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6 | 它寫出了每個年輕人的困惑
馬云十八歲時第一次高考落榜,他應聘了好幾份工作,卻沒人要他。馬云只好去父親的單位當踩三輪車的臨時工,每天打包雜志,踩車四十五分鐘送到火車站。馬云覺得生活就應該是這樣,高考有什么意義呢?
然而,與一本書的邂逅,改變了馬云的人生。
一次偶然的機會,馬云到義烏出差,在火車站買了一本叫《人生》的書。讀后馬云很受觸動,覺得自己一定要再考一次大學??伤诙卧倏?,考得更糟,第三次考,才終于考上了。多年后,馬云在訪談中感慨:“《人生》對我影響挺大的,我特別感謝路遙,我是真喜歡這本書?!?/strong>

《人生》是茅盾文學獎得主路遙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不僅對馬云影響至深,也引發(fā)了無數青年人的思考與感動,甚至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著名作家陳忠實在閱讀《人生》后,受到強烈震撼。導演賈樟柯在中學時讀到《人生》。在他眼中,路遙是“啟蒙者”,使他懂得了懷疑與思考。
《人生》是一本怎樣的書?為什么這本書可以使這么多的人產生共鳴,甚至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在路遙看來,《人生》講述的是一個“青春的悲劇”。
故事開始于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鄉(xiāng)村青年教師高加林的職位被人頂替,他不得不成為農民。加林十幾年來努力讀書,就是為了擺脫一輩子在土地上刨挖的命運。他的夢想破滅了,也第一次嘗到了向現實低頭的苦澀。
加林是驕傲而強悍的,即使對他一往情深的戀人撫慰了他的傷痛,他的內心也始終躁動著對理想生活的渴望。為了謀生,加林到城里賣蒸饃。他心有不甘,然而,家里已經沒有錢量鹽買油,父母親一把年紀還在為生活苦熬苦累,他怎么能吃閑飯呢?
在遭到高中同學母親的羞辱后,加林看著城市的燈光,痛苦地想:“我有文化,有知識,我比這里生活的年輕人哪一點差?我為什么要受這樣的屈辱呢?”
加林拒絕放棄,也拒絕與現實和解。這使他痛苦,卻也足以打動我們。

命運似乎終于向加林拋出了橄欖枝,他得到了到城市的機會。但到城市后,他卻面臨著更嚴峻的問題:一面是生他養(yǎng)他的故鄉(xiāng)和善良美麗、不離不棄的戀人,一面是理想的生活、事業(yè)和志同道合的伴侶,他該如何選擇?
《人生》的開篇引用了柳青的名言“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僅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高加林的不甘與痛苦,奮斗與彷徨,都讓人感同身受。一位90后讀者說:“《人生》真是中國當代最有預見性的偉大小說?!?/strong>的確,《人生》主人公面臨的困境與問題,今天仍舊存在:一個沒有富爸爸、官爸爸的年輕人,如何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應對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面包與愛情,選哪個?失去了深愛的人后,要怎樣繼續(xù)生活下去……
陳忠實說:“主人公們的情感與精神歷程,不僅僅是他們的苦惱或歡樂,而是人的共同情感。”《人生》超越了時代,寫出了每個年輕人的期待、困境與追求。最后,高加林的故事沒有結束。和這世界上千千萬萬的普通人一樣,他“是一個在人生道路上的艱苦跋涉者,而不是一個已經走完人生道路的單純的勝利者或失敗者”。


《人生》的精神是飛揚向上的,但它的根始終深深系于人對他人、對故鄉(xiāng)、對生活最深摯、最質樸的情感中。清華大學教授格非幾次閱讀《人生》都淚不能盡。他說:“今天這個時代讀路遙,為什么一次次被感動?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今天的情感方式變得非常輕浮,我們完全沒有能力像路遙那樣去書寫情感”。
《人生》凝結著路遙對故鄉(xiāng)深厚情感。對故鄉(xiāng)的人與事,路遙永遠“懷著一種特別深痛的感覺”。
在北京、上海的一些繁華街市,熙攘的人群中,路遙有時會猛地停住,想到父老鄉(xiāng)親們擔負的勞苦重擔。他仿佛能看到在那遙遠的地方,他們光脊背上的汗水被陽光照得亮亮的,他的淚水就忍不住在眼眶中打轉。
在路遙心里,故鄉(xiāng)陜北是一塊“多情的土地”。那里有威武的男子,有美好而不幸的女兒,有走西口的腳俠,有美妙的信天游,有被無數人的腳磨凹的古老川道,和那在黃土坡上顫巍巍迎風開放的桃花。他?;貞浧鹦r候,女孩子們幫他縫破爛的褲子,他也為她們摘春天的青杏子。再回家鄉(xiāng),當年的女孩們已經成為母親,蓬頭垢面,可心腸卻仍舊那么好。她們問路遙娶婆姨了沒有?有孩子沒有?家在本村的,還要請他到她們家坐坐,吃頓飯。路遙離開時,心中常充滿了甜蜜與苦澀的味道。

? ? ? ? ? ? 1984年,吳天明導演、路遙編劇的《人生》上映,攬下金雞獎、百花獎? ? ? ? ? ? ? (圖/電影《人生》)
這動人心魄的真情,被路遙融入《人生》的寫作中?!度松分?有愛的溫柔而熾烈、如金子般美好的巧珍,有總是把同情心給予不幸的人的父老鄉(xiāng)親,也有一代代人生活和勞動過大地山川。寫到動情處,路遙“痛哭流涕,把筆都從窗戶撂出去了”。他認為寫作《人生》內心最大的安慰“就是我終于讓人們知道了曾經和我一塊生活過的這些人們是怎樣的人,看到了遙遠的偏僻的土壤上也有好多美好的人情,也有那么美好的悲劇”。
正如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有失去與遺憾,主人公們也經歷了夢想被埋葬的痛苦與失望。路遙在《人生》中寫道,“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處處都滿意。但我們還要熱情地活下去?!?/strong>


寫作《人生》初稿,路遙只用了二十一天,但他對這部作品的構思,從幾年前就已經開始。路遙說:“我的最大追求就是在作品中表現我的真誠?!彼拿坎孔髌?,都基于他對社會深刻的觀察與反思。
二十世紀末,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有數千年歷史的鄉(xiāng)土社會逐漸解體,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機遇與挑戰(zhàn)。無論是《人生》中的高加林,還是《平凡的世界》中的孫氏兄弟,都是這個過程的參與者。
高加林的矛盾在于,他眷戀著故鄉(xiāng),卻不甘心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他向往著城市,城市卻不接納他。這也是《人生》的張力。《人生》的氣韻是哀而不傷的,它敘寫的,不僅是個人的經歷與情感,也是一個時代。
高加林是幸運的,在人生的路上失敗后,他可以回到故鄉(xiāng)。故鄉(xiāng)的土地和在那里生活著的可親可愛的人可以接納他,承載他的全部。而如今,整個社會都在飛速地前進,許多人迫不及待地出發(fā),跌倒后才發(fā)現自己早已失去了歸處。這或許也是路遙借《人生》提出的追問:我們的歸宿在哪里?我們要到哪里去?

?背井離鄉(xiāng),前路何在?
(圖/《東京女子圖鑒》)
在路遙筆下,人生是莊嚴的,值得每個人去認真地耕耘與審視;人生也是寬廣的,可以容納一切淚水、苦難、幸福與不幸。路遙說:“只要是青年,不管他們生活在什么樣的時代和什么樣的國度,在他們最初選擇生活道路的時候,往往不會一帆風順……我完全理解那些遭受痛苦與挫折而仍然頑強地追求生活的青年。我永遠懷著巨大的同情心關注他們的命運。”
《人生》蘊含著路遙對年輕人的處境與命運深切的理解、關注與同情。它不是勵志,更不是成功學,而是一種力量——帶著赤誠的心,去熱烈擁抱大地與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