句話,無從考證,我不知道這句:并是全和都是的意思出自哪里。而我有一句:
唐·韓愈《平淮西碑》:“萬口和附,并為一談。”這個并為當然可以作為參考,人家直接說并為一談,并為兩個字同時出現(xiàn)。
拿桃花源記中的并字來強行歪曲解釋,不如說這個并指太原,人家太原的簡稱就是并,完全可以理解成周秦漢唐,并(太原)為帝都。
人家的并,是要結合為,和前面的至于我唐,并的意思多了去了。
我覺得這位小朋友的閱讀理解很有問題。
然后就是第二段

第二:
并為帝都前面還有一句,叫“至于我唐”而不是周秦漢魏,并為帝都,加了至于我唐,這句話就不一樣了,首先前面周秦漢魏隋 都是首都屬性,至是什么意思?到也。
至,到也?!蹲至帧?/p>
至,到也?!稄V韻》
帝都要結合前文,并為帝都的前提是:周秦漢魏隋。重要的是這個帝都,而不是并為,并為是引申到帝都屬性的引申詞。
如果洛陽的描述:至于我唐,并為帝都,這個帝都是陪都,那么長安的描述:至于我唐,并為帝都,那長安也是陪都。這樣說可能大家就明白了。這可不是腦補和臆想。
然后就是這段狼人自爆的話了,我本來以為西吹的水平,應該不會墮落至此,所以一直沒解釋:
通典中把新莽玄漢前趙前秦后秦都認定為定都在長安的朝代。 ?對唐朝宰相、岐國公杜佑的著作:《通典》如此推崇,四處粘貼,那是不是應該尊重唐朝宰相、岐國公杜佑的著作:《通典》中的觀點呢?畢竟“其間王莽更始劉曜苻堅姚萇亦都于此”就緊跟著你到處復制粘貼的那句話,你不會從來沒看見過吧?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問題,可能是自己家鄉(xiāng)自帶濾鏡,所以直接過濾了。
通典確實有這段話:其間王莽更始劉曜苻堅姚萇亦都于此”,但是還是那句話,要結合上下文,而不是斷章取義,上文是什么?
長安:《通典·卷一百七十三》:“隋初置雍州,煬帝改為京兆郡。大唐初復為雍州,開元元年改為京兆府。凡周、秦、漢、晉、西魏、后周、隋,至於我唐,并為帝都?!?/p>
下文是什么?:王莽更始劉曜苻堅姚萇亦都于此”
細心的朋友可能發(fā)現(xiàn)了:
上文全部都是王朝的國號,下文全部都是人名。如果下文跟上文的地位一樣,為什么不把他們的國號說出來,而是單單把人名說出來?完全可以這樣寫凡周、秦、漢、新朝、晉、前秦、西魏、后周、隋,至於我唐,并為帝都?!?。
為什么不呢?因為這些政權,沒有獨立史書,全部在正統(tǒng)王朝的,漢書,晉書里面,他們的國號,唐朝不承認獨立存在,但是他們沒有定都又不符合歷史 怎么辦呢?于是直接寫人名定都,而不是國號定都,區(qū)分上文的周秦漢唐等正統(tǒng)王朝。這也間接的說明,起碼在唐朝時期,這些政權不被承認。
最后說一段最基本的錯誤,暴露出了不懂史料屬性:

《通典》·卷一百七十三 州郡三,開頭一句話就是:古雍州上
人家唐朝宰相杜佑記載的是州郡,你把洛陽寫進雍州里?你把長安寫進河南?人家是一個州郡一個州郡記載。
最后附上陜西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于賡哲的最新發(fā)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