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內向”還是“外向”的人?
社交復健指南 | 你是“內向”還是“外向”的人?你是這樣的人嗎?
在朋友眼里,你開朗活潑,但你卻認為自己是內向社恐;經常參加社交活動,好像跟所有人都合得來,但每次聚會一結束,你就好像身體被掏空;跟不熟悉的人來往會讓你心累,但跟要好的朋友在一起,你會感到很舒服。
其實啊,這種情況或許意味著你是一個假性外向者。所謂假性外向就是表面看著很外向,平時的社交場合你都能夠應付得很好,但事實上你并不愛社交,更喜歡通過獨處來給自己充電,所以你對自己的性格認知是模糊的。
那些在社交中游刃有余,卻喜好孤獨的靈魂
許多假性外向者,從自身和外界獲得的自我認知,是極其分裂的。說自己外向,又對大部分社交場合充滿抵觸之心;稱自己內向,再熟悉自己不過的朋友們又會拍著ta的肩膀哈哈大笑:真的嗎,我不信。
為什么會這樣?
要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首先要重新理解
“內向”與“外向”
內向者 外向者 01
卡爾·榮格在1921年的《心理類型學》中正式提出了外向和內向的概念。他認為,內向的人能量指向內部,獨處的時光能帶給他們能量,所以他們往往傾向選擇安靜和獨處;外向的人的能量指向外部,他們能從社交活動中獲取能量,因此他們常?;顫娊≌劊矏凵缃?。
社會早早將人們二分于“內向”和“外向”的框架下:說一個人“外向”,意味著他長袖善舞、擅長社交;而一個人“內向”,則等同于他畏手畏腳、缺乏社交技巧。
然而事實上,“喜愛獨處”“喜愛社交”,是由ta們能量指向形成的“因”,而可能(并非必然)造成的“果”;同樣的,一個人是否有社交焦慮,并不取決于ta的性格特征。也就是說,內向的人和外向的人都可以有社交焦慮。
再者,內向和外向,本來就不是一件非黑即白的事。我們的內向或外向性會落在一個區(qū)間內,很少有人是絕對的內向或外向者。
上世紀40年代,第三種性格一一中間性格被提了出來。
具有中間性格的人,兼有外向和內向的特質,但二者都不占主導,ta們在慷慨陳詞和認真聆聽之間的切換更加輕松自如,情緒方面也更有適應性。
內向型
1.喜歡一個人待在安靜的地方。
2.喜歡先思考,后表達。
3.非常確定什么樣的事務,能讓你補充足夠的能量。
中間性格
1.有時喜歡安靜,有時喜歡熱鬧。
2.有時先思考再說話,但也不會懼怕自由地表達。
3.不確定什么事能讓你補充能量。
外向型
1.喜歡身處充滿外界刺激的熱鬧環(huán)境中,和小伙伴們一起玩。
2.邊思考邊表達。
3.非常確定什么樣的事物能讓你獲得能量。
說到底,一個人是否“假性外向”,和ta本人性格是偏內向還是偏外向,又或是中間性格無關。假性外向者不一定外向,但必然有ta們“假”的一面。而ta們之所以會產生社交焦慮,正是因為ta們在社交中的實際表現與內心的真實感受是分裂的,存在極大的不一致性。
這樣說來,假性外向者們的困擾無非在一個“假”字。在ta們的人生經歷中,由于種種原因,假性外向者們主動或被動地選擇了有悖于天性的社交模式。
假性外向心理成因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小時候見到親戚不敢打招呼,就會被家人指責:連叫人都不敢,以后長大了可怎么辦???
在學校朋友少,爸媽老師會提醒你:要合群,開朗勇敢一點。
這些規(guī)訓其實都是在默默地告訴你,性格內向是壞事,只有性格外向的人才受歡迎,于是很多內向的人會因此討厭自己,逼自己假裝外向,扮演一個社交牛人。
歸根結底,假性社交的心理成因大致為:
01 對歸屬感的渴望
從小就被“表現得外向=受歡迎”所影響,即便自己本來并不適應外放的交往模式。為了自己看起來好相處,交往起來更容易,強迫自己扮演“社交達人”。
02人格特質
例如討好型人格,高敏感人群以及共情能力強的人群,他們很容易察覺到他人的情緒波動,因此為了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他們義無反顧讓自己“外向”起來。
相關研究顯示,太習慣使用偽裝、熱情外放的社交方式生活,分裂社交中的實際表現與內心真實感受,會帶來焦慮和疲憊感,致使你陷入自我疑惑與自我耗竭。你在社交中隱約透露的不和諧感,也會被他人察覺,從而影響關系的持久度和親密度。
如何保持自我平衡
自我覺察
當下的社交讓你感受如何?
及時離開令你心煩的社交情景,不要把自己釘在“看起來很不錯”的狀態(tài)中,越偽裝自己,我們內心的沖突會越劇烈。
疏導情緒
用平和的方式放松自己,增加可以推動你進入積極情緒的福樂體驗(閱讀、觀影、烹飪等),內在世界的自我修整能給你更多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