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難翻身,根源就在這3個問題上,可惜沒有早知道!
昨天在網(wǎng)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現(xiàn)在窮人越來越難翻身?難道勤勞苦干真的不能改變家庭的困境嗎?
看了很多人的回復(fù),但總感覺回答得比較委婉,畢竟良藥苦藥,忠言逆耳。

步入職場多年,看到了很多同事從小地方一路拼搏,花費半輩子扎根在大城市,也有很多年輕人在一線城市工作了幾年,因為看不到希望而回了來家。
有成功的案例,但失敗的案例更多。甚至有些失敗的原因連他自己都想不到,可現(xiàn)實就是這樣,在你毫無防備的時候,給你沉重一擊,扛得住繼續(xù)負重前行,扛不住很可能就此沉淪。
但作為一個從普通農(nóng)村走出來的人,雖然現(xiàn)在也談不上翻身,但經(jīng)過多年社會的錘煉和創(chuàng)業(yè)的經(jīng)歷。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下,我所看到的社會底層邏輯以及為啥窮人很難翻身,不一定全對,但相信一定會給你不一樣的啟發(fā)!
1、窮人孩子早當家,無非就是柴米油鹽
經(jīng)常聽到有人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好像貧窮給了孩子當家的機會,好像窮人的孩子失去無憂無慮的童年就是理所應(yīng)當?shù)囊粯印?/p>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雖然看上去為家庭解決了一些經(jīng)濟困難,但那是在極端環(huán)境下的一種求生的本能。他們懂事早,肯吃苦,可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高光時刻也僅限于此。
畢竟你很難要求一個連大山都沒有走出去的人,改天逆命。就像紀錄片《出路》中的女孩馬百娟一樣,在貧窮的家庭里,她一邊上學一邊還要干農(nóng)活,這就是我們普通人眼中所謂的“早當家”。
而當記者問到她最大的夢想是什么?她兩眼放光地說:“我期望以后能去北京,一個月掙一兩千塊錢,給家里買點面,因為家里總是缺面。”
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嘲笑她的夢想,但這就是現(xiàn)狀。進入不了高等學府,走不出大山,見不到外面的世界,談何改變命運?
但已經(jīng)到了這個時候,還有很多人在鼓吹學習無用論,說什么考上大學又如何?還不是一樣給人打工。
家庭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思想不開化!
2、沒有建設(shè)性的指導,受限于原生家庭
有機會的話,我非常建議你看看紀錄片《出路》,3個孩子,來自3個不同的“階層”。他們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大概率決定了他們未來的出路。

徐佳,和成千上萬的考生一樣,把高考當成是跳躍階層的唯一途徑。父親因為意外去世,但在臨終前還在叮囑他:“一定要考上大學?!?/p>
徐佳聽從父親的教誨,高考復(fù)讀了三次終于考上了大學,雖然談不上逆襲,但靠著自己的努力在二線城市安家落戶,日子也算過得去。
窮人很多時候難翻身,并不是自身原因,而是原生家庭的副作用。
大山里的馬百娟的父親說:“女孩兒上學太久也沒啥用,既然不上學能打工,大學畢業(yè)之后也是打工,為啥不早早地去打工呢?”
所以,他的女兒最終連初中都沒讀完,就出家了,直到現(xiàn)在也沒能走出大山。
本身父母就沒有眼界,認知層次很低,并不能給到孩子建設(shè)性的指導,如果孩子完全聽從父母的話,那只會跟著走父母的老路!
3、沒有試錯機會,想翻身難上加難
紀錄片《出路》中,第3位同學袁晗寒,從小生長在一個藝術(shù)感極強的家庭里。父母遵循她個人的選擇,不僅支持她從美院附中輟學,還給她幾萬塊錢在街邊開酒吧。

雖然酒吧經(jīng)營了不到一年就倒閉了,但從袁晗寒的眼中,你根本就看不到一丁點兒的自卑和壓力,對她來講最難的是不是生存而是如何找到讓人生有意義的事情去做。因為她有時間,更有條件去試錯。
而多數(shù)的窮人卻連試錯的機會都沒有。
同樣是十幾歲的中學生,他們看待世界和生活的方式截然不同,這就是我們不愿意承認的“社會階層”。
窮人難翻身,除了要與其他人競爭之外,還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去掙脫原有家庭的束縛。

所以這里有幾句話分享與大家:
1、年輕人要學會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只有你思想獨立了,才可能在社會中立足。
2、作為父母,我們只需要給孩子提供好的條件去學習,別讓孩子走彎路,至于理想、目標就別過多參與了。給孩子定制的未來,多數(shù)都不切實際,過于想當然。
3、有機會了就去嘗試下,但千萬別一把鎖哈。畢竟我們沒有多少資本供我們?nèi)ピ囧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