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語#炫彩奪目-錯金銀青銅器

“錯金銀”又名“金銀錯”,在近世多稱為錯金,乃中國古代傳統(tǒng)細工裝飾技法之一。主要運用在青銅器的圖案裝飾上,是當時社會的重要禮器,始現(xiàn)于商周時代,直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才頗為盛行。雖然在歷史中幾經(jīng)沉浮,但最終仍憑借自己獨特的魅力得以傳承至今。

漢字是世界上含義最豐富的文字,“金銀”二字容易明白,但要問“錯”字作何解,許多人不免心生疑惑。這還得從中國金銀錯工藝最鼎盛的漢代說起。當時有一位博聞多識的大學問家許慎,他編寫了一部名為《說文解字》的大字典,該書對“錯”字,只有一種解釋:“錯,金涂也,從金昔聲”。

在金銀錯最流行的漢代,對“錯”字的全部解釋,也僅有上述八個字,表明那時所說的金銀錯,就是把金銀涂裝于器物上的意思。但從廣義上來說,凡是在器物上布置金銀圖案的,都可以叫金銀錯。比如:用金錢繡成圖案花紋的背心,《西京雜記·卷一》里稱其為“金錯繡襠”;而《后漢書·輿服志》亦有記載,在漆器上做金銀圖形,叫作“金漆錯”。

目前中國古代錯金銀的制作工藝,已發(fā)現(xiàn)的主要有2種:鑲嵌法和涂畫法。漢代青銅器制作的流程中,有一道專門的金銀錯工序,負責這道工序的工人,叫“金銀涂章文工”?!罢挛摹笔俏恼?、紋飾的意思,所謂“金銀涂章文”,就是在器物上用金銀涂飾花紋圖案。由于當時有“物勒工名”的制度,所以在一些漢代金銀錯青銅器銘文中,常常見到有“金銀涂章文工”、“黃涂工”或簡稱“涂工”的工種名稱。

銘文最早出現(xiàn)在商代,起初多是在青銅器上或鏨或刻,但這樣有一個缺點,就是刻畫出的銘文不甚清晰,經(jīng)腐蝕和氧化之后文字便愈加模糊。而錯金銀工藝彌補了這個短板,使銘文變得鮮明突出,也讓器物顯得更為美觀。湖北江陵望山麓墓出土的國寶--越王勾踐劍,在近格處劍面,便有金錯鳥篆“越王勾踐 自作用劍”八字。

雖然青銅器文物因埋藏地底千年之久,其表面早已變成深顏色的“綠漆古”或“黑漆古”。但器身上的金錯銘文,光芒依舊絲毫不減,正如盛夏夜空中的璀璨星河,閃耀在世人眼中。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