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正念丨給自己幾分鐘,在當(dāng)下停留片刻

“今天你做核酸了嗎?”
這是最近許多小伙伴見面的問候,每天不是在準備做核酸的路上,就是在等核酸檢測結(jié)果。
2020年以來,一場疫情擾亂了很多人的工作與生活。不戴口罩不敢出門、出行計劃紛紛擱淺、居家隔離時諸多不方便......面對反復(fù)無常的疫情,要說不焦慮、不擔(dān)憂肯定很難。
Netflix出品的《冥想正念指南》便為我們提供這樣一個覺察與接納自己、調(diào)適身心的時刻。


《冥想正念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共8集,每集20min,在僧侶Andy的指引下,我們將打開舒適生活的新世界大門:覺察自我、學(xué)習(xí)讓身心得到安撫的冥想正念技巧。
冥想常與“心靈凈化”、“超脫物外”“忘我之境”等詞語一同出現(xiàn),聽似玄之又玄的感覺給冥想帶來一層神秘色彩。
因此很多人覺得冥想是一門玄學(xué),這其實是一個誤解。
冥想本身起源于宗教,但已褪去原有的宗教色彩,逐漸發(fā)展為在心理學(xué)領(lǐng)域有一席之地的可驗證的干預(yù)方式。冥想是一種「訓(xùn)練我們意識的方式」,通過專業(yè)引導(dǎo),覺察自身,讓意識停留在當(dāng)前某一刻,接納此刻自身所有的體驗與情緒,讓大腦短暫放松。

這種意識活動定期讓我們與本身交流,停下在生活中不斷前進的腳步,調(diào)整我們看待過去的方式,以更多的角度看待世界,從而變得更平靜與放松。
冥想的方式與技巧很多,最簡單易行的是「專注冥想」。
專注冥想需要我們設(shè)定一個聚焦注意力的點,這個點可以是一個「問題、短句、甚至外部的某個東西」,比如呼吸,在過程中,僅全身心地去感受你的呼吸,體驗當(dāng)下這一刻。

也許你會擔(dān)心自己在專注的過程中分神,但我要告訴你,分神也是一件正常的事。
冥想的目的并非為了專注,而是對自身的一種覺知,包括覺知分神。我們不逃避思緒,而是在練習(xí)「識別」。
在發(fā)覺自己分神時,你只需要意識到「我走神了」,再將意識緩緩引至當(dāng)下即可。
覺察到自己分神,也是一種對注意力的有效鍛煉。隨著練習(xí),我們分神的時間會越來越少,專注于正事的時間也會越來越多。
冥想所需的時間不多,定期幾分鐘便可,但如果你想,你也可以適當(dāng)延長時間,以獲得更好的休憩。
科學(xué)研究證明,冥想的原理類似于健身房鍛煉,健身訓(xùn)練肌肉,而冥想訓(xùn)練大腦,讓我們「感受幸福的大腦部分變得更為活躍,減少抑郁、沮喪等負面情緒,提升幸福感,并同步提升其它積極的品質(zhì)」。
此外,冥想同樣對提升專注力、抑制成癮行為等方面有積極效應(yīng),多方面影響著我們生活。


Andy在歷經(jīng)困惑無法排遣后,選擇去做僧侶,并跟隨眾多大師學(xué)習(xí)。跟很多人一樣,他起初也以為冥想的目的是控制和改變心智,但他的師傅有不同的解釋。
想象自己坐在一條馬路旁看車來車往,車就是你的思緒。很多情況下,我們會因車流而感到不安,試圖跑向馬路阻止汽車,甚至追逐汽車,卻忘了我們只應(yīng)坐在那里而已。
奔跑與追逐給我們帶來不安定感,所以冥想是為了改變我們與過往的想法與感情之間的關(guān)系,學(xué)習(xí)多角度看待它們。
在開始冥想前,你只需要讓自己呆在一個舒適的地方,可以獨自也可以結(jié)伴練習(xí)。
“首先,保持視線柔焦,察覺身邊的空間,并做兩次較大的深呼吸。
吸氣時,肺部充氣,身體擴展;
呼氣時,肌肉松弛,身體放松,若愿意可輕輕閉上雙眼。
珍惜當(dāng)下這一刻,感受這種不做任何事的感覺,并覺察到重量感,漸漸壓在身下的座椅或地板上。
覺察周圍,仔細聆聽。即便對聲音出現(xiàn)抵抗,也只需要在當(dāng)下讓自己感到舒適。

也可以利用這一刻,去覺察身體的感受:沉重還是輕盈?躁動還是沉靜?
同時,還可以更清晰地體會到身體的律動,保持自然的呼吸頻率。
若無法感受律動,可將手輕輕放在腹部,體驗每一次起伏。
為了更專注于呼吸,可以在呼吸開始時數(shù)數(shù):
吸氣而起時,數(shù)1;呼氣而落時,數(shù)2,然后在腦海中默默數(shù)到10,再停下來,重新從1數(shù)起。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無需思考和做任何努力,分神時,只需讓注意回到呼吸上即可。
最后,放下所有注意力,在幾秒鐘內(nèi)任由大腦遨游:可以思考和做任何想做的事。
把注意力輕輕轉(zhuǎn)回身體及重量感上,再次覺察周圍的聲音。
準備好后輕輕睜開雙眼,移動前花點時間覺察身體及大腦的感覺,并在冥想后?;仡欉@些感受?!?/p>

你有無法放下的事情嗎?
也許是一次爭吵,也許是一段憧憬,也許是對某個物品產(chǎn)生依賴等等,因一直不愿松手而倍感沉重。
Andy寺院的師傅給了他這樣的點撥。
想象一片藍天,藍天便是我們的腦海,偶有陰云,云便是我們的思緒,也許阻礙了我們看到藍天。
但這并不意味著藍天就不在了,用這種方式看待大腦,便可以讓思緒的陰云散開,重返藍天。
畢竟,藍天它一直都在。
Andy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有利于我們放下思緒的冥想技巧:視覺化冥想技巧。

想象一束暖光從頭頂撒下,從上至下照至你的腳。
從腳趾開始,想象暖光不斷照過身體,填滿腳趾和雙腳,并向上穿過腳踝、小腿、大腿,肌肉開始放松。
陽光繼續(xù)往上,到盆骨和腰部,沖淡肌肉緊張感。
光延續(xù)至腹部和后腰,融化那里的不適,接著進入胸部和背部。
陽光直射在頭上,蔓延至肩膀、穿過雙臂、雙手、手指,身體逐步放下一切。
繼續(xù)往下,進入脖子和嗓子,到整個面部,直至到達頭上最頂部,整個身體都充滿了陽光,緊張感全部融化。
享受這種不許做任何事的暫停時刻,只需感受到身體的重量在下壓。
技巧的練習(xí)需要適應(yīng)的時間,即使你暫時感覺不到,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你的思維開始發(fā)生變化。
《指南》中的身體掃描、放松意識、慈愛等技巧同樣有益身心,冥想的世界遠不止這一方值得駐足的風(fēng)景。
在這繁雜的世界,希望冥想正念能給大家創(chuàng)建一個自由舒適的空間,全身心地感受與思考此刻的自己,擁抱此刻自己的所有體驗,并把寧靜自然的狀態(tài)帶入生活,活在當(dāng)下,樂在此刻。
References:
Adele, M. H., & Feldman, G. (2004). Clarifying the construct of mindfulness in the context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change in therapy. Clinical Psychology, 11, 255–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