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訪談錄-聚焦高考作文 2005年7月7日播出
他們如何評說2005高考作文題?
什么是好作文題?什么又是好作文?
神秘連線,揭秘高考作文命題。
更多精彩盡在《文化訪談錄 之 聚焦高考作文》
馬東:大家好,歡迎收看今天的《文化訪談錄》。每年的夏天,高考都是社會關注的焦點。那么在高考里面,語文的作文因為占分多,所以又是家長、考生、老師關注的焦點。我們今天現(xiàn)場請來的這些朋友,都是今年的應屆高考生,有北京的也有外地的。我們今天的討論就從我身邊這幾位剛剛參加過今年高考、剛寫完高考作文的這幾位學生開始。介紹一下自己——
考生A:我叫王鵬,我是北京的考生,我們北京的考題是《說安》,寫一篇議論文。
馬東:你覺得你自己作文寫得好嗎?
考生A:我覺得自己作文,我不會寫應試作文。
馬東:怎么講?
考生A:就是學校規(guī)定出來的那種60分作文。
馬東:規(guī)定出來的60分的應試作文?
考生A:我寫不好,每次都得40多分,經常跑題,寫了二三十分的樣子。
馬東:這次你覺得你扣題了嗎?
考生A:我是按那個格式來的,議論文先提出論點,然后寫出三個論據(jù),然后再拿別的資料論證這三個論點。
馬東:你覺得今年的高考作文題難嗎?
考生A:覺得它用議論文規(guī)范這個題目稍微限制一下我的思想。
馬東:如果要沒有議論文這種文體的限制的話,你會寫什么?
考生A:我愛寫詩。
馬東:好,謝謝!來問問這位同學
考生B:我是來自河北。
馬東:河北的這次作文題目是什么?
考生B:它是話題作文,話題是“出乎意料和情理之中”。
馬東:我知道在準備高考的時候,很多語文老師都會幫著學生去猜題、扣題。你覺得你們老師有沒有給你猜到這個出題的范圍?
考生B:我們老師,他是講過這種關系性的作文,就是告訴我們千萬不要跑題,所以在考試前他是講過這種作文的。
馬東:那就是你覺得應付這個作文題目,還不算太難。
考生B:對。我覺得就是中等吧。
馬東:好,謝謝!你呢?
考生C:我是來自天津的考生,今年我們作文題目就四個字,叫“留給明天”。
馬東:我覺得你這個題目,比他們倆的稍微容易一點。題目就四個字“留給明天”,然后你自己想象和發(fā)揮的空間特別大。
考生C:但我覺得還是命題作文,可能稍微好一些,對我來說。
馬東:為什么?
考生C:寫慣了吧。
馬東:如果這不是高考作文題,就是老師留給你的一個作業(yè),你覺得你會在寫的過程當中和高考作文那篇文章會不一樣嗎?
考生C:可能會稍微有一點小出入,畢竟是高考,誰都不敢賭一把,大家都寫得很保守。
馬東:謝謝。這是來自三個不同地方的三個同學,寫的三個不同題目,都是今年的高考作文。那么關于這些作文,我們還請了兩位嘉賓來和我們討論。他們分別是著名作家梁曉聲先生,還有另外一位是參加了多年高考作文閱卷工作的特級語文教師王大績先生。有請兩位——
王老師您參與了今年《說“安”》這個題目的高考閱卷嗎?我相信就是參加過高考閱卷,看了那么多作文以后,對這個題目的理解就會變得和我們不太一樣。從您的角度,您怎么看待今年北京的作文題目《說“安”》?
王大績:今年北京這個作文題,可能在全國也是很顯眼的。因為它是全國唯一的一個限定了一種文章體裁的作文題目,限定寫議論文。這個大概從1999年,高考用話題作文這種形式以來是很特殊的一種命題方式。
馬東:梁先生,好多作家面對這個命題作文的時候都是無從下筆,您看了今年的高考作文,像北京的《說“安”》,要是您寫的話您會怎么寫呢?
梁曉聲:我的一名學生,他在之前就給我打電話,我給他的回答,我說這個命題是我比較肯定的。我的學生在采訪中,沒告訴我說一定得是議論文,而我就聯(lián)想到許多“安”字頭的詞,
它是詞性指向上更適合于寫夾敘夾議的文體。甚至寫一篇散文。
王大績:所以我從報上看見梁老師的評價,我覺得評得非常妙。梁老師說,這個文題是他活了50年見到的最妙的中文作文題??忌梢越Y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寫出一篇優(yōu)美的抒情散文。我覺得梁老師,絕對是一個作家的眼光。他一眼就看出這個命題,它的不足的一個方面。
梁曉聲:但是我也不太理解就是為什么規(guī)定了只許是議論的,而不許是夾敘夾議的。
王大績:當然從命題組的角度,他大概想一個就是議論文,是中學生需要掌握的很重要的文章體裁,另外由于六年考話題作文那可能就有一些抄襲現(xiàn)象,因為話題比較寬泛,容易抄襲或者宿構,就是背一篇作文,在復習的過程中會看到很多這樣的文章。為了杜絕這么一種現(xiàn)象,實際在閱卷中,包括評分標準,并沒有說嚴格依照那種議論文,我們在評的時候只要這篇文章有議論因素實際寫得好的文章,都是像梁老師說的,是這種帶有一定議論因素的抒情散文。真正寫成三段式的、按照老師應試準備的那些套路的,大概都不是特別理想的分數(shù)。
馬東:梁老師,您看了即便全國各地高考作文題目了嗎?
梁曉聲:我看了。
馬東:有給您留下印象比較深的嗎?
梁曉聲:我覺得像剛才談到《留給明天》這樣的一個題目是我比較喜歡的。
馬東:就是您要是參加高考的話,您寧可去寫這樣的作文?
梁曉聲:而且我也會朝著這樣一個方向來出題,我的出題意識一定要想到有的學生,學生和學生是不一樣的,我的題一定要把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同樣囊括起來,讓所有不同的同學都能夠調動起他們的感悟來,包括農村的、還有城市的。
馬東:我看了今天的作文題的時候,有一個地方的一個作文題:你可以選寫的一篇作文,我覺得它叫做以“筷子”為題,寫一篇說明文。我看到這個作文題我也挺高興的。
王大績:這就是剛才我說的那種,他以一個比較小的分數(shù)題目來做基礎考察,另外給出一個發(fā)散的天地,另外那一個題目《自嘲》。自嘲我可以寫自己的自嘲,我也可以寫別人的自嘲,寫魯迅自嘲、寫瞿秋白的自嘲、寫蘇軾的自嘲……我熟悉誰就可以寫誰,并不一定限定我必須寫我自己。所以它仍然給同學一個特別大的一個空間。那關鍵就是教師和同學認識到這一點沒有?如果你光寫一個中學生自己的自嘲,那就變成一種自我的反省、自我的譴責了,那大概不是命題的一個原意。所以,所以我就主張“學生一定要認識自己”,就是我熟悉的喜愛的事物是什么、我心里的那塊土是什么?像我們今年的高考作文,我這里帶了一本現(xiàn)成的例子:后面選了四篇很優(yōu)秀的作文,其中一篇就是寫京劇,這孩子對京劇特別內行,京劇里包含了一種安詳,你說京劇里包含什么不行?京劇里包含一種包容,京劇有它的規(guī)則,這就是北京今年的題。京劇發(fā)展中有一個轉折,京劇就是它的一盆土。還有一個同學寫的“安”字
是寶蓋下面一個女字,有女家就安,但是我們很長時間把女人作為禍水,然后我們怎么樣發(fā)揮女人的作用和力量,他就熟知很多古代女人的一些事情,他就是以此為材料。所以,我們最后看出的一些作文、優(yōu)秀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形成的感悟,它才能夠變成好的文章。
梁曉聲:我特別欣賞你剛才說這“安”字下面是一個女字,就是你舉的這個例子,這是今年的優(yōu)秀作文。因為我們談到,說句實在話,還有哪一個學科能夠比語文教學更合孩子們的心靈精神、更體現(xiàn)我們叫做人文情懷的那樣一種教育?所以語文課,它本來就同時應該是文學的審美課和人文情懷的培養(yǎng)教育課。語文作文的出題也應該置于這個大前提下。
馬東:浙江的卷子,它用了唐詩“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宋詞“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請以“一枝一葉一世界”為話題,來完成自己的文章,自定立意、角度自選。然后你要怎么去寫它?你怎么去理解它?你自己去選。我覺得可能這樣的提示,對于學生來說即便在考場上,也會是一種放松吧。
王大績:這個題,頭一個不限制,另外一個它這個題目本身就給你一種文采的激發(fā)。一看到這個題目,就像江蘇去年考的《水的靈動 山的沉穩(wěn)》,本身就是一種文采的激發(fā)。
梁曉聲:有些命題非常像我們從前考繪畫,就是古代的時候考繪畫,先給了一句詩詞“踏春歸來馬蹄香,野渡無人舟自橫”、“深山藏古寺”……這樣一旦規(guī)定下來你所有人畫的那個大意,也都是差不多了。它的前提是我就是在有限的空間里邊,看你怎樣表現(xiàn),這是一種思維。我更主張的是我給你更大的空間,看你們各自怎樣表現(xiàn)?
馬東:我自己看了今年的高考題,我特別希望如果我參加的話,我在福建參加。大家看我手里這個題目,它在福建,福建是給了兩張圖,這兩張圖這一個圓圈旁邊小字說“我規(guī)范,我穩(wěn)定;我周長短、面積大”,另外這個不規(guī)則圖形說的是“我新穎、我多變、我周長長、我面積小”。給這兩幅圖,讓你進行豐富的聯(lián)想和感悟,后形成一篇九百字左右的文章,它好像沒有文體方面的要求。我覺得可能真的是一千個人,面對這兩幅圖,就會有一千種不同的想法。
王大績:所以我就覺得實際上作文題千變萬化,但我們只要認識這一點,作文命題的實質就是不命題,我都可以從我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栽這一棵種子,叫它開花、發(fā)芽、結果。
馬東:王老師您是特級語文教師,然后也肯定幫助學生一起準備高考,那么好多老師在幫助學生準備高考的過程當中都會幫他們去扣題,我聽別人跟我講說,前幾年出過一個高考作文題
叫做《戰(zhàn)勝脆弱》,然后很多同學在作文里就把自己的父母給寫雙亡了、殘疾了……
王大績:這恰恰是我們順應猜測考試題目的一個惡性結果。像今年考前也有很多人在猜測,考和諧或者什么……那我們想哪個題目和“和諧”沒關系呀?哪個題目又和“安”沒關系?
馬東:其實不光是老師在猜測,家長也在猜測,幾乎所有人都在猜測“今年的高考作文題會是什么樣的”。其實我知道大家都特別想知道,每年給高考作文出題的到底是些什么人?但是由于各種保密的原因,我們采訪不到這樣的人。我們采訪到的這位是一位老先生,他常年參加作文的命題,但是幾年前已經退休了,但即便是這樣,我們也不便透露他的姓名,我們只以老先生來稱呼他。
(電話連線)
馬東:這位老師您好,謝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
老先生:馬東,你好。
馬東:我們所有人都特別想知道,每年給高考作文命題的是些什么人?
老先生:這個具體人我不便談。我可以大致講一講人員的變化情況。大概剛恢復高考的時候,人員流動性比較大,80年代中期以后人員相對穩(wěn)定下來了。
馬東:那如果您不方便談具體是什么人,那您能不能告訴我們,每年高考的作文題是怎么形成的?它是不是有一個程序?
老先生:它是這樣子,人員相對穩(wěn)定之后,就根據(jù)高考試卷分成若干板塊,這個板塊就可以分工負責了,差不多每年都是由這幾位先生來負責的。我可以介紹一下:第一位咱們今天討論是作文,作文的負責人,是一位專攻寫作學的一位教授、一位博士生導師,大概命題過程是這樣子:剛集中之后,第一個階段全組一起來討論各個板塊的設想。拿作文來說,他大概總帶了幾十道題來,全組討論。根據(jù)大家的討論結果,來確定其中幾個優(yōu)選題;第二個階段就是仔仔細細打磨,把全部注意力集中起來來推敲、來打磨,同時也考慮閱卷標準;第三個階段,就是各個板塊討論,考慮成熟之后再集中在一起,全組一起一個板塊一個板塊仔細討論,最后確定整張試卷。大概是經過這樣一些過程。
馬東:您是一個資深的高考作文出題人,對您來說什么是一個高考作文好的題目?什么樣的文章是一篇好的作文?
老先生:我們力求給孩子一個更多的思維的空間,讓他們能夠得到更健康的發(fā)展,對孩子來說努力寫出你自己、認識自己不容易,寫出自己也不容易。當你真的寫出自己來了,你就會和別人不一樣,你會在這里面感到快樂的。平時作文是這樣子,高考作文也是這樣的。
馬東:好,謝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
(回到現(xiàn)場)
馬東:梁先生,我相信您跟我差不多,也可能是第一次聽到關于高考作文這么多內幕消息。我特別想讓這些今年參加高考的這些學生們也參與進來,每一個人座位底下有一張表,大家都拿起來看一下,這張紙上是我們搜集的六個作文題。第一,是北京市2005年的作文題,是《說安》,大家都知道;第二個題目是這樣的“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風雪,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風之處必死無疑,這時他腳下碰到一個凍僵的人,是救他呢還是繼續(xù)前行?登山者選擇救人,最后兩人一起走出雪地,請以《心靈的選擇》為話題,寫一篇作文,這是第二個題目;第三個題目是“每一個困難都是一個機會,請舉個人生活、時事、歷史或者文學中一個例子,支持或反對這個說法”;第四個題目只有三個字,《燒飯法》;第五個題目是《七個包袱你丟啥》,有一個坐船的年輕人,擁有七個背囊健康、美貌、誠信、機敏、才學、金錢、榮譽,小船遇到風浪,年輕人就必須丟棄一個背囊,年輕人把誠信丟進水里。所寫內容必須在誠信的范圍之內;最后一個題目是《記一件好人好事》。這樣六個題目你最愿意寫的是哪個題目?我在現(xiàn)場也做這樣的一個調查,最愿意寫《說安》的同學,能不能舉舉手?
馬東:請你們兩位也幫我們做做這道題,要是你們兩個寫文章最愿意寫的是哪個題目?
王大績:對我來說除了“燒飯”比較外行……
馬東:我估計您說這個燒飯,我們這些同學跟您一樣都是外行,都參加高考不燒飯。
王大績:《記一件好人好事》是上學那會兒經常寫的,所以那會兒強化,練得比較好,后面幾個,我覺得《說安》這個項如果去掉了議論文的限制,它哪怕就是說應該注意有一些議論因素,那就比較好。因為我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我要寫議論文,我當然也深入去挖掘,以說理為主要把道理說透了,但我如果把自己放在一個學生的角度,我可能議論起來就比較吃力。
馬東:梁先生呢?
梁曉聲:我比較喜歡第二個題目,就《心靈的選擇》,因為這個題目等于是什么呢?等于是一部電影、一部戲或者一篇小說的開頭部分,這個我覺得還能調動起想象的興趣來。第三個題目的話,如果我寫的話,我可能會持反對的角度,因為我覺得有的時候一個困難注定了就是一個困難。
馬東:但如果你想這道題把或反對三個字去掉,“一個困難都是一個機會”……
梁曉聲:如果沒有或反對我就不會選。
馬東:請舉例子支持這個說法,您就不選這個題了?
梁曉聲:那我肯定不選這個題,你說的是第五個題也是我不喜歡的,“七個包袱”,我之所以不喜歡的是這個道理,從小學到中學到高中的時候,老師和同學們去談它就夠了,談過了之后作為大學高考的命題就置它與一邊,因為我們應該在大學高考之前,這些道理已經完成了。
王大績:我和學生討論過,那你說扔哪一個,健康扔了變成殘疾人坐在輪椅上,我們才高興?美麗扔了,讓歹徒用硫酸毀了容,沒有哪個女孩希望自己是這樣的。它憑什么要求別人這樣?金錢能扔嗎?拖欠民工工資,黨中央和國務院都關注,領導人都說不能扔,我們能扔嗎?哪個都同樣珍貴?不能很簡單化地來看這個問題。這命題本身也包括一種否定因素,它是講在特定情況下,風起浪涌的水面,要是我自己一個人死了也作罷,還有老艄公呢,老艄公憑什么跟著我一塊兒死?這些是非常復雜的問題。
梁曉聲:王老師,這個非常不客氣地說出這樣的題的話,感覺到出題者本身的思想智慧是低于學生的,因為一個非常淺顯的道理,就是誠信一詞所相對應根本就不應該是一個人自身的這些方面。
馬東:如果這道題我們只用一半,你有七個背囊,現(xiàn)在你遇到了風浪,你必須要丟掉其中一個
這七個是健康、美貌、誠信、機敏、才學、金錢、榮譽,你選擇丟掉哪個?并且給我們做一篇文章來說明,這會是一個好作文題嗎?
王大績:你把它改成這個題,還有你剛才表述的,和高考這個題都不一樣,高考題是以誠信為話題,就是給你一個背囊的故事,你可用可不用,這個材料只是給你一種啟發(fā)。
馬東:對啊,但是在高考的作文題前給這么一個啟發(fā),不能不說對考生是會有非常大的影響。
梁曉聲:馬東,我們在討論的事實上是一個什么問題呢?是一個我們從幾十年來,我們包括許多大人的一貫的思維方式,這個思維方式就說不是這樣、就是那樣,世界是黑白分明的,而我想說的是什么呢?正確的思想各有各的正確。
馬東:?我們說了這個題目,剛才這么多觀眾都舉手,這邊第一位觀眾,他想做的是記一件好人好事。來,給我們說說理由。
觀眾A:剛才王老師說過,記一件好人好事,用的是那種孩子、他們那種思想寫的,我孩子時怎么想就怎么寫這篇文章?,F(xiàn)在我長大了,算是長大了吧。
馬東:你不光是長大了、你長得太大了,你知道嗎?因為這是1952年的高考作文題。剛才有人說想寫那個“每一個困難都是一個機會”這道題,有好多人舉手,你舉的是這個嗎?你來說說這道題。
觀眾B:因為我一看到這道題,我覺得特別像我們政治里那個辨析題,我會把這個題改一下“每一個困難不一定是一個機會”,然后以這個來往下寫。
馬東:這道作文題是美國高中畢業(yè)會考,他們的一道作文題目,你選的是哪個?
觀眾C:我選的是七個包袱你丟啥,我覺得我不太支持兩位老師的看法,我認為這次高考的作文應該更貼近生活。
馬東:?你覺得這個貼近你的生活嗎?
觀眾C:誠信我覺得這個很貼近現(xiàn)代生活,比如說現(xiàn)在有的人在貪污、比如說有的人他食言,
答應別人的事沒有做到,誠信現(xiàn)在對于每一個人都很重要,我覺得這個更貼近社會生活、更貼近我們身邊的事情。
馬東:你是指它更貼近社會生活,還是指更貼近你的生活?
觀眾C:都貼近。
馬東:好。謝謝你!還有誰?來!
觀眾D:我選的是第二個“心靈的選擇”,我是比較同意梁老師的意見,強調的是學生一個情感上的教育,像現(xiàn)在提的構建和諧社會包括構建一個和諧的國家、和諧的社會、和諧的家庭等等。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和諧、像個人包括喜怒哀樂、各種各樣的情感最高的境界,我覺得就是一種情感上的和諧。
馬東:?我不知道您兩位老師剛才坐在現(xiàn)場聽同學們分析他們自己想做哪道作文題,每人都有自己的道理,但是我有一個感觸,你看前面這位同學,描述的時候都使用的是一些非常大的詞。有很多東西都是共性的,隨便這些話放在任何一個人的身上都可以去說的。
梁曉聲:其實坐在這里想到了很多,我們可能不太理解我們的孩子們,我們的孩子們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面臨高考,從小學五六年級起就開始為應試教育走了上獨木橋、上了戰(zhàn)車,很少有人,無論是學校老師還是家長,真的跟他們多時間地多話題地來談人生是怎么回事、來談我們的精神、我們的心靈、我們的性情應該是怎么樣?來談我們作為一個少年和青年面對這個世界,我們應該怎么樣穩(wěn)妥我們自己的心靈?這些話題在所有我們的教育體系中是缺失的。
如果我們出的題竟然讓他們去思考國家,思考社會,思考時代,思考政治和經濟這樣廣泛的話,那他只能抑制起自己的真性情的感受,完全用現(xiàn)在的新聞語或者報章語來應對這樣的一些考題。所以要我聽下來的時候,我寧可更多的、寧愿更多的同學們在“安”字頭的這個詞匯中來選擇安寧、來選擇安慰,甚至安全。
馬東:您說的這個安全是指的個人的安全,而不是從社會角度去討論公共安全、社會安全?
梁曉聲:對,因為我的想法是什么呢?我們怎么把作文搞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而寫作文這件事
相對于化學和幾何來說,它應該是更愉快的。
馬東:因為您是文科的,對于學化學的人來說解化學題可能是更愉快的事情……
梁曉聲:第二點的話,就是說恰恰是在寫作文的過程中他是一種真性情的表露,而我們把作文變成了你按照化學或者幾何方程式,那樣去一步驟兩步驟,那樣的作文訓練,一步步的考試對于學生是非常有害的。我才知道,我面對的中文學生在大學里怎么會是這樣的水平。就是我們一定要切記要把初級人文的情懷和人文的思想帶入我們的語文課堂。這是大前提這是我們教學的至高宗旨。
馬東:高考作文是一種考試,他不光考考生也考家長、考所有的高中語文老師,他甚至也考出題的人。但是剛才我們前面給了大家六道題,大家看到了有國內的、有國外的、有很久以前的,也就近幾年的,總趨勢是我們的高考作文題目給學生的空間越來越大。希望明年參加高考的同學們能夠趕上一道好題目,能夠有好的發(fā)揮。謝謝收看《文化訪談錄》,下周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