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大會》vava贏了比賽、丁太升勝了道理,娛樂圈該反思一下了
由于《吐槽大會》是周日、周一連播,所以大家很快就看到了丁太升對VAVA的反擊。

丁太升真的不懂音樂嗎?
實話實說,丁太升這段脫口秀表演的確很一般,看看現(xiàn)在觀眾的反應就知道了。個人認為不是內容不夠給力,而是丁太升沒有掌握好節(jié)奏,導致很多的包袱都沒有響。所以VAVA以186票比89票贏下這場比賽也就不奇怪了,單純評價這兩段脫口秀表演的話,丁太升還是差了點兒意思。

但在丁太升的表演中,最后那段話還是值得肯定的:
“很多人質疑我不懂音樂,我覺著這個也……我也不想回應這種質疑,畢竟我做了二十多年的唱片企劃,也是草莓唱片的創(chuàng)始人。我覺著沒有這些經歷,我認為也是可以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可以提出批評、提出觀點。對獨立審美不要放棄,我們之所以要發(fā)聲,就是不想讓這個話語空間變得越來越窄,而是要讓這個空間變得又大又圓。”

不知道有多少人認真聽了這段話,聽過之后又仔細去琢磨了一番。雖然丁太升說自己不想去回應質疑,但這段話的前半部分還是回應了。二十多年的唱片企劃從業(yè)經歷,創(chuàng)辦了草莓音樂節(jié),這樣的人真的不懂音樂嗎?
丁太升有說錯什么嗎?
當然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后半部分。總結下來就是一句話,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權利,不能剝奪別人的話語空間。個人覺著這句話不僅是說給VAVA聽的、說給說唱界聽的、說給《吐槽大會》的觀眾聽的,更是說給整個娛樂圈聽的。

周日那期《吐槽大會》播出后,寫了一篇文章點評了一下VAVA對丁太升的吐槽,認為VAVA的很多觀點都是站不住腳的。文章發(fā)布后,在評論區(qū)看到了一些網友的留言。有人說我是丁太升的真愛粉,有人說我收了丁太升的錢,總之有很多諸如此類的評論。

這就是典型的飯圈邏輯,替某人說話就是某人的粉絲,要么就是收了某人的錢。但在飯圈邏輯之外,還有一個被大眾廣泛認可的邏輯,那就是對事不對人。拋開固有的立場,再回過頭去看丁太升的這段話,難道有說錯什么嗎?
先明辨是非和先站隊
如今網上之所以有這么多人在罵丁太升,一方面確實有丁太升自己的原因。說話過于直男了,多少有些不懂得人情世故了。另一方面則是娛樂圈被飯圈文化侵蝕得太深了,整個大環(huán)境已經變得有些不分是非了。

例如流量明星出演的影視作品,粉絲可以夸該流量明星演技炸裂,但別人不能說該流量明星的演技不過關。說了就是居心叵測、人身攻擊、網絡暴力等等,總而言之先把各種“帽子”給你扣上,目的就是想讓發(fā)聲之人閉嘴。像王一博的《有翡》、肖戰(zhàn)的《斗羅大陸》都是這種情況,借用丁太升所提到的話語空間,這樣扣“帽子”的輿論氛圍就是想讓話語空間變得越來越窄。一旦不同的聲音真的消失了,只剩下一片贊譽之聲了,豈不是等于在變相“洗腦”了嗎?

這并非危言聳聽,想想鄭爽的事情,至今還有人為其鳴不平。這就是飯圈文化的可怕之處,正常人是先明辨是非再站隊,飯圈之人則是先站隊再進行辯駁。兩者的區(qū)別也很簡單,一個講理、一個不講理。對于那些依然支持鄭爽的人來說,什么是非曲直皆不重要,重要的是鄭爽做什么都是有情可原的。

正是在這種文化的荼毒之下,飯圈才頻現(xiàn)毫無底線的腦殘之聲。比如韓國的偶像男團防彈少年團,就曾經因不當言論引來國內網友的不滿。這個時候粉絲還是選擇了站邊防彈少年團,理由是防彈少年團身為韓國人,說出這樣的言論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倒是要反問一句了,這些站邊防彈少年團的粉絲又是哪國人呢?

病態(tài)的文化
時至今日,娛樂圈也該反思一下了。藝人這份職業(yè)的特殊性之一,就是要接受大眾的評頭論足。在評頭論足中,自然會有人夸獎、有人批評。這是大眾的權利,同時也是藝人必須要面對的。只聽得進去贊美,容不得質疑之聲,這是一種病態(tài)的文化。言語上的暴力理應被抵制,但排除異己的文化惡習也是不可接受的。

最后想說的是,在道理的層面上,丁太升勝了VAVA。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