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植物因為好吃而被吃掉是不是進化失敗呢?

說到進化,大家肯定非常熟悉的一句話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甚至有人提出了存活下來才是優(yōu)勝者。
然而動植物不少卻進化的味道可口,結(jié)果就是被人類吃掉了。于是,有人就會疑惑,這種情況下,是不是進化失敗呢?為啥不是適者生存呢?
其實,如果你認真的看一下進化論,會發(fā)現(xiàn),進化,針對的是群體,而非個體。換句話說,如果進化讓一個群體獲得優(yōu)勢,那么個體的命運反而不是最關(guān)鍵的。
對于動植物來說,進化的好吃,反而是一種好事。
由于動物和植物有差異,所以我們分別來說。
一、植物——好吃才好
對于植物來說,它們固定無法像動物移動的特點決定了,它們想要擴張自己的勢力范圍是非常困難的。
當然,可以像榕樹之類的不斷的生長再成為一個榕樹島,

但是對于大部分植物來說,它們找到了一種新的策略,那就是:種子。
于是為了讓種子擴散,植物們進化出來許多策略。
有的是粘在了動物的身上,通過動物活動來擴散。

有的是讓自己的種子變的輕盈,這樣可以隨風(fēng)飄蕩。

而另一種策略就是:讓自己變的好吃。
于是動物在吃了果實后,由于種子本身很難消化,于是他們就可以隨著糞便的排放擴散到其他地方。
而最為高級的策略,那就是主動吸引人類,讓人們?nèi)プ栽笖U散。
我們今天的農(nóng)作物就是如此。
比如,小麥,出現(xiàn)在地球上老久了,一直默默無聞,直到一萬多年前的新仙女木事件時候,氣候巨變,人類不得不去主動馴化植物,于是小麥就開始了馴化。

小麥最初馴化的地方是今天的中亞地帶,而到了距今4000年以前小麥已經(jīng)傳入到中國境內(nèi),如今,小麥已經(jīng)擴散到全球了。

對于小麥來說,它的種子的確是不能隨著糞便而擴散??梢哉f非常難以保存,但是為了獲得小麥,人類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的去保存和擴大小麥種群。

以至于有人感慨:究竟是人類馴化了小麥,還是小麥馴化了人類?
其他的農(nóng)作物也大概如此,比如水稻,玉米等等,都是進化的很好吃,然后才吸引了人類并讓他們擴散到了全球。
甚至,它們不僅要好吃,還要進化的更加強大,比如產(chǎn)量高,比如易獲取,比如各種抗逆境等等。
所以,你覺得好吃沒用么?
二、動物好吃也有用
動物和植物不一樣,吃了就沒了。
但是這一點依然無影響。
好吃的肉,人類會選擇更多的養(yǎng)殖。
如果問一句,這個世界上的動物,昆蟲之外,什么動物規(guī)模最大?
第一名極有可能是鼠,第二名是雞,第三名,大概率是羊,接下來也會是豬、牛、鴨、狗、貓等等。

可以說,這些里面,除了鼠,其他大都是人類馴化的結(jié)果。
與之對比的是,大象全球才幾十萬頭。
為了讓動物變得好吃,人類也做出了許多努力去馴化。

比如,豬要變的更溫馴,長肉更快,食性更雜,甚至是要求瘦肉率更高。這些都是應(yīng)用于豬的擴大。
當然,為了維持好吃的肉,人類也做出了回報,那就是努力的擴大它們的種群規(guī)模。
到了這里,估計有人會問,那么,就真的沒難吃的嗎?
答案當然是有了。
三、難吃的食物
其實,可能很多人都沒意識到,人類能夠攝入的動植物,對于整個動植物界來說非常少。
以動物為例,哺乳動物大概有5000種左右,而人類食用的哺乳動物也就是幾十種。剩下的大部分沒被人食用,基本上是因為這些動物有很多問題,比如生育慢如大熊貓,自然也包括不好吃,比如很多野生動物都是如此,肉質(zhì)柴。而要算上昆蟲,可以說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動物,都不是人類的食物。
下面這圖是進化樹,里面大部分都不能吃~

植物也一樣,我們經(jīng)常吃的蔬菜也是非常少的,和自然界植物的種類可以說是九牛一毛。
甚至,我們連顏色都挑,比如,幾乎沒有藍色的食物。
所以,結(jié)論來了:
自然界中既有好吃的,也有難吃的,而變的好吃的,可能更有利于種群的擴張,這反而是進化的優(yōu)勢,最后被人工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