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為什么在劉備面前將“四世三公”袁術稱為“冢中枯骨”?
在《三國演義》著名的“青梅煮酒論英雄”中,曹操評價袁術是“冢中枯骨”。不過“冢中枯骨”其實是曹操(羅貫中)搞得“山寨行為”,歷史上將袁術稱為“冢中枯骨”的人不是曹操,而是讓梨的“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還是當著劉備的面說的。

有意思的是,孔融后來是“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和士族集團的支持者,官渡之戰(zhàn)時還在曹營散布“袁紹不可戰(zhàn)勝”,最后被曹操所殺。既然孔融在曹操麾下時支持汝南袁氏和士族集團,那么他為什么在劉備面前將“四世三公”袁術稱為“冢中枯骨”呢?

根據(jù)史書記載,孔融并不喜歡汝南袁氏,甚至為了拒絕結交袁紹而殺人,后來支持袁紹也只是因為更討厭曹操而已。興平元年(194年),時任北海相的孔融與劉備一起救援徐州牧陶謙。當年十二月,陶謙病故,臨終前將徐州牧讓給了劉備。

但劉備并沒有立刻接受陶謙讓出的徐州牧。劉備拒絕徐州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袁術當時割據(jù)徐州附近的兩淮地區(qū),劉備當徐州牧肯定會引起袁術的強烈不滿。所以劉備拒絕徐州牧時說:“袁公路近在壽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內所歸,君可以州與之?!?span id="s0sssss00s" class="pgc-img-caption">

但徐州士族不喜歡袁術,孔融當時連袁紹都看不起,就更不要說袁術了。于是徐州士族的代表陳登和還沒離開徐州的孔融便當著劉備的面把袁術批判了一番,孔融更是在批判袁術時說:“袁公路豈憂國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

孔融說袁術是“冢中枯骨”是為了反駁劉備所說的“此君四世五公,海內所歸”,意思是袁術的成就完全是靠墳墓里已成枯骨的祖先,玄德公就不要用這個“冢中枯骨”當做拒絕徐州牧的理由了。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