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評鑒-孫權 字仲謀

孫權 字仲謀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后漢司隸右扶風郿(今陜西眉縣)人,戰(zhàn)國時齊襄王田法章之后裔,故為東漢末名門法氏之后。建安初年,由于天下饑荒,法正與好友同郡的孟達一起入蜀依附劉璋,但劉璋并非善于用人之輩,法正感到自己懷才不遇。
建安十三年(208年),張松出使曹操,歸來后勸說劉璋與劉備交好。法正被任命為使者出使荊州,請劉備入蜀伐張魯。法正觀察劉備有雄才大略,于是向劉備獻策,建議其謀取益州。劉備應允,隨即率軍入蜀。不久后,張松因事情敗露被殺,劉備與劉璋正面決裂,向成都進兵,軍勢所至,勢如破竹。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得益州后便自領益州牧,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任用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2],同時間兼任地方官和京官,首都太守兼總參謀長(謀主)。此時法正得勢,開始對以往曾輕視或陷害自己的人進行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shù)人,有人向諸葛亮舉報,但諸葛亮素知法正甚得劉備重用[3],遂不言之。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法正建議劉備奪取漢中,劉備接納此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南渡沔水,于定軍山、興勢山山麓扎營,與率軍前來的夏侯淵部對峙。劉備將萬余精兵分作十隊,趁夜輪番進攻廣石。張郃率親兵搏戰(zhàn),雖然沒有丟失據(jù)點,但也抵擋不住劉備軍的輪番攻擊,于是向夏侯淵要求增援。夏侯淵將精兵分撥一半去支援張郃,自己繼續(xù)固守南線。隨后劉備派兵偷襲走馬谷,放火燒毀了曹軍陣地前的防衛(wèi)工事鹿角,夏侯淵親自率四百軍士出營救火、修補鹿角。此時,法正看準時機,見夏侯淵正處于劣勢,提議全力進攻夏侯淵,劉備遂命黃忠居高山上奇襲臨下從后方擂鼓突襲,夏侯淵措手不及被斬殺,曹軍潰敗。不久,曹操親征,聽聞是法正獻計取漢中,因而感慨不已嘆道:“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辈懿俜e月不拔,亡者日多,不得已而引軍還。劉備占據(jù)漢中后,自立為漢中王,以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然而法正翌年去世,享年四十五歲。劉備為其連日哭泣,謚曰翼侯。
后來劉備東征孫權為關羽報仇,群臣大多進諫,皆不聽從。結果大軍戰(zhàn)敗,退回白帝城。諸葛亮感嘆道:“若法正還在,便能夠制止皇上,使不行東征;就算隨行東征,一定不致大敗而歸”。
統(tǒng)帥 C
(孫權藉父兄之資,負江海之固,每提數(shù)萬之眾而兵折于外,未敢爭盟上國,競鹿中原,自守未馀,何足言也。)
武力 C
(孫權便馬善射,常親射虎。時有逸群之獸,輒復犯車,而權每手擊以為樂。)
軍謀 C
(孫權委瑜肅之良圖,納蒙遜之妙算,遂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yè)。)
智略 A
(孫權承父兄之烈,尊禮英賢,審機察變,破操烏林,禽羽荊州,遂奄有荊揚,今年出濡須,明年戰(zhàn)合肥,嶷然勢常北向,而以守為攻,稱臣于魏,結援于漢,始忍勾踐之辱,終為熊通之譖,保據(jù)江淮,奄征南海,卒與漢魏鼎峙而立,先起而后亡。觀其反覆傾危,惟利是視,史家以勾踐相比,非虛語也。)
內政 A-
(孫權容賢蓄眾,量能授器,賦政施役,每事必咨。賞不擇怨仇,而罰必加有罪。故能使江東帶甲百萬,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無饑歲。而年老之際,愎諫違眾,橫廢太子,暴起大役。群臣以直諫受誅者,如吾粲、朱據(jù)等數(shù)十人,或至加族誅。自是宮闈之釁,未有至此者也。)
魅力 A-
(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杰矣。然性多嫌忌,果于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于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于者哉?觀權之養(yǎng)士也,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周泰之夷,殉陳武之妾,請呂蒙之命,育凌統(tǒng)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是故雖令德無聞,而能屈強荊吳,僭擬年歲者,抑有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