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藥雖多,但熱痰常用瓜蔞皮、冬瓜子;寒痰則用半夏、陳皮、款冬等。又如杏仁偏于治
2022-07-20 18:31 作者:中醫(yī)師張先生 | 我要投稿
化痰藥雖多,但熱痰常用瓜蔞皮、冬瓜子;寒痰則用半夏、陳皮、款冬等。又如杏仁偏于治喘降氣;貝母化痰兼散結(jié)。甜杏仁用于虛證咳嗽;象貝母用于外感咳嗽。
又如動則喘增,為腎不納氣,屬虛證,陽虛者常用炒補骨脂、鵝管石、五味子等,陰虛者則用生牡蠣、磁石、海浮石等;不動亦喘者,為肺不降氣,屬實證,可用降氣化痰之劑,如三子養(yǎng)親湯、蘇子降氣湯等。
對痰飲咳嗽的處方用藥,有上、中、下三焦之分。病在上焦而有發(fā)熱者,用小青龍湯;病在中焦者,用苓桂術(shù)甘湯;病在下焦者,用五苓散。
又如二陳湯、溫膽湯等方皆系化痰之劑,但痰濕輕者用二陳湯;兼有惡心、嘔吐者用溫膽湯;如痰濕更甚者,則用滌痰湯。
關(guān)于辛溫發(fā)表劑的應(yīng)用,也有所區(qū)別,如外感表證,全身惡寒者采用荊、防之類,其中怕風者用防風,怕冷者則用荊芥;如惡寒以背脊為重,則用麻黃、桂枝。
在辛溫解表劑中,主張辛藥要重用;在辛涼解表劑中,辛藥要輕用,而涼藥要重用,如銀翹散中的銀花、連翹,可分別用至12或30克,而荊芥、薄荷則應(yīng)輕用,以不超過3克為度。
此外,對外感頭痛的用藥亦視部位而異,如巔頂痛者用藁本,兩側(cè)痛者用蔓荊子,前額痛者用白芷,眉棱骨痛者用細辛,全頭痛者用薄荷。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