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下室練球到世界冠軍,他見證了中國體育的進階之路


人物小傳:
王勵勤,1978年6月出生,上海人。6歲開始打乒乓球,13歲進入上海隊,15歲入選國家二隊,17歲進入國家一隊。
王勵勤是右手橫拍球員,弧旋球速度快,力量大,技術全面,綜合能力強。二十多年的職業(yè)生涯,奧運會、世乒賽等多次奪冠,曾連續(xù)26個月世界排名第一,為中國乒乓球事業(yè)發(fā)展做出了卓越貢獻。2014年退役后,轉(zhuǎn)入運動訓練和體育管理工作,2018年4月,出任上海市體育局競技體育處處長。
王勵勤的乒乓之路,恰逢改革開放之后中國體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的40年。他的奮斗故事,正是中國體育事業(yè)40年進階的一個縮影。未來的日子,在新的崗位,王勵勤,請繼續(xù)加油!

1978年,我在上海出生,還在幼兒園的時候,閘北區(qū)少體校來選苗子,教練感覺我比較靈活、反應快,問我愿不愿意打乒乓球,我說挺喜歡的,就這樣被選中了。我父母都不從事體育工作,就是那次偶然的機會,我和乒乓球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那個時候訓練條件非常艱苦。少體校時,我們在地下室訓練,地下室層高很低,高球根本打不起來,球拍上的膠皮常常打到?jīng)]有摩擦力還在用,教練給我換上一塊新膠皮,我會開心好幾天。1991年,我13歲,進入上海隊,訓練場地在萬體館副館,條件好了一些,我們在兩個排球館中間的過道廳里訓練。盡管條件艱苦,但所有的隊員都很拼。
基層業(yè)余體校有一批認真負責、愛崗敬業(yè)的教練員。我的啟蒙教練沈益明就是其中之一,對我影響很大。他對我要求十分嚴格,為我在日后的水平提高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我進入上海隊以后,他還時常提醒我,要只爭朝夕,想進一步發(fā)展,就必須進國家隊,這樣才有機會在世界的舞臺上展現(xiàn)自己,為國爭光。這就是當時的環(huán)境,硬件條件有限,但每個人都為了乒乓球事業(yè),發(fā)揮各自最大的作用,朝著共同的目標而努力,我更是絲毫不敢松懈,奮勇拼搏。1993年我入選了國家二隊,兩年后進入國家一隊。

這期間,中國體育事業(yè)發(fā)展速度很快,我小時候那樣的艱苦條件已不復存在。2002年,上海乒乓球隊搬進了東方綠舟體育訓練基地。訓練館的一層是體能訓練館,二層是乒乓館,訓練空間寬敞明亮,隊員的服裝、器材都配備得很齊全?,F(xiàn)在訓練條件更加完備了,除了訓練團隊之外,還有專業(yè)的后勤、科研、醫(yī)療保障隊伍。
參加了那么多比賽,令我印象最深的是2005年上海世乒賽。因為國家男乒2003年和2004年連續(xù)兩年在國際大賽上錯失男單冠軍,對當時整個國家男乒來說,奪冠目標非常堅定,但也壓力巨大。由于比賽在上海承辦,給了國乒很大信心,最終,我和馬琳會師決賽,拿到了自己第二個世乒賽男單冠軍,為上海承辦的世乒賽畫上圓滿的句號?,F(xiàn)在回憶,當時的上海世乒賽,無論從賽事的組織策劃還是服務保障,都被國際乒聯(lián)和中外友人認為是最好的一屆,上海承辦的國際賽事再次得到了肯定。

退役后,我們這一批運動員先后轉(zhuǎn)型,我則是一直從事管理崗位。目前,我到上海體育局競技體育處工作有1個多月了,我特別希望在競技體育方面上海能夠繼續(xù)在國內(nèi)發(fā)揮引領作用。中國體育正在邁入新時代,上海已經(jīng)進入從“小體育”到“大體育”、從“體育”向“體育+”的轉(zhuǎn)變,正在加快推進建設全球著名體育城市的進程。今天,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讓體育變得更加親民,運動員和球迷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很多球員都開通了自己的社交媒體賬號,分享賽事背后的故事,宣傳乒乓文化、傳播正能量。體育已越來越成為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這代運動員是上海乒乓球精神和文化的繼承者、傳播者、弘揚者,所以我們要更多地去傳播乒乓球的精神和文化,接力棒一代交給一代,這樣才能把上海的乒乓球事業(yè)越做越好,再創(chuàng)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