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典故
《論語》中的典故
【君子固窮(固窮)】
【陳蔡之厄(在陳之厄)】
典故出處:
《論語·衛(wèi)靈公篇》:“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p>
孔子在陳國斷絕了糧食,跟從的人都餓病了,躺著不能起來。子路生氣地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困窘?jīng)]有辦法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在困窘時還能固守正道,小人一困窘就會胡作非為?!?br>
“君子固窮”因用指于困窘之境君子能固守其道,后以“固窮”贊揚(yáng)文士安守窮困的節(jié)操。“君子之厄于陳蔡之間,無上下之交也”(《孟子·盡心下》),后“陳蔡之厄(在陳之厄)”用指斷糧遭饑,困苦不堪的境遇。
詩文引用:
西晉·張協(xié)《雜詩十首 其十》:“君子守固窮,在約不爽貞?!?br>
唐·李咸用《西門行》:“君子當(dāng)固窮,無為仲由濫?!?br>
宋·張九成《論語絕句 其六十三》:“只是人生少琢磨,厄于陳蔡尚弦歌?!?br>
北宋·黃庭堅《竹軒詠雪呈外舅謝師厚并調(diào)李彥深》:“稍能窺藩籬,亦有固窮節(jié)?!?br>
?
【殺身成仁】
典故出處:
《論語·衛(wèi)靈公篇》:“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孔子說:“志士仁人,不會為了求生損害仁,卻能犧牲生命去成全仁?!?br>
成:成全;仁:相親、仁愛?!叭省笔侨寮业赖碌淖罡邩?biāo)準(zhǔn)?!皻⑸沓扇省?,意謂為了成全仁德,可以獻(xiàn)出自己的生命,后指為維護(hù)正義事業(yè)而不惜犧牲性命。
詩文引用:
宋·許景衡《白沙驛吊辛氏》:“殺身以成仁,圣言良不誣。”
宋·沈與求《蠶》:“殺身以成仁,此計殊不惡?!?br>
宋·喻良能《題愍孝廟次王龜齡韻》:“殺身成仁古所罕,殆類餓踣齊與夷?!?/span>
?

【史魚直】【心似矢】【蘧伯志】
典故出處:
《論語·衛(wèi)靈公篇》:“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孔子說:“史魚正直??!國家政治清明時,他像箭一樣直;國家政治黑暗,他也像箭一樣直。蘧伯玉是君子??!國家政治清明時,他就出來做官;國家政治黑暗時,就把自己的才能收藏起來(不做官)。”
史魚:春秋時衛(wèi)大夫,正直不阿,敢于諫諍。后“史魚直”用為頌揚(yáng)直臣之典?!靶乃剖浮庇靡员扔鳛槿苏钡钠犯?。春秋時期衛(wèi)國大夫蘧(qú)伯玉既善于應(yīng)變又能保持自己的志節(jié),后“蘧伯志”遂用為詠矢志不移之典。
詩文引用:
西晉·傅咸《<論語>詩》:“直哉史魚,可謂大臣?!?/p>
唐·李端《長安感事呈盧綸》:“秉心猶似矢,搔首忽如蓬?!?/p>
唐·陶翰《早過臨淮》:“范子名屢移,蘧公志常保。”
唐·高適《苦雨寄房四昆季》:“知人想林宗,直道慚史魚?!?/p>
北宋·王禹偁《五哀詩故尚書兵部侍郎瑯琊王公(祜)》:“史魚直有遺,棖也剛不吐?!?/p>
?
【書紳】
典故出處:
《論語·衛(wèi)靈公篇》:“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訌垥T紳?!?/p>
子張問怎樣才能處處行得通??鬃诱f:“言語忠實(shí)誠信,行為篤厚恭敬,即使到了蠻貊地區(qū),也能行得通。言語不忠實(shí)誠信,行為不篤厚恭敬,即使是在本鄉(xiāng)本土,能行得通嗎?站立時,就好像看見‘忠實(shí)、誠信、篤厚、恭敬’的字樣直立在面前;在車上時,就好像看見這幾個字靠在車前橫木上,這樣才能處處行得通?!弊訌埌堰@些話寫在衣服大帶上。
行:指通達(dá)能行的道理。篤:忠厚。蠻貊(mò):南蠻北狄,指當(dāng)時我國南方和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州里:五家為鄰,五鄰為里;五黨為州,二千五百家。州里指近處。參:排列,顯現(xiàn)。紳:貴族系在腰間的大帶。后因以“書紳”喻指記下格言或別人重要的贈言。
詩文引用:
南朝宋·鮑照《講易詩》:“賁園無金尚,履道易書紳?!?/p>
南朝梁·江淹《雜體詩三十首 其八 嵇中散康言志》:“寫懷良未遠(yuǎn),感贈以書紳?!?/p>
唐·李頻《長安書情投知己》:“書紳相戒語,藏篋贈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