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人與賢達
下面講到社會思想了。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在這里,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是上古文化中“士”的觀念。過去已經(jīng)講過,用現(xiàn)代語來說,“士”就是代表知識分子。子張問孔子,一個知識分子,要怎樣才能在社會上站起來,才夠得上稱為通達、豁達?孔子聽了子張的問題,先反問子張的觀念當(dāng)中,所說的“達”是個什么樣子?子張說,我所說的“達”的意思,是全國上下大家都知道他,名聞天下,在家鄉(xiāng)也是各個都知道。像現(xiàn)代民選政治的社會,更要做到如此。子張認(rèn)為的“達”就是這樣。子張的這個觀點很值得注意,許多人都有這種心理。幾十年來看到有一些朋友就是如此,尤其一些比較活動的分子,人家一提到某某達官顯宦豪商巨賈,他總說認(rèn)識,或攀上些關(guān)系。記得抗戰(zhàn)時期,曾有一位四川朋友對這樣而求聞達的人開了一個很難堪的玩笑。當(dāng)某人正在大庭廣眾中自稱與某某要人有瓜葛時,他便故意問說:“喂,老兄!這兩天斯福兄有消息給你嗎?”這位先生一時不解,問:“哪位斯福?”那人便說:“羅斯福嘛!”這句話一出來,大家哈哈一笑,這位老兄卻為之默然無語。社會上確有不少這一類型的人。 現(xiàn)在回轉(zhuǎn)來看孔子的觀念,我們要注意了,孔子聽子張對于“達”的觀念所下定義之后,便說,你對“達”的觀念搞錯了。一個人到處知道他的名,那叫做有名氣。這個名氣是不是好的,就成問題。有名氣的人叫做聞人,不是達人??鬃訛檫_人下的定義是“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這樣的達人,在中國歷史上很多,不一定出來做官?,F(xiàn)在有一個名稱叫社會賢達,就是有道德、有學(xué)識,的確在社會上眾望所歸,可是只想做事,不想做官。當(dāng)然,他也有條件:飯是吃得飽的,生活也不愁,有豐富的正義感,這種人就是達人。 依據(jù)孔子對達人的定義,第一是本質(zhì)的正直,沒有歪曲的心思;做人做事,不用手段,不用權(quán)術(shù)。第二是好義,這個義字的解釋,近乎墨子的義,所謂慷慨好義。第三是“察言而觀色”。這句話被后世誤解為很壞的意思,而本來的意思是有眼光,看得清楚,有先見之明;聽了一些理論,根據(jù)一些資料,加以智慧判斷,就可以看出態(tài)勢來。例如對于國際大事,時代的趨勢,許多事情,都可以在事前看出來。第四“慮以下人”,“慮”就是智慮,包括了思想與學(xué)問,“下人”是對人謙虛,絕不傲慢,自己并不以為自己了不起。要具備這樣幾個條件,才能算是賢達的人。 孔子又告訴子張,他所說的只是聞人——出名的人,往往只做些表面工作。以前某名都有一位先生,非常非常有名,凡是各項募捐,一定請他去。而他拿起筆在捐簿上第一個寫,每次一寫,就是一筆很大很大的數(shù)字,至少等于現(xiàn)在的幾十萬元,每次都如此大手筆。可是真去向他收捐款,他說:“我寫這樣多,是為你作個倡導(dǎo),別人看我寫了這樣多,自然都會多寫一點?!贝巳艘泊_是某名都當(dāng)年的聞人之一,他這個做法就是“色取仁而行違”。表面上做的都是善事,態(tài)度取的是仁,而真正的行為不是那么回事。而且“居之不疑”,他這樣搞久了,自己也覺得這樣沒有什么不對。猶如許多說謊話的人,說成了習(xí)慣,就不覺得自己在說謊,對自己這樣說,一點也不懷疑對或不對,甚至,認(rèn)為是應(yīng)該如此的。像這一類人,雖然也會出大名,但到底不算是達人。成為達人要有達人的條件,達人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