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先做到身心“輕安”
2023-10-07 19:12 作者:南無十方三世諸佛菩薩 | 我要投稿
無論如何,如果要講修“止”、修“定”的方法和理論,向佛家輸入的確是貨真價實,一點欺人不得。我們在前面研究“定”學時,已經(jīng)提過佛家還有“暖”、“頂”、“忍”和“世第一法”這些現(xiàn)象,名為“四加行”。所謂“加行”,猶如現(xiàn)代工商業(yè)慣語叫做“加工”的意味。無論在大小乘哪一種修“定”的方法,都有這種“四加行”的附帶作用。但在大乘的修習“止”、“觀”的原則上,總結經(jīng)驗,便把這種“四加行”,歸到一個很扼要的名詞,叫做“輕安”。它包括“心輕安”和“身輕安”兩個方面。所以真正作“內(nèi)明”之學的心性修養(yǎng)功夫,到了“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的層次,有如宋儒理學家們所說“人欲凈盡,天理流行”的境界時,便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此心此身,兩者都有一種“輕安”清新的感覺。不過,還沒有到達如《易經(jīng)·系辭上傳》所說“洗心退藏于密”的高層次。 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后,便可知道與“輕安”相反的,就是“粗重”了!我們平常人,心粗氣浮,那是很習慣的自然現(xiàn)象。至于這個身體嗎,事實上,無時無刻不在病態(tài)的粗重拖累中。不過,人們已習慣于這種粗重感覺,如果忽然覺到輕靈得沒有身體感受,一定會發(fā)狂,自認為沒有我了!所以,道家和佛家傳入西藏的密宗一樣,有些人拼命修氣、修脈(明點、拙火)等等,想把自身轉(zhuǎn)化而飛空無跡,卻忘了佛所再三告誡,以致去不掉“身見”,反而增加“見惑”的障礙。同樣的,也不明白老子所說“外其身而身存”的原理。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