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伊琍自曝私生活,第一句話卻引起眾怒:生孩子的女人才偉大?
談及馬伊琍,她身上最大的標簽,就是演員。
出道24年,出演了《奮斗》《我的前半生》《找到你》《小爸爸》等各種口碑爆棚的影視劇。

憑借個人精湛的演技和強大的共情能力,成為大眾心中當之無愧的優(yōu)秀演員。前陣子還和段奕宏等人共同擔任西寧first電影節(jié)終評嘉賓。

第二個標簽,是好母親。

為了見證孩子的成長,自愿犧牲事業(yè)去更好地平衡家庭。

第三個標簽,鮮少有人了解和談及——女性之友。
為什么說她是“女性之友”呢?
因為縱觀娛樂圈的女明星,馬伊琍是為數(shù)不多敢在社交平臺公開袒露“女性之難”,呼吁女性多愛自己,男性多體諒伴侶的人。
比如女性被家暴后離婚程序困難的問題:

比如希望職場給予新手媽媽更多寬容和理解:

比如呼吁女性之間應當相互理解,不要將受害者完美化:

但最近她轉發(fā)的一篇關于“女性生育后遺癥”文章,卻讓她女性之友的形象徹底翻車了。

轉發(fā)的文章內容是沒有問題的,揭開女性生育之后的種種潛在后遺癥,讓女性意識到生育不是一件只關乎“愛”的簡單事。
馬伊琍的初心也沒有問題,希望女性對自己的身體、對生育面臨的風險有更全面、更科學的了解。
希望社會能夠共同營造一個對女性無歧視、無偏見的輿論環(huán)境,讓女性可以無顧慮的拋開道德上的羞恥感,更好的愛自己。
網友對其不滿的,是第一句:
“這世上,但凡心智健全懂得愛的女性,沒有人后悔生下孩子?!?/p>
咋一看,好像沒有問題,但背后潛在的話語是
——后悔生下孩子的,或者說選擇不婚不育的,都是自私冷酷的。
這個帽子,扣得實在是太大了。
養(yǎng)育孩子的快樂和成就感,當媽肯定深有體會。但其痛苦和煩惱,也不是沒有母親訴苦。
比如ella曾在社交平臺公開,自己因為生育得了應力性尿失禁及膀胱脫垂第二級,有段時間出門必須穿紙尿褲。

比如拍武打戲不吭一聲,意志力極其頑強的章子怡,剛生完二胎就感慨漲奶是世界上最摧殘的“酷刑”,痛不欲生。

你可能會說,以上明星因生育經歷了種種痛苦,但她們沒有后悔過,所以有愛偉大。
是的,但她們之所以選擇公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希望我們表揚她嗎?
不是的,她們更多是希望大家了解當媽后困難要面臨的種種困境,慎重選擇婚姻和生育,而不是被一句輕飄飄的“生孩子本來就是女性的義務”而道德綁架。

選擇不婚不育的,也是并非出于貪戀個人自由。恰恰相反,也許是更有責任心。
比如和許志安結婚六年的鄭秀文就曾表示:
“暫時沒有生孩子的計劃,因為沒有做好當媽的準備,盲目生下來是對孩子的不負責?!?/p>
說到底,生不生育,都是個人的選擇,無關于什么愛和責任。
有的人覺得自己沒辦法承受生育小孩的代價,希望一輩子自由自在生活;有的人渴望一個完整穩(wěn)定的家,陪著孩子長大。
兩者都無對錯,只是對“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罷了。

回到馬伊琍翻車事件,之所以網友如此反感,最大的原因還是過分的強調“為母則剛”“母愛是女生的天性”,其實是在無形給女性增加壓力,間接性把養(yǎng)育孩子的責任,全部壓在了女性身上。
“別人媽媽都可以忍受痛苦,為什么就你矯情愛哭?別人都對小孩溫柔耐心,為什么就你天天喊苦?”
“母親的偉大”被贊揚的越高,女性的生存環(huán)境就會越艱難,負累會越來越重。
因為一旦你抱怨、憤怒、后悔、痛苦,就會被指責為自私、懶惰、麻木、沒有母德。

母親只是一個女性生命中的某個身份,而不是衡量其思想道德的硬性指標,更不應該用這個身份去綁架女性的人生選擇。
比起一味的歌頌贊美母親,也許宣揚“不完美”的母親形象,坦蕩揭露當代“母親之恥”,更能緩解當代年輕人過分崇尚晚婚晚育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