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人,難免失意,那么《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

【引子】
類似《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這種“心理自我治療”書籍近幾年在國內(nèi)屢屢“銷量驚人”,已經(jīng)能說明當(dāng)代人,尤其是當(dāng)代都市人的焦慮感有多么嚴重。
雖然說“我們暫時改變不了問題,還好可以改變自己對問題的態(tài)度”,是一句看似有用實則過于雞湯的廢話,但這個世界上還是有相當(dāng)數(shù)量的人【需要】各種治愈的文字來給自己充能。

【1】是我們被提醒,所以焦慮嗎?
《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是我與《焦慮的人》同期閱讀的書,同樣都是果麥文化出品。不得不說,果麥文化的團隊很懂得讀者需要看什么類型的書,如果(大眾)各方面的壓力極大,那自然是需要一種“精神療養(yǎng)”,也就是俗稱的“治愈”。
卡耐基《人性的弱點》暢銷全美時,也正是不少美國人陷入精神焦慮的當(dāng)口,大眾迫切需要一些東西來填補內(nèi)心的空洞——如書、電影和音樂等。于是,我們是可以從過往歷史中看到“輪回”的一點點兒端倪。
同樣都是“治愈”的睡前讀本,《焦慮的人》講述的是一個有趣且荒誕的故事,而《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記錄的則是發(fā)生在心理治療室中5位受訪者的人生故事,從這兩本書中,我們都能感受到作者對這個世界的同情與理解,以及試圖幫助他人走出【焦慮】的初心。

我們先想想這個問題——“是我們被提醒,所以焦慮嗎?”
有這樣的問題,是因為我偶然注意到現(xiàn)在很多新書上市都會配有極為“夸張”的宣傳語,那種乍一看“只恨不能用各種榮譽貼在封面上”的“造勢”,讓我這種“挑書極為刁鉆”的人而言覺得“華而不實”。因為它的框架無非是“這本書在國外是多么炙手可熱,引入國內(nèi)乃是知識界的大事,趕緊來買趕緊來看,錯過可就太可惜啦”——本質(zhì)上是制造一種“焦慮”。
【焦慮】的本質(zhì)是【不確定】,而生活中注定有太多的【不確定】,我們會面臨愛情的失去、親人的辭世、事業(yè)的崩潰、孩子的折騰、婚姻的背叛等等一切突如其來的糟心事!
我的理解,焦慮是“我們被生活提醒,接下來會有不確定發(fā)生,引發(fā)的一定時間內(nèi)的糟糕情緒”——它是一種心理活動,但會影響到我們的【真實生活】。
在我們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的時候,那就買一份保險吧!
在我們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的時候,唯一的選擇就是期待并面對。
此外,還有裝瞎。當(dāng)然,這個很少有人能這么做。

基于此,我們的作者,美麗的【洛莉·戈特利布】用她筆下的五個故事,試圖引導(dǎo)我們應(yīng)該用怎樣積極、正面、理性、有效的方式“期待并面對”,這就是《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
在書中,我們會看到四個來訪者的故事,他們是:
一個四十多歲、事業(yè)成功、自以為是,認為身邊所有人都是蠢貨的好萊塢制片人;
一個三十多歲、剛剛新婚就被診斷出患有絕癥,時日不多的大學(xué)女教師;
一個六十九歲、離過三次婚,感覺孤獨絕望,聲稱生活再不好轉(zhuǎn)就要在七十歲生日當(dāng)天自殺的老太太;
一個二十多歲、有原生家庭創(chuàng)傷和酗酒問題,在愛情中頻頻受挫的姑娘。
乍一看,這4個人物的故事涵蓋了4個典型人群,少不更事、新婚燕爾、事業(yè)有成、垂垂暮已。此外,還有第5個人的故事——也就是作者本人,她不僅是“醫(yī)生”,也是“病人”。
這就讓我十分驚詫了,通常像《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這種半自傳性質(zhì)的作品里,作者都是屬于觀察者的位置,很少有【洛莉·戈特利布】這樣把自己放在【被觀察者】的角度給讀者去“觀察”的。

不過,這種“劍走偏鋒”的思路,的確更容易獲得讀者的【認同感】,而治愈類的讀物,從來都不可能做到幾段文字就能“治病”,而是需要讀者通過消化文字得到舒緩。
由此,我推斷【洛莉·戈特利布】不僅是一位敏感、聰慧、良善、溫柔的女性,也是一位精通人性、精通故事講述手法的作家。
成為心理治療師之前,她曾經(jīng)在NBC(以及好萊塢)混跡數(shù)年,這樣的經(jīng)歷必然能讓作者比普通人更知道“這個時代的人缺什么”、以及“如何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東西”。
這里的“something”,就是【故事】。過去的人需要的是【神話】、【傳說】、【史詩】來建立連接感,今天的人則需要【故事】來建立自己【內(nèi)在】與【外在】的連接感。
雖然說這是一本“半自傳性質(zhì)的故事集”,書中【描述】的故事難免會為了表現(xiàn)一些“真摯而催人淚下的情感”而做一些藝術(shù)處理,但讀者如果真的為之動容,且獲得了期待的【治愈感】,反而說明了這本書的成功——能打動人且沒有傳播極端(負面)價值觀的故事,不論真假,都是一個“好”故事。

【2】一個男人與四個女人的故事
之前我們提到,全書共有5個人的故事(一個男人與四個女人),唯一的男性就是認為身邊所有人都是蠢貨的好萊塢制片人。
而焦慮背后的【不確定】,讓“人”極為不爽的,大概是當(dāng)前的困境讓人一時不知道如何是好所引發(fā)的負面情緒——因為如果知道具體的操作(解決)辦法,只需要去做然后等待結(jié)果就好。
那么,如果讓一個人一整天都很忙很疲憊,讓人【無暇】去思考焦慮,是不是就會因為“生活很充實”而不焦慮呢?
這個答案極為模糊,因為焦慮大概是在【等待期】,如果知曉結(jié)果已經(jīng)注定且無法更改,其實再多的焦慮也是“庸人自擾”。
我們再來看《也許 你該找個人聊聊》里提到的【煩惱】,也無非是愛與被愛、遺憾、無望、孤獨、不確定、死亡,接著,我們自問,“這些真的重要嗎?”當(dāng)然,對于一些極為缺少人情味的人(或者說已經(jīng)洞穿整個人生)而言,可能都不那么重要。

但是,對于世界上的絕大多數(shù)人而言——很重要。
首先,是死亡。人的一生就是奔向死亡這條不歸路,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在獲悉自己壽命將終時足夠坦然;書中的朱莉,一位年輕的大學(xué)教師,在新婚后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癌癥晚期,生命將終,猝不及防。如果您當(dāng)時在場,會如何看待、思考或安慰?
其次,是愛與被愛,這【似乎】又是個極為不靠譜的事兒 。雖然從古至今,古今中外的文人會把愛情渲染得如此高貴閃亮,但愛情從來都是可遇而不可求。有些人是用“自以為的愛情方式感動了自己”,在外人看來,只是一場啼笑皆非的生活肥皂劇。
可惜,夏洛特這樣一位“酗酒女”在迷醉中看不到真相,以至于自己成為日趨淪為【吸引渣男體質(zhì)】,作為旁觀者,你會覺得她僅是咎由自取嗎?

第三,選擇與控制。這可能牽扯到的就是【后悔】。如果追本溯源,那就是少一點【欲念】,其實人清心寡欲,就不會受到外在誘惑而【被迫】進行抉擇,而我們進行抉擇的次數(shù)越少,引發(fā)的負面事件就越少——但是,這些情況一般人能做到嗎?
約翰就是那個認為身邊所有人都是蠢貨的好萊塢制片人,他的隱痛在于自己有個很早離世的兒子,或許,是他把對自己的愧疚感轉(zhuǎn)移到了外部,才有了對外一個極為【傲慢憤懣】的形象。

讀完這本相當(dāng)厚的書,我自己是從釋然到困惑,再從困惑到釋然——就像一開始遇見【電車難題】,覺得這個問題好深刻,細想之下,這就是個缺少現(xiàn)實意義的“哲學(xué)概念”。
《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本質(zhì)上是一本【故事書】,它有兩條線:第一條,她作為“病人”,自己尋求療愈的過程;第二條,她作為心理咨詢師,也就是“醫(yī)生”,她的病人們的故事。同時,揉進了大量的心理學(xué)知識。
這本【故事書】的作用是幫助讀者【舒緩心緒】,而不是【治療】。考慮到本書的預(yù)設(shè)受眾是青年與中年居多——因為他們可能是焦慮的主體——這本書更像是個可以隨時打開的樹洞。

【3】關(guān)于心理學(xué)與心理治療
關(guān)于心理治療師,我的印象還停留在《成長的煩惱》里那個風(fēng)趣、善良又有點事業(yè)失意的【爸爸】角色,總之,給我的感覺是,陪人聊聊天,好像人家就把錢奉上——說實話,我有時覺得這和南京雞鳴寺山下那些擺攤算卦的“半仙”們本質(zhì)上沒啥區(qū)別。
從商業(yè)角度看,治療師的角色是“負面情緒接收者”與“傾聽者”,算是用時間換金錢。同時,既然心理治療,本質(zhì)上是一方通過交流向另一方傳遞信息和情感。作為信息接收方的心理治療師的【質(zhì)量】是無法量化的,自然,這個行業(yè)出現(xiàn)的情況是,從業(yè)時間越久的治療師,見慣了各種病例,更知道如何與人打交道(舒緩情緒),也算是用【閱歷】來換金錢。
隔行如隔山,偏見自然是難免的。

實際上,心理治療師只是一名引導(dǎo)者,經(jīng)驗豐富(或者說閱歷豐富)的治療師能夠更好引導(dǎo)病人,心理治療歸根結(jié)底是在助人自助——似乎頗有禪師一語道破天機的意味。
這些年【心理治療】類的書在國內(nèi)大火,除了日漸焦慮的讀者,就是目前大家沒有去看心理醫(yī)生的意識(還有一部分原因是這個行業(yè)魚龍混雜),對于大眾,更愿意用看書這種相對輕松且隨時隨地的方式去“自我化解”。
當(dāng)然,其實也有一些較為“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
比如,當(dāng)你認為自己陷于臨界處境,有條件的話可以請人陪同前往墓地或【ICU】,一種是徹底的【死】,一種游離于【生死之間】,如果能【徹悟一會兒】,可能對于個人心境改善極有幫助。
大徹大悟這種事兒,我覺得是小概率事件,能做到這點的人,大概率也不太會去找書看。

最后,再和大家分享一個觀點——這個觀點并不是我原創(chuàng)的。
坐在咖啡館里喝咖啡的人不一定是最熱愛生活的,但那些在柜臺后面為你制作咖啡的人一定是。
再說的粗俗一些,如果是每日為了【生存】而奔忙的社會底層,是根本考慮不上什么“焦慮問題”,“多賺錢、活下去”比啥都強,哪來什么葬花思苦,愁腸百結(jié),大抵是“有閑階級”尚有閑暇折騰出來的事兒。
那么,您怎么看呢?

如果覺得內(nèi)容比較有趣,你還可以通過這些傳送門邂逅更多誘惑喲:? ???
【1】尚書堂——關(guān)于書的品鑒報告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357273
【2】閑扯兒——陪你聊聊番劇和手游的那些事兒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3】崩壞3圣痕故事——游戲里也有歷史與文藝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4】崩壞3圣痕故事(視頻版)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64330
【5】為你讀詩(視頻)——每晚一首,祝你今夜好好眠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167208
【6】各種花式閑扯兒——總有一款能討你歡心的吧~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76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