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國畫龍畫法)
由龍——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 專注于中國龍的畫法研究

王安石《龍賦》
龍之為物,能合能散,能潛能見; 能弱能強,能微能章。惟不可見,所以莫知其鄉(xiāng); 惟不可畜,所以異于牛羊。變而不可測,動而不可馴,則常出乎害人,而未始出乎害人,夫此所以為仁。為仁無止,則常至乎喪己,而未始至乎喪己: 夫此所以為智。止則身安,曰惟知幾; 動則利物,曰惟知時。然則龍終不可見乎? 曰: 與為類者常見之。
龍,作為既有圖騰特征,又帶有人為的創(chuàng)造痕跡。既有諸多的象征意義,又有著奇特豐富的形象的神話動物,早已被世所公認為中華民族具有標識性的文化財富。雖然,印度佛教經(jīng)典中和希臘、羅馬神話中也有許多龍的故事。但是,無論是歐洲或者是印度的龍,大抵都是兇猛的多,未經(jīng)由恐懼升華到崇高的轉(zhuǎn)捩進階; 不象中國把龍視為吉祥的符號,善的化身。誠然,中國龍也有唐人小說《許漢陽》描述的那種以人血為酒的殘酷,但畢竟披上了一層顧盼生輝的面紗。自《詩經(jīng)》、楚辭以來,龍的形象在文學領(lǐng)域大放異彩,以唐宋八大家為例,韓愈有《龍說》,柳宗元有《謫龍說》,王安石有這篇《龍賦》。而楚騷中“虬龍鸞鳳,以托君子” (王逸《離騷經(jīng)序》) 的象征傳統(tǒng),在《龍賦》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
平心而論,詠物的文學作品,歸根結(jié)底只是一種譬喻。倘所詠之物不是為歌頌人的品質(zhì)、情愫、志向而服務(wù),物中未見人。那么,它很難進人文學的殿堂。王安石的《龍賦》便是以龍德喻人德,反映出作者對儒家思想和道德境界的執(zhí)著追求。當然也隱含著作者一生的出處大節(jié)。由龍《墨龍》花絮: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