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書堂訓,甘泉子(一)。南風編譯,(一 ~ 十)。
大科書堂訓,甘泉子(一)。南風編譯,(一 ~ 十)。
? ? 每一條學規(guī),都會提示要點,又說明了原因。這學習起來,更有利于思想的完整與執(zhí)行!
一、諸生為學,必先立志。如作室者,先固其基址乃可。志者,志于道也。立之是敬。匹夫不可奪志,不可奪乃是志,若其可奪,豈可謂之志?自始至終,皆是此一字。(一)。學習的進行,必須有志向的立定。就好像是蓋房子,必須先有地基才行。志向是什么,就是有志于王道。這樣的道心要形成,是來自于敬愛的澆灌。這敬愛的泉水,是由真誠與干練,所以合成的。個人的志向不會消失,會常存的才是志向,如果會被勉強,會被更改?那就不是志向了。自始自終都是同一種狀況。
一、諸生用功須隨處體認天理,即大學所謂格物,程子所謂至其理。將意、心、身、家、國、天下通作一段工夫,無有遠近彼此,終日終身,只是體認這天理二字。(二)。學習用功的方向,是要隨處體認天理。大學中所指導的格物,程子所講的至其理。將意識,態(tài)度,身體,家庭,社會國家,全世界等等,都有一個正確的觀點和思想的熟成,能夠穿越所有障礙與界線,時時刻刻,點點滴滴,都在體會天理,并且具體落實。
一、諸生進德修業(yè),須分定程限,日以為常,每日雞鳴而起,以寅、卯、辰三時誦書,以巳午時看書,以未時作文,申酉二時默坐思索,戌亥二時溫書。然此等大抵皆不可失了本領,通是涵養(yǎng)體認之意。如此持循,當月異而歲不同矣。(三)。學生們進德修業(yè),要分階段性,有時間計劃,每一天確實進行。早上讀書,中午看書,下午作文,黃昏靜坐,晚間復習。每一階段的內容都要有主題,要熟練于心,保持敏銳的探索。這樣繼續(xù)不斷,年月過后,便煥然一新。
補充:
子時23-01點。丑時01-03點。寅時03-05點。卯時05-07點。
辰時07-09點。巳時09-11點。午時11-13點。未時13-15點。
申時15-17點。酉時17-19點。戌時19-21點。亥時21-23點。
一、諸生為學患心不定,只是煎銷習心三層五層。如煎銷金銀,一番煎銷,愈見一番精明,煎銷盡者為大賢之心。習心即人心,心只是元一個好心,其不好者習耳。習盡則元來本體廣大高明,何嘗有缺?何所沾惹?內外合一。(四)。學習的時候就怕心思不安定,鍛鍊只是進行三五次而已,這是不夠的。就好像是采礦煉金,一分動力有一分雕琢,一次冶煉才有一次提純。雜質通通去除了,那就誠然明白。或許有人以為自然就好,自我使然,很可能就是一種壞習慣,人不一定能夠自我警惕,也或許是一種消耗的行為,不有對比,就不會清楚,沒有體系,就徒費力氣。心思真誠,顯乎明鏡,三觀周全,藏乎天心。和諧氣息,無所不包,周游來去,豈能不祥。不明的習慣,借由省思,感觸周詳,切入和諧。依照這個和諧的氣氛,去調理社會事務,用力大的時候,可以健全社會。用力小的時候,也能明哲保身。理論與實際兩者也是統(tǒng)一的。
一、學者雖去圣賢甚遠,然大意亦當理會。如曾點的樂可不體認切實!濂溪所以每令尋仲尼、顏子樂處。其要在勿忘勿助之間,若有得,則是一路則劇到圣賢地位也。但其樂之虛實當自知之。(五)。學習的人,在抬頭仰望圣賢的同時,也要理解圣賢的心思。就像是曾點的樂處,要體會確實,夫子周敦頤在尋找的孔顏樂處。這個機轉就在于勿忘勿助之間,在此若有體會,就好像是上了高速公路一樣,可以直通目的地,體會的關鍵,就在于感應的真假清濁之間??!
補充@曾點樂處。曾點,即為曾子的父親。以下便是曾點樂處,夫子深表認同的地方。論語先進篇。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乖唬骸改赫?,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補充@顏子樂處。顏回,孔門第一人。為政。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span>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馀則日月至焉而已矣?!?/span>雍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一、學所以明人倫也。程子言道須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求之。若于人倫間處得中正,便是天理,便是道,不分在心在事。心事合一,諸生切須體認,不可外求。(六)。學習首要是明白完整的人倫。程子說,人道會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中來獲得實踐。這人道端正了,便是接近天理了。仁愛的心情體會了,仁愛的事功要推行,就會自然契合了。內外要熟成,學子就必須體認完整,重要的事情就在這里了。
一、諸生務以篤實為本,不可以文藝為先,周子謂『篤其實而藝者書之』。然實與藝亦非二事,且如作文寫字時,誠敬存焉,則何莫非本實也?存乎其人耳。(七)。學生的行為,事事都要先以切合真實為優(yōu)先,技術文采的變化是后來才追加的。夫子周敦頤說,道德先確實了,文化涵養(yǎng)就會跟上。這是同一件事情的先后次序,并不是兩件事情。就好像是作文寫字的時候,筆下所呈現(xiàn)的,就是心理的狀況。有誠敬的心情,寫出來的東西就會豐盈。關鍵是在于人的涵養(yǎng)而已。
一、儒先每每以過時缺小學之事為憂,然以吾觀之,所缺者年歲耳,至于事則一。今之應事接物,至于讀書、作文、寫字則皆灑掃應對之類,而親師、取友老少皆然,惟今立誠以往尚可及耳。(八)。儒門先賢,常常以為恒常的是最重要,立根的事情最優(yōu)先。在國學的指導下,所缺的不過是熟練和實踐而已,事情都是這一個宗旨的。現(xiàn)下所遇到的各種人事物,和書院中的種種學習活動,按照學記的程序進行下來,都是由一份誠意做基底,就逐步推行完整的。
一、諸生中各有帶親戚、宗族、子弟隨學,可令讀古小學,習小學之事,明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事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及六藝之文。且如習灑掃之事,每人更番早掃堂上,務令于此等事存習立誠,以為講學基本。(九)。學生當中有親戚,宗族子女等等跟著一起學的,可以先讀小學,練習小學的事情,清楚的去作衛(wèi)生、接待、課堂禮節(jié)等等。以及孝親、敬長、隆師、親友等等的心態(tài)。和六藝的項目。例如,每天做衛(wèi)生,每人都輪值,做到這些事情,表示出對學堂的重視,才會有專注學習的心情。這是學習會有效的途徑之一。
一、諸生常日務敬謹行步,聲氣須要徐詳,乃見涵養(yǎng)。謝上蔡先生云:「只高聲說一句話,便是罪過?!关M可不戒!(十)。學生平日服裝要整齊,不可以彎腰駝背,走路時候要步步踏實,講話要清楚,語氣要平和,這是涵養(yǎng)的練習。曾經有先生以為,在書院里大聲說話,就已經是過錯了。這點必須注意。
大科堂訓共六十七條,以上一至十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