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bǔ)農(nóng)書 》明 張履祥
補(bǔ)農(nóng)書 明朝?張履祥
農(nóng)書之補(bǔ),何為而作也?昔吳康齋先生講濂、洛、關(guān)閩之學(xué),而隱于農(nóng),率弟子以躬耕。先生慕而效之。讀書館課之余,凡田家纖緒之務(wù)無不習(xí)其事,而能言其理。諄諄以耕讀二字教后人者,于《初學(xué)備忘》、《訓(xùn)子語》中載之備矣。而田里樹畜之法,則取《沈氏農(nóng)書》為本,更致詳于末務(wù),所謂“廊廟山林俱有事”也?;蛘吣繛殚L沮、桀溺之流,豈知先生者哉?!后學(xué)陳克鑒謹(jǐn)識(shí)。
上卷,沈氏農(nóng)書
逐月事宜
正月? 立春、雨水
? 天晴:墾田 種桑秧 敲菜麥溝 倒地 罱泥 下地壅 修桑刮蟥 倒芋艿田 澆菜麥
? 陰雨:修桑刮蟥 罱泥 載壅 罱田泥 劈柴 撒蠶草 秧界繩 編蠶簾蠶簀
? 雜作:窖垃圾 窖磨路?
? 置備? 鐵扒鋤頭 桑剪 買糞蘇杭 買柴炭鍬蒲 蓑衣箬帽 糴豆泥甪直 買糟燒酒蘇州
二月? 驚墊、春分
天晴:倒地 刮蟥 下菜壅 倒田 鍬溝澆菜秧 罱泥 #溝 倒秧田
陰雨:修桑刮蟥 做塍修潑鍬溝 罱泥 修圩岸 劈柴 摏地灘 鋸車扉 罱田泥 載壅 捆桑繩 架山繩 撒柴
雜作:接樹(桑) 看蟲蛀屑 下瓜 葡子 下菱種 排韭 沉麻子(取足修船打索之用
置備:喚工剪桑 雇忙月人工 糴螺螄入池 修好筐箉 換炭 買芥菜鹽 買小鴨 買糊箉紙
三月? 清明、谷雨
天晴:(丕刂)地 沉梅豆、晚豆 墾花草田 澆桑秧 罱泥 倒田 種芋艿 削豆坂
陰雨:窖花草 做秧田 刮二蟥 鋸車扉 載壅 罱田泥 把桑繩 劈柴
雜作:雇工做車扉鶴膝(前此日短,后此工忙) 修蠶具車仗(并絲車) 種菱 釘菱簽(并茭梗) 捉蛀蟲 種瓜秧(并蒲豆) 浸種谷
置備:茶葉 腌芥菜 買水(木充)
四月? 立夏、小滿
天晴:(丕刂)地(白地、豆地) 謝桑 倒花草田 壓桑秧 種茄 倒地 剪地 剪桑(并修截) 澆桑秧 沈晚豆 看三蟥 收菜麥 種芋艿秧(帶露) 做秧田 下種谷
陰雨:看三蟥 拆麥棱 窖蠶沙梗 下田 窖蠶豆拇 看秧水 用麥
雜作:架瓜豆棚 澆瓜茄(并蒲豆秧) 沉赤豆 雨后看地溝 桑(秧)
置備:買糞謝桑 買牛壅磨路(平望) 腌青菜 買繭黃(南?。?買蒜苗 買蠶蟻入池。
五月 芒種、夏至
天晴:(丕刂)地 澆桑秧澆瓜 茄秧(并蒲豆等惟夏至后半月不可澆灌)
陰雨:拔地草 挑草泥 斫地灘(并塍腳) 下田 拔秧 種田
雜作:打油菜 拔桑附枝(并勻葉)
置備:糴大麥(長興) 澉浦買苧麻布 買蒜(醋用) 腌梅子 薰楊梅 買醬鹽
六月 小暑、大暑
天晴: (丕刂)地 拔梅豆 墾倒種菜地伏內(nèi) 捏頭蟥 鋤田
陰雨:下田
雜作:(丕刂)晚豆 斫黃麻梗收藏種子(蠶豆、梅豆、大?。ê坍{)麥
置備:合醬(曬醬油) 定枯桑葉,買菜瓜入醬 買勒魚入糟做瓜干,做豆豉
七月 立秋、大暑
天晴:(丕刂)地 蕩田 蕓田 捏二蟥 修又桑 把桑
陰雨:下田 捏蟥 載壅 修條 把桑。
雜作:下接力,下麥秧(并胡蘿卜) 合魚叢 種蔥 下菜秧
置備:買羊草(上路)
八月 白露、秋分
天晴:(丕刂)地 做泥磚 倒地 下地壅 挑河泥 罱泥 刪胡蘿卜 下白蘿卜 撒菜秧 種菜
陰雨:斫地灘蘆草 罱地梗泥 絞簥簽 押簾繩(并糞桶繩)
雜作:翻千年久(去根) 捉蛀蟲 抺車油 押簾 修船 沉蠶豆(地灘)撒花草子 下寒豆(田塍) 接桃樹 線雞
置備:買簥簽(并稻杠) 買稻鋏(并鐮刀) 買篩匾 合酒曲 買菜鹽 買辣火 糴桂花 腌菱拇
九月 寒露、霜降
天晴:墾地 斫早稻 沉蠶豆 墾麥棱 罱泥 勒葉 拔晚豆
陰雨:挑泥磚到家 做稻場 打稻巴 載壅 罱泥 押床簀 絞繩索
雜作:捉蛀蟲 鋤竹地(修竹) 挑稻稈泥 伏雞鵝蛋 做絮
置備:買牛壅(平望) 買絮骨 糟茄醬 烘青豆 買茱萸 箍臼
十月 立冬、小雪
天晴:斫稻 墾麥棱(沈麥、種菜)澆菜麥(及蘿卜菜) 曬谷 墾地
陰雨:用稻 做米 斫蘆 縛囤 絞繩索 罱泥
雜作:拔赤、晚豆 種芥菜、青菜 起芋藏種 采菱留種 起魚叢
置備:買枯葉(桐鄉(xiāng)、海寧) 買柴草(山里) 買牛壅(平望) 腌菜干 做酒(十月白) 做蘿卜(菜干) 租窖(各鎮(zhèn))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天晴:墾菜棱(種菜) 提菜麥溝 種大小麥 曬谷 墾地 罱泥
陰雨:做米 打米 絞繩索 縛囤 截桑磈磊 刮蟥 提溝 載壅 罱泥
雜作:斫芊芅 載羊葉 挑稻稈泥 藏種谷
置備:租窖 糴白粞 踏鹽齏菜 買蟹 糟蟹 買香橙 入礱糠 炭屑 做風(fēng)魚、火腿 糴糠
十二月 小寒、大寒
天晴:下地壅 墾坂田刮頭蟥 澆菜 罱泥
陰雨:罱泥上芊芅灘 載壅 修桑刮蟥 打米 絞繩索
雜作:了田菜麥田剩下者 斫樹枝 削地灘(腳塍)編籬笆 車池潭
置備:買榆樹 買臘柴 買臘鹽 換灰糞 買臘豬油(嘉興) 買過地韭秧 做好酒 做醋
注釋:
(1)墾田:耕田,立春前稱墾田,立春后稱倒田。地也同樣。
(2)壅即基肥。下壅即施肥,下地壅即給地施基肥。
(3)刮蟥:將生在桑樹干上的蟥蟲卵刮掉,是原始的治蟲方法。
(4)撒蠶草:將稻柴或麥柴撒葉做蠶簇用。
(5)鋸車扉即水車幅板。
(6)看出蟲屑:看桑樹上有否蛀糞落下,決定是否塞藥。
(7)排韭即種韭菜。
(8)沉麻子即播種麻皮種子。
(9)糴螺螄入池:池塘養(yǎng)青魚準(zhǔn)備食料。
(10)買糊箉紙,買紙糊箉蠶種收蟻養(yǎng)小蠶用。
(11)梅豆即早豆,黃梅時(shí)播的豆,晚豆即黃豆。
(12)鶴膝即水車和木。
(13)車仗,即水車。
(14)釘菱簽,菱蕩界圍水中竹桿,俗稱菱簽竹。
(15)謝桑:桑樹采葉后第一次施肥,為感謝桑樹故名。
(16)壓桑秧,用壓條法培育桑樹。
(17)麥棱即麥楞。
(18)捏頭蟥:將桑葉上的第一批蟥蟲捏死。
(19)下接力:施追肥。
(20)合魚叢,是做魚窠,將樹草推入河中,堆成一堆,引魚入窠。
(21)絞蕎簽:用竹竿縛成兩個(gè)三腳架,中間橫一竹竿,將稻把倒掛于橫竿上,既曬干谷,又曬干柴。
(22)寒豆即豌豆。
(23)稻鋏,即稻架,水田中割稻架稻用。
(24)辣火,即辣椒、胡椒等。
(25)糴,即買的意思,糴桂花即買桂花。
(26)勒葉,采老桑葉,從桑條上從上向下用手一拉,整個(gè)桑條上的老桑葉全部落下,稱勒葉。
(27)伏雞鵝蛋,伏是孵的意思,伏雞鵝蛋即孵小雞、小鵝。
(28)做米即牽礱,谷成糙米,打米用石舂打成白米。
(29)縛囤,即結(jié)米囤。
(30)堍磊,桑樹生出桑釘頭。
(31)提溝,即鍬溝。
(32)芉 又有寫成甘柯、桿柯、甘枯等。
(33)租窖:到集鎮(zhèn)租糞坑。
(34)風(fēng)魚,是冬天將青魚或草魚殺后整條掛在朝北的外面,讓風(fēng)吹干,別有風(fēng)味。
(35)車池潭:冬天抽干魚池潭里的水,捉魚挑泥。
(36)買榆樹:用于水車鋸幅板用。
(37)臘:立春前稱為臘,十二月為臘月。
?
運(yùn)田地法
? 古稱“深耕易耨”,以知田地全要墾深。切不可貪陰雨閑工;須要老晴天氣,二、三層起深,每工止墾半畝,倒六、七分。
? 春間倒二次,尤要老晴時(shí)節(jié)。頭番倒不必太細(xì),只要棱層通曬,徹底翻身,若有草則覆在底下,合#倒好。若壅灰與牛糞,則撒于初倒之后,下次倒入土中更好。
? 種田之法,不在乎早。本處土薄,早種每患生蟲。若其年有水種田,則芒種前后插蒔為上;若旱年,車水種田,便到夏至也無妨。只要倒平田底,停當(dāng)生活,以候雨到;雨不到則車種,須要一日車水,次日削平田底,第三日插秧,使土中熱氣散盡,后則無蟲蛀之患矣。
? 凡種田總不出“糞多力勤”四字,而墊底尤為緊要。墊底多,則雖遇大水,而苗肯參長浮面,不至淹沒;遇旱年,雖種遲,易于發(fā)作。
? 其插種之法:行欲稀,須間七寸;段欲密,容蕩足矣。
? 平底之時(shí),有草須去盡,如削不能盡,必拔去而后平底。蓋插下須二十日方可下田拔草,倘插時(shí)先有宿草,得肥驟興,秧未見活,而草已滿,拔甚費(fèi)力,此俗所謂“畝三工”。若插時(shí)拔草先凈,則草未生而苗已長,不消二十日便可拔草,草少工省,此俗所謂“工三畝”。只此兩語,豈不較然。
? 況又有水旱不時(shí),車戽不暇,須預(yù)喚月工,多喚短工,攙先做起,頭番做得干凈,后番次次省力。今日拔草,明日即要橫鋤,所謂“頭番不要早,二番不要遲”,當(dāng)使草嘗無處著腳。兩鋤俱要將土翻個(gè)轉(zhuǎn)身,不徒移動(dòng)場屋。計(jì)小暑后到立秋不過三十余日,鋤、蕩、耘四番生活——鋤二、蕩一、耘一,均勻排定??傊豢擅猓涞蒙锨盀橛?。
? 立秋邊或蕩干,或耘干,必要田干縫裂方好。古人云:“六月不干田,無米莫怨天?!蔽┐艘桓?,則根派深遠(yuǎn),苗稈蒼老,結(jié)秀成實(shí),水旱不能為患矣。
? 干在立秋前,便多于幾日不妨;于在立秋后,才裂縫便要車水。蓋處暑正做胎,此時(shí)不可缺水。古云:“處暑根頭白,農(nóng)夫吃一嚇?!?/p>
? 下接力,須在處暑后,苗做胎時(shí),在苗色正黃之時(shí)。如苗色不黃,斷不可下接力;到底不黃,到底東可下也。若苗茂密,度其力短,俟抽穗之后,每畝下餅三斗,自足接其力。切不可未黃先下,致好苗而無好稻。
? 蓋田上生活,百凡容易,只有接力一壅,須相其時(shí)候,察其顏色,為農(nóng)家最緊要機(jī)關(guān)。無力之家,既苦少壅薄收;糞多之家,患過肥谷秕,究其根源,總為壅嫩苗之故。而扼要之法:
? 一在墾倒極深:深則肥氣深入土中,徐徐討力,且根派深遠(yuǎn),苗干必壯實(shí),可耐水旱??v接力薄,而原來壅力可以支持;即再多壅,譬如健人善飯,量高多飲,亦不害事。此為第一著。
? 一在多下墊底:墊底多,插下便興旺,到了立秋,苗已長足,壅力已盡,稈必老,色必黃,接力愈多愈好。
? 一在六月內(nèi)干過一番,則土實(shí)根牢,苗身堅(jiān)老,堪勝壅力,而無傾倒之患。
? 但自立秋以后,斷斷不可缺水,水少即車,直至斫稻方止。俗云:“稻如鶯色紅,全得水來供?!比糁堤鞖怏E寒,霜早,凡田中有水,霜不損稻;無水之田,稻即秕矣。先農(nóng)有言:“飽水足谷”,此之謂也。
? 一稻種以“早白稻”為上,只肥壅不易調(diào)停,少壅不長,多壅又損苗;但喜其米粒粗硬而多飯,所宜多種?!包S稻”能耐水旱,多壅不害,只怕霜早,米不圓滿。
? 其余稻色好歹不同。總無如黃、白二種,所宜對(duì)半均種,以次第收斫,不致忙促。先農(nóng)嘗卜其吉者而多種之。
? 一墾麥棱,惟干田最好。如爛田,須墾過幾日,待棱背干燥,方可沈種。倘時(shí)候已遲,先浸種發(fā)芽,以候棱干。切不可帶濕踏實(shí),菜麥不能行根,春天必萎死,即不死亦永不長旺。
? 沈麥,蓋潭要滿,撒子要?jiǎng)?,不可惜工,而令婦女小廝茍且生活。
? 麥要澆子,菜要澆花。麥沈下澆一次,春天澆 一次,太肥反無收。
? 大麥、(禾畾)麥則不厭肥,又要肥在后半。若八月初先下麥種,候冬墾田移種,每顆十五、六根,照式澆兩次,又撒牛壅,鍬溝蓋之,則稈壯麥粗,倍獲厚收。
? 菜比麥倍澆,又或垃圾,或牛糞,鍬溝蓋,再澆煞花,即有滿石收成,種田不須墊底。
? 凡菜、麥鍬溝之后,候干再(丕刂)一番,每畝不過半工,而泥松碎,易討力,且不起草,又可挨麥,不患風(fēng)倒。
? 一墾地須在冬至之前,取其冬月嚴(yán)寒,風(fēng)日凍曬。必照墾田法,二、三層起深。桑之細(xì)根,斷亦無害,只要棱層空敞。
? 若倒地,則春天雨水正多,地面又要犁平,使不滯水,背后腳跡,盡數(shù)揉平。
? 冬天墾地,草根翻在上;春天倒地,草根翻在下:先農(nóng)所謂“寒則浪,熱則藏”也。
? 墾地、倒地,非天色極晴不可。若倒下不曬一日,即便逢雨,不如不倒為愈。
? 至于(丕刂)地,尤要大晴,尤要草未生而先(丕刂)。夏天約二十日一(丕刂)。未草先(丕刂),二十日尚未起草;草多而(丕刂),不十日草已茂矣。一樣
用此工夫,常在草頭做去,孰若攙先做上,頭番做得干凈,永不易起草。“一年計(jì)在春”,正此謂也。
? 西鄉(xiāng)只倒不(丕刂),本處(丕刂)不倒。也須(丕刂)深二、三寸,雖大陣雨,不將浮泥沖淋入水。若止于刮草,棱面上浮下實(shí),一逢大雨,盡將面泥淋剝。計(jì)一年罱泥,所增幾何,堪此浚削?!論來只宣抺倒,不必徇谷也。
? 況發(fā)葉時(shí),未必日日晴,未免踏實(shí),此時(shí)決宜趁晴倒曬,則黃霉不易起草。萬一黃霉久雨不能(丕刂)倒一番,未免有泥塊落溝壅滯。遇大雨后,必處處看瞭,有水即開浚之,雨一番,看一番可也。
? 種桑以“荷葉?!薄ⅰ包S頭?!薄ⅰ澳局袂唷睘樯?,取其枝干堅(jiān)實(shí),不易朽,眼眼發(fā)頭,有斤兩;其“五頭桑”、“大葉密眼”次之;“細(xì)葉密眼”最下。又有一種“火?!?,較別種早五、六日,可養(yǎng)早蠶。
? 凡過二月清明,其年葉必發(fā)遲,候桑下蠶,蠶恐后期,屋前后種百余株,備用可也。
? 種法以稀為貴,縱橫各七尺,每畝約二百株,株株茂盛,葉必滿百。不須多也。
? 內(nèi)地年前、春初皆可種;外地患盜者,清明前種。年前種,桑秧以大為貴;清明邊種,桑秧以細(xì)為貴。以大桑到清明頭眼已發(fā),根眼已盲,細(xì)桑則根眼尚綻故也。
? 根不必多,刷盡毛根,止留線根數(shù)條,四方排穩(wěn),漸漸下泥筑實(shí),清水糞時(shí)時(shí)澆灌,引出新根。黃霉尤宜澆灌。澆法不宜著干,當(dāng)離尺許,繞圍周匝,使新根向肥遠(yuǎn)去。
? 發(fā)葉之后,不時(shí)要看,若見損葉,必有地蟲,亟搜殺之。如遇大雨,一止必逐株踏看,如被泥水淹眼,速速挑開,否,即死矣。雨一番,看一番,不可忽也。
? 其剪法,縱不能如西鄉(xiāng)“樓子”樣,亦斷不可如東鄉(xiāng)“拳頭”樣。試看“拳頭”桑,桑丁眼多,身如枯柴,一年缺壅,便不能發(fā)眼,即行悶死矣。“密眼?!绷舭氪缭S,“五頭”、“黃頭”留二寸許,寧可有“油瓶嘴”,另日修剪可也。
? 嫩桑不必多留塊磊,須盡截去。古云:“孝順種竹,忤逆剪桑?!?/p>
? 剪桑乃一件正經(jīng)事,不甚費(fèi)忙工夫,約一年要修剪四番。
? 二葉初勻時(shí),不可多打葉片,致嫩條軟折。此時(shí)預(yù)防損抑,不免多留。種田畢,細(xì)看一番,但多留嫩條及新發(fā)叢葉,盡情裁去。到七月縛桑之際,凡根下細(xì)條及丫襠陰枝,又一切去之。至冬春修截之時(shí),又看細(xì)小不堪及蔭下繁密者,又一切去之。到剪
桑畢,又看以前礙鋸而截不盡塊磊及老枝不成器者,又一切去之。
? 其“老油瓶嘴”,晴時(shí)堅(jiān)硬難剪,不論冬春,凡遇久雨之后,雨一止,即群出修剪,期于凈盡。
? 設(shè)有癃桑,即番去之,不可愛惜,使其纏染,皆緣剪時(shí)刀上傳過。凡桑一癃,再無醫(yī)法,斷不可留者。
? 漢人頌刺史德政曰:“桑無附枝”,甚言修桑為重事也。
? 桑鋸,須買木匠生鐵鋸;桑剪,須在石門鎮(zhèn)買,五分一把。
?。ㄎ赐甏m(xù))
沈氏《奇荒紀(jì)事》
曩自崇禎十一、二年以農(nóng)雖無水旱為災(zāi),然連年薄收,米價(jià)不減兩許 (明季每銀一兩,約兌錢一千二、三百文),而賦稅漸增,征科繁擾。
延至十三年庚辰五月十三日,晝夜傾盆大雨,水勢驟發(fā),霎時(shí)洶涌,不分堤岸,一望平沈,屋宇傾頹,人離財(cái)散。
田禾尚未下籽,而低洼處甘心委棄不救,間有高田先種后沒,被水久浸,苗根腐爛,直至六月廿日立秋之后買秧補(bǔ)種,上農(nóng)所收一石六斗,中戶數(shù)斗,無力種秧者全白。米價(jià)每石一兩二錢,水沒之后,一兩五錢、六錢,豆麥亦漸增其值,至秋獲之后,初價(jià)亦止一兩三、四爍錢,冬底一兩六錢。
十四年辛巳黃霉無雨,有力者盡力車戽,靠岸上牌,以及近水低田間種十之一、二。直至六月初九始雨,方議下籽,已逾大暑,立秧屆期矣。遲發(fā)嫩苗,不耐風(fēng)霜寒露,未幾霜降,苗葉盡稿,早稻全無,晚稻力勤而早種者,間收一石五、六斗,次亦不過石許,雨后遲種者,僅數(shù)斗而已。遠(yuǎn)近取租,上戶六、七人,中戶四、五斗,強(qiáng)梁玩佃,止輸二、三斗。絲、綿、綢、線以及門、窗、車具,高價(jià)抵租,催租紀(jì)綱大獲其利。
爾時(shí)米價(jià)三兩五、六錢,有六月初旬未雨之先斗米千錢,吾湖亙古所未聞?wù)咭?。雨后少甦,然三兩之價(jià)終歲不減,及秋獲新糙亦復(fù)如是。
值春花豆麥大熟,較之正、二月,價(jià)減其半,而米價(jià)猶然如昨。餓殍枕路,幽僻曠野,男女相食,目擊時(shí)事,五內(nèi)慘裂。
庚辰,辛巳,一水一旱,田多者賠糧受累,欠多者皆逃之他方,獨(dú)利于租田頑戶,欺主悍奴,衙門積蠹,猾吏狼捕,虎差包頭,保歇催糧發(fā)運(yùn)之人,囊悉飽。
十五年元旦“大雪好種田”,人相慶以為豐年有兆矣,豈意春后大疫時(shí)行,乞匄盈門,尸骸載道,諸大家好善者,各舍錢雇人收斂,人多無棺,但用土覆土埋火葬,隨地而施以免穢氣而已。
廣糴之事未竣,粥廠之議踵至。同府州縣大張告示,每區(qū)各立粥廠,或二座或三座,隨地各濟(jì)饑民。月余,每領(lǐng)在庫十三年存貯賑銀二十雨,時(shí)值米價(jià)正高,所領(lǐng)官價(jià)不夠其半,除外所費(fèi),皆出自囊物也。此時(shí)吾家獨(dú)任一廠,勉力竣事。
嗟嗟,水旱頻仍,癘疫交作,又復(fù)嚴(yán)刑催科,額外苛征,斯時(shí)之民,其何以堪!
總計(jì)湖民,奇荒三載,沒者十三,存者十七,今之幸生者,全賴十四、十五兩年豆麥滿收以度日耳。
至今蠶桑,乃湖民衣食之本。何意十四年葉少價(jià)貴,絲綿如同草芥,十五年絲綿稍稍得價(jià),而葉賤如糞土,二蠶全白無收。所留頭葉在地,并新抽二葉,幾及一半生息,悉剪耗耘耕拋地,反費(fèi)工食,可惜無力而膽小者,不蒙其利,貪婪而多葉者,獨(dú)受其殃。何人事之不齊,湖民之福薄至此耶!
今年田事忙種,得雨將次插秧,忽六月中旬,連朝大雨,高阜者幸無大害,只費(fèi)車戽,自家以東起自南吳轎,迤西鹢泊、儒林、謝村、洪城一帶,盡被淹沒,水勢經(jīng)月不消,有苗無種,百千圩岸,悉成沼池。不知今冬國稅,又將何償。
更有大可異者,近時(shí)物價(jià),豆餅一錢止買七斤,油價(jià)六、七錢,雞、鴨、肉、鲞俱上錢許,鰻、鱉、蚌、蝦,俱上五、六分,鴨蛋每個(gè)廿文,糯米每斗千錢,此旨非但目之所未擊,亦耳之歷未聞也。故特書以記之,今后人聞之,使知稼穡之艱難,災(zāi)迍之遞降如此也。
前所云者,皆天時(shí)地理,國賦民瘼,至如敦族周親,恤鄰濟(jì)眾,斯時(shí)吳下一、二官族紛紛執(zhí)說,求賑度荒,我族協(xié)助之議亦起。
夫有、無、緩、急相周之誼,自古有之。老朽一生,交際財(cái)帛往還,親族鄰友之中,雖不敢當(dāng)厚之一字,然亦未嘗敢以薄道自居。嘗追哀我鄉(xiāng)碩德耆英,慷慨同濟(jì),故力雖不逮,常勉為之。惟愿我子孫盡力耕讀,節(jié)儉留眾,以備災(zāi)患,無墜先業(yè),是所切望也。
農(nóng)桑譜四卷,從族鶴皋叔乞得,所載耕耘蠶織之事纖悉無遺,真農(nóng)家之模范也。后附《奇荒紀(jì)事》一篇。明季四方擾攘,天災(zāi)既頻,人為亦悖,岌岌乎不可為之勢。觀其言,但讎胥役而神明其上,殆君子居是邦,不非其大夫之意。至于處顛沛之際,不忘賙恤之誼,有古長者之遺風(fēng)焉。惜乎逸其名,無從景仰焉。嘉慶二十年乙亥六月九銷山人沈以澄識(sh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