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畫的兩座高山,宮崎駿為什么討厭手冢治蟲?偏偏要針鋒相對
日本動畫的兩座高山,宮崎駿為什么討厭手冢治蟲?偏偏要針鋒相對
在之前《手冢治蟲:曾經(jīng)的中日友好,一個把盜版變成正版卻不收錢的漫畫家》這篇文章中,有朋友留言提到了宮崎駿和手冢治蟲的矛盾,還有很多朋友不清楚這中間的關系,剛好是五一假期期間,時間也充裕,就好好的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兩位日本動畫大師的矛盾。

動畫制作的矛盾
文章開始之前,我們先給大家科普一下什么是“一拍二,一拍三”這樣的專業(yè)術語,答案其實很簡單,其實動畫的一拍二、一拍三是指幀數(shù)。 動畫片播放過程中,眼球接受最為自然的是1秒24張圖片(電影也是一樣的)。一拍一就是1幀就需要畫一張圖;一拍二就是一張圖停留2幀,也就是1秒畫12張圖;一拍三就是一張圖停留3幀,只需要畫8張圖?!?/p>
而手冢治蟲當年所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將動畫制作手段簡化了,在”津堅信之“所寫的《日本動畫的力量:宮崎駿與手冢治蟲的歷史縱貫線》這本書中就提到過,手冢治蟲當年不斷地在宣揚一拍三的做法,甚至認為這種做法日后會成為主流,但后期又宣揚做全動作動畫,這無疑與“一拍三”的創(chuàng)作方式是相違背的,所以津堅信之認為手冢治蟲連什么是動畫都搞不清楚,進而否定了手冢治蟲,這也是很多人陷入誤區(qū)的一點,認為手冢治蟲就是不懂動畫,不過在這里,結合手冢治蟲的經(jīng)歷來看,這樣下結論肯定是很武斷的。

模仿迪士尼
日本的動畫起家是比我們要晚的,所以當初手冢治蟲要完成自己夢想的時候,事實上當時的日本根本就沒有任何參照可以作為標桿,毫不夸張地說,當時以手冢治蟲為首的一批人所做的事情就是日后日本動畫的標桿,因此手冢治蟲當時只能是模仿和借鑒迪士尼的動畫,其實我們單單是看他的漫畫就能感覺到有很濃重的迪士尼的影子。所以說,無論是人才,資源,技術,還是對動畫的投資等,都遠遠達不到迪士尼的標準,因此最后手冢治蟲只能有一個選擇,那就是一個低配版的迪士尼。

更何況當時的日本對于動畫都沒有一個基本的概念,不少人還認為動畫就是給小孩子看的東西而已,因此壓根就沒有一個良性的商業(yè)環(huán)境,很多時候,手冢治蟲還要自掏腰包去完成動畫制作,所以說,手冢治蟲成立了“蟲工作室”后,將動畫制作簡化,流水化,其目的就只有一個,那就是可以大大的減少經(jīng)費的開支,與此同時也能夠讓動畫的門檻降低,可以讓更多喜歡動畫的人參與進來,從這一方面來說,手冢治蟲確實是推動了日本動漫行業(yè)的發(fā)展。

這種做法確實提高了日本動漫崛起的效率,但也因此埋下了一個隱患,那就是粗制濫造的問題,這個問題其實一直到今天都是存在的,尤其是很多長篇漫改作品,比如說柯南,我們會吐槽有時候掉幀,或者是畫崩了,真要說這么做的開端,其實源頭就是在手冢治蟲那里,但對于這件事,我們不能拋開時代因素去看問題,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像是一對年輕人要買房結婚一樣,暫時沒有那個資本去付全款,難道就不買房了嗎?非要等到你攢夠了錢,那恐怕也已經(jīng)是中年危機了。

所以說手冢治蟲的做法倒像是不管怎樣,最起碼先要有動畫才能去談其他方面,畢竟像動漫這種娛樂文化,其實是與一個國家的經(jīng)濟實力掛鉤的,等到什么搞好了才去搞的話,那么什么都晚了,因此縱然是不少人認為手冢治蟲的做法為日后的日漫埋下了隱患,但不得不說的是,日本的業(yè)內人士也確實吃到了手冢治蟲所創(chuàng)造的紅利,并且日漫如今在亞洲地區(qū)可以說是獨霸一方,就是量變產生質變的過程,逐漸去完善的結果,縱然是有弊端,但也不能因此就全盤否定手冢治蟲的做法。

宮崎駿為什么反對
1:手藝人和產業(yè)化的矛盾
說完了手冢治蟲,我們再來看看宮崎駿為什么會反對這種做法,其實就是理念上的不同,宮崎駿也是做過電視動畫的,早年間甚至是執(zhí)導過《魯邦三世》劇場版,所以宮崎駿是有資格去說這樣的話的,甚至是在1989年,手冢治蟲去世的時候,大家都沉寂在悲痛中的時候,宮崎駿也依然在公開批判,他這樣做,其實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就是動畫流水化后粗制濫造的問題,因為說得直白一下,對于動畫,手冢治蟲是站在產業(yè)化上面來說的,而宮崎駿更多是一種匠人精神,站在手藝人的層面上來說的。

所以宮崎駿的作品往往出產效率是不高的,講究慢工出細活,既然我們比不上迪士尼的技術,人力,財力,物力的話,那么就在故事上,在畫面上,在分鏡上下足了工夫,那么作品自然也是被大家所喜歡的,從最后的結果來看,宮崎駿確實是做到了。但平心而論,他們這二人的矛盾,其內核實際上與電影中,商業(yè)大片和文藝片的矛盾是一樣的,我們不否認文藝片的藝術價值,也不否認宮崎駿的成功,以及宮崎駿的匠人精神,但動漫,電影,電視劇等等,這些作品的核心都是“商業(yè)”二字,沒有穩(wěn)定的商業(yè)基礎打底,那么說什么都沒用。

如果說沒有形成產業(yè)鏈,日漫僅僅是靠宮崎駿這樣的匠人在支撐的話,那么也絕對不會有日漫大量繁衍生息的今天,更不用說日本就只有一個宮崎駿,其他人就算有這個心也未必有這樣的能力。而一個產業(yè)想要逐步形成穩(wěn)定的商業(yè)環(huán)境,那么首先就要有一定的“量”,這就是地基。所以說,這二人的矛盾,說到底無非就是一個嫌棄拔苗助長,一個嫌棄再等下去黃花菜都涼了而已。沒有誰對誰錯,只是理念的不同而已。

2:對故事的看法
這一點來說,其實也是宮崎駿自己的堅持,因為手冢治蟲的作品其實是帶有那么一點悲觀主義的,即使是像《鐵臂阿童木》,《森林大帝》這樣的子供向作品來說,也是有一種悲涼的氛圍的,這一點來說和宮崎駿是完全不同的,宮崎駿的故事雖然有深度,也有思考,有時候劇情也不是那么美好,但最終的結果卻都是正面的,留有希望的,哪怕是帶有自傳性質的《紅豬》這部作品,最后也是積極的,包括宮崎駿的《風之谷》也是一樣,其實原著漫畫要殘酷得多,但宮崎駿依然把結局改寫,留下了希望。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宮崎駿不喜歡手冢治蟲的故事,甚至將其稱之為“廉價的悲觀主義”也就不難理解了。實際上宮崎駿不喜歡的人有很多,比如在日本有著非常重要地位的動畫系列作品《世界名作劇場》系列中的開山之作《佛蘭德斯的狗》??赡苡腥瞬恢肋@部作品,那我們用國內電視劇來舉例的話,就相當于是游本昌老師的《濟公》差不多,宮崎駿全盤否定了這部作品。哪怕是像“高畑勛”這樣的人物,跟宮崎駿關系還不錯也都被宮崎駿批評過。對此,也有人說宮崎駿根本欣賞不了成人動漫作品,可人家宮崎駿對《湘南暴走族》這種出了名的不良漫畫卻非常喜歡,因此藝術上的分歧,真的是說不清楚的。

3:對手冢治蟲模仿者的不滿
可能說到這里,有人會有不同意見,因為宮崎駿早期也模仿過手冢治蟲,所以自己都模仿過,后來還批評手冢治蟲的模仿者,是不是就有些說不過去了呢?其實也不是這樣,宮崎駿確實模仿過,也喜歡過手冢治蟲,甚至在手冢治蟲去世后,由于手冢治蟲巨大的影響力,使得很多人依然在模仿手冢治蟲的漫畫風格,這就讓宮崎駿不滿了。因為宮崎駿人家雖然模仿過,但后來在成熟后完全就走向了不同的路。

而其他的很多漫畫家,則很難跳出手冢治蟲的影子,宮崎駿自然就忍不住了。其中還有一位大家非常熟悉的“石森章太郎”,也就是《假面騎士》的作者,其實他也是深受手冢治蟲的影響,所以當初也都被宮崎駿批評過,這里宮崎駿的批判,主要針對的還是那些模仿者,認為他們應該走出自己的風格,而不是在重復,當然了,也有部分私人的情感問題,但整體來說,他們雖然有矛盾,甚至某些地方是否定了對方,但都是站在藝術的角度,以及對動畫的熱愛上展開的。并沒有其他因素,也沒有去刻意地詆毀,他們都是值得尊敬的動畫大師。

這篇文章有點長了,其實也是盡量去簡化了,中間也有自己的看法,這個問題其實在上一次看到有人留言后就想說一說了,其實也是希望大家了解,不要單純從一個角度去看待這兩位大師的矛盾,從某種情況來說,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矛盾,我們才會有更多好的作品可以看。好啦!終于在五一勞動節(jié)找到時間了。也算是一個小加班吧!勞動一下,希望大家也可以在評論區(qū)友善的交流,喜歡的話,希望能多多支持,感謝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