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佳節(jié)聽《大魚》,看看古代人是怎么過元宵的?
24伎樂
The Twenty-Four Gigakus
古人的
上元佳節(jié)

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習(xí)俗中,過了元宵節(jié)這個“過年”才算圓滿結(jié)束。農(nóng)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節(jié)、春燈節(jié)、小正月、元夕節(jié)。此節(jié)習(xí)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道教將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jié),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jié),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jié)。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古人是怎樣過這上元佳節(jié)的。


【上元節(jié)】2000多年前就有了,在科技不發(fā)達的古代,燈光是相當稀罕的,在那時過元宵看花燈是令人及其震撼的,但時至今日,夜間的燈光工程也就沒有那么震撼人心的。


《元宵行樂圖》
? ? ?雖然時過境遷,現(xiàn)代人科技方面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古人,但卻在吃的精細程度上,卻未必會比古人更講究。
【吃元宵】
在《上元竹枝詞》中講到:“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并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fēng)里賣元宵?!?由此可見,元宵對古人來說有多珍貴。
現(xiàn)在過元宵節(jié),吃碗湯圓對大多數(shù)家庭來說都是稀疏平常的事,但在古人看來卻意義重大,在宋代,元宵被稱為「浮圓子」或「乳糖元子」。

曾有傳說:元宵之前叫作湯圓,到了漢武帝時期,宮中有個宮女名叫元宵,做湯圓十分拿手,從此以后,世人就以這個宮女的名字來命名。
除了湯圓以外呢,古人在元宵節(jié)這天還會吃「豆粥」和「油錘」還有「船菜」。

【送花燈】

“送花燈”簡稱為“送燈”,在元宵節(jié)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愿女兒孕期平安。
【耍龍燈】

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于很多的地方。
【舞獅子】

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災(zāi)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
【猜燈謎】

每逢元宵節(jié),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xiàn)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shè)了戲曲表演的內(nèi)容。
【踩高蹺】

高蹺會一般由群眾自發(fā)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jié)束。

除此之外,古代民間過元宵節(jié),還有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祭門祭戶、元宵夜婦女相約出游走百病祈健康、迎廁神紫姑、逐鼠等習(xí)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