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回顧】京昆之友談上半年(1985年)京劇演出(朱承憲、丁沖、譚嘉珍)
【秋思按】1980年在上海黃浦區(qū)文化局和黃浦區(qū)文化館有關領導的關心與指導下,一個全新的京昆劇業(yè)余組織誕生了,她就是迄今在上海的業(yè)余京昆舞臺上已活躍了四十多年的上海黃浦區(qū)文化館“京昆劇之友社”,自1980年成立以來,京昆之友社的全體成員就本著宣傳京昆、傳承京昆、弘揚京昆的理念,在普及、教學、研究、演出等多方面取得驕人成績而傲視群雄,這里我們將整理一下當年的社刊《京昆之友》的一些文字資料,一是保存,二是傳播,讓今天的戲迷朋友們看到當年前輩們的努力。

今年(1985年)上半年。本市京劇舞臺繁榮興旺,其上座率為各劇種之冠,出現(xiàn)了“京劇熱”,令人鼓舞。為了總結(jié)、研討上半年京劇演出的經(jīng)驗,我們向社員、社友廣泛征求了意見,現(xiàn)將部分來稿來信摘編發(fā)表,供有 關部門參考。
票價要合理?
朱承憲(上海煤渣廠)、丁沖(機床二廠)、譚嘉珍(退休教師):京劇要爭取觀眾,票價不宜太高。厲慧良確有絕活,可配角太差價高了、李慧芳配角不佳。而其最高票價卻要比天津京劇團貴二角,引起觀眾不滿、影響了上座率。票價差距要拉大,要有低檔票出售,不能把所謂“三樓觀眾”拒之門外。須知他們是最熱心的觀眾。過去京劇旺盛時,低檔票價只有最高票價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這是一條好的經(jīng)驗,它能為劇團保持大批常客和義務宣傳隊伍。(按:京劇票價不宜提得太高。要堅持“按質(zhì)定價”,要拉大各檔票價的差距,要有低檔的票,希有關部門能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