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走水”怎么辦?北宋就有了專業(yè)消防隊
古典小說《紅樓夢》第三十九回中,有這么一段:賈母等人在屋里聊天,忽聽外面的人吵嚷起來。賈母問怎么了,丫鬟回話說:“南院子馬棚里走了水了,不相干,已經(jīng)救下去了?!边@里的“走水”是失火的意思。
據(jù)說之所以將失火稱為“走水”,一是古人對火充滿著敬畏,因為中國古代建筑很多是木制結(jié)構(gòu),一旦失火,救援不及就會損失慘重;二是根據(jù)五行學說,水克火;三是提醒眾人趕快取水救火。
說到救火,人們不免要問:古代有沒有專業(yè)救火隊?答案是“有的”。古代歷朝歷代都很重視防范火災,北宋仁宗年間在都城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市)成立了中國歷史上首個專業(yè)滅火機構(gòu):軍巡鋪,相當于今日的消防機構(gòu)。
為什么這個專業(yè)滅火隊最開始是在北宋建立的呢?原來宋太祖一統(tǒng)天下后,推行善政,很快經(jīng)濟繁榮起來,百姓生活也十分富足。作為全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的京城汴梁,更是人口稠密,屋宇相連,繁華無比?!稏|京夢華錄》中描述了其盛景:時節(jié)相次,各有觀賞。燈宵月夕,雪際花時,乞巧登高,教池游苑。舉目則青樓畫閣,繡戶珠簾,雕車競駐于天街,寶馬爭馳于御路,金翠耀目,羅綺飄香。新聲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調(diào)弦于茶坊酒肆。八荒爭湊,萬國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qū)之異味,悉在庖廚?;ü鉂M路,何限春游,簫鼓喧空,幾家夜宴。
然而,人口稠密、木制建筑林立帶來的一個大問題就是火災頻生。其它城市也是如此,南宋杭州文人吳自牧《夢粱錄》卷十《防隅巡警》中描繪同樣繁盛的杭州時也說:“臨安城郭廣闊,戶口繁伙,民居屋宇高森,接棟連檐,寸尺無空,巷陌擁塞,街道狹小,不堪其行,多為風燭之患?!?/p>
盡管宋朝的防火刑律延續(xù)自唐代,火禁十分嚴格,但由于火災頻繁、損失慘重,除了嚴肅處理火災肇事者和失職官員外,如何快速滅火也成為朝廷考慮的問題。1023年,仁宗趙禎即位后,下詔在京廂軍中挑選精干軍士,組成專門隊伍,作為專門的消防機構(gòu)——軍巡鋪。
《東京夢華錄》記載:汴京城中,“每坊巷三百步許,有軍巡鋪房一所,鋪兵五人。”軍巡鋪遍及京城各處。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在夜間巡視,巡查盜賊、敦促百姓按時滅掉火燭。當時“京都禁火甚嚴”,不論官宦、百姓都須定時熄燈,不得違逆。如果想夜間祭奠死者,一定要提前報給軍巡鋪。
為了及時發(fā)現(xiàn)火情,軍巡鋪還在“高處磚砌望火樓,樓上有人卓望”,一旦發(fā)生火情,馬上發(fā)出警報,報給鋪中駐兵首領(lǐng)?!懊坑鲇羞z火去處,則有馬軍奔報,軍廂子、馬步軍、殿前之衙、開封府各領(lǐng)軍吸水撲滅,不勞百姓”,配備滅火器具的專業(yè)人員就會立即趕赴現(xiàn)場救火。當時汴京城約有1500名滅火軍士,配備有大小水車、水桶、梯子、墩布、勾叉、大索、斧鋸等專業(yè)器具。
救火過程中,各支滅火隊相互配合,分工明確,“故每遇初起火災,治滅迅速,不勞百姓,甚得民心?!背⒁嗒劻P分明,對于積極救火的,給予犒賞以示褒獎;救火不利、玩忽職守的按軍法治罪。
《夢粱錄》則記載了南宋都城杭州的情況,彼時軍巡鋪的密度更高、更加完善:“官府坊巷,近二百余步,置一軍巡鋪,以兵卒三五人為一鋪。”此外,在主要街道設(shè)立“防隅官屋”,屯駐軍兵,時稱“防隅巡警”或“防隅軍”,人數(shù)有二千三百多人。
同樣在多處建立望火樓,軍兵輪流值守。如果白天發(fā)現(xiàn)火情,就用旗幟指明方向;如果是在夜間,則用燈籠代旗指明起火點。若失火處在朝天門內(nèi),即皇宮內(nèi),就三面旗同時揮舞;在朝天門外,則揮舞兩面旗;城外則揮一面旗;夜間燈語如旗也分三等。
為了激勵防隅軍奮力救火,朝廷還制定了獎懲制度,竭力救火的,予以獎賞;若不竭力,依軍法治罪。
現(xiàn)代有專家還在《清明上河圖》中發(fā)現(xiàn)了可能是軍巡鋪的地方呢。軍巡鋪的成立,對于防范火災、消滅火情、救治災民等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并給后世提供了借鑒。明代京城主要由禁衛(wèi)軍負責救火,并沒有專職的防火機構(gòu),而清代則有皇家消防隊,也在防火救災方面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參考資料:
《東京夢華錄》
《夢粱錄》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