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極簡哲學史與拉康符號學

2022-12-02 21:14 作者:自言自語的小譜  | 我要投稿

本專欄僅為對嗶哩嗶哩up主

未明子

的轉載與整理

親愛的朋友,所有理論都是灰色的,而生命的金樹長青——《浮士德第一章:書齋》

這一份哲學史是為了行動者所準備的。我努力刨除多余的雜質,試圖使之成為一個連續(xù)的行動綱領。 這一綱領蘊含了古希臘四美德中的三個:正義、勇敢、節(jié)制;而將對智慧的愛(philo-sophia),替換為了對生命的欲望(eros),欲望,是一切哲學的最內在秘密。 極簡哲學史只涉及很少的哲學家,它們分別是: 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茲、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馬克思、胡塞爾、海德格爾。 其中最重要的角色,是笛卡爾、康德、黑格爾、海德格爾,他們是哲學的四個最重要節(jié)點。僅這四個人是沉浸在思辨當中,并終其一生貫徹了哲學的使命——表達一種名為“智慧”的欲望。盡管其他人的理智努力都是歧路,但至少表達了一種與哲學相關的生命沖動。

唯物主義

黑格爾是個悲劇英雄,一個被污蔑為“絕對唯心主義”的唯物主義者。他傾其一生,忍受百代罵名,只為了擊敗三個敵人: 本質主義——相信公共服務器原始數據(“本質”)的存在。理性主義——相信存在攻略上的最優(yōu)解,和最正確的游玩方式。整體主義—一相信服務器的共同利益,大于玩家的個人利益。 我們一個個來看。 (1)畫出來的面紗——本質

敵人1:本質主義。

—一世界的表象背后有一個個永恒而真實的本質世界。 康德、費希特和謝林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這個敵人

康德的批判哲學

:人類的理性是有限的,永遠不可能認識到本質?!覀兊谋镜乜蛻舳藱嘞抻邢?,永遠不可能截取服務器原始數據。

費希特的否定哲學

:根本不存在“物自體”,所謂“本質”只是我們的自我意識產生出的一種效果?!静淮嬖诠卜掌鞯脑紨祿怯腥私o我們裝了一個欺騙性的MOD。

謝林的同一哲學

:人類的有限理性,是組成整個宇宙精神的一部分,是同一個演化的必然環(huán)節(jié),表象本來就是一種本質。——根本不存在本地客戶端和公共服務器的區(qū)分,兩者是一個整體的云網絡的不同形態(tài)。 黑格爾的致命一擊在于,他根本不在乎上面三人所關心的問題:表象背后是否有本質/虛幻背后是否有真實/夢境之后是否有清醒/缺陷背后是否有完美…… 黑格爾是哲學上的第一個后現(xiàn)代主義者,當然他不能算后現(xiàn)代哲學家,他只是用到了后現(xiàn)代的思維方式: 根本不甩那個現(xiàn)代主義的虛假問題——“假背后的真到底是什么”。黑格爾以一種嘲諷的姿態(tài),拉開距離,反過來問: “好的,就算有本質這種東西存在,問題是,它又為什么會產生‘表象’這種不完美、虛幻、轉瞬即逝的影子呢?它又為什么永遠只能通過穿過這些影子才能被認識呢?” 問題不是表象的本質如何,而是反過來,本質為什么不可避免地要產生表象。 如果用游戲做比喻,問題不是從本地文件來推測服務器原始數據怎樣;而是反過來,為什么服務器原始數據需要本地化、輸出到每個人的終端上,強迫每個樂意不樂意的家伙都來玩它。 如果用愛情做比喻,常見的本質主義愛情觀是:我愛的不是他/她的外表、品味、氣質、修養(yǎng)、能力、收入、地位,而是他的內心,要避免這種本質主義的虛偽姿態(tài),需要像黑格爾那樣反問一句:她/他的內心為什么會選擇成為一個被各種外部身份和審美符號所包裹的人?是什么讓他做出這樣的犧牲——或許是這種犧牲的崇高感——將自己出賣為最市儈的外表——讓我對男權規(guī)則產生了憐憫甚至是恐懼,但這不是愛情。 當然,黑格爾不僅僅可以用來戳破本質主義愛情的自我崇高化機制,還可以用來調和情侶之間的本質主義爭吵: A:“你再怎么對我好,但是我知道,那里面都是演給你自己看的,感動你自己的戲,你【歸根結底】不愛我。” B(黑格爾靈魂附體):“等等,我認為我們之間的問題不在于,我是不是真的愛你。而是要反過來問,為什么我對你的愛,不得不停留在表面?!患偃缥艺娴淖哌M你的內心,給你帶來震撼、痛苦甚至折磨,你能夠承受嗎?” A:“你能走進我的內心嗎?你以為你走進的真的是我的內心嗎?【歸根結底】是你自己想要的那種完美伴侶吧?!?B(黑格爾陰魂不散):“等等,我認為我們之間問題不在于,我是不是真能觸碰到你的內心。而是要反過來問,為什么你的內心總向我呈現(xiàn)為:‘你感受到的不是真的我’?;蛟S這種借助我的不滿,獲得的自我否認,恰恰就是你想要的。我只是你向你自己表達不滿的一種工具。我總是奉承你,膚淺地對你好,恰恰就不希望你成為借助別人的否定獲取‘自信’和‘自由’的偽君子?!?然后,如果他/她們真的相愛,就能繼續(xù)走下去,不行的話,也可以導向一種和解。 在黑格爾看來,表象并不是本質的“影子”,并不是遮蓋真實的幻影。相反,“本質”乃是表象制造出來的一種效果,

表象是屬于事物本身的自由的體現(xiàn)。

怎么理解呢?本質主義認為,表象,是人類的有限理性所造出來的“殘次品”。這個“殘次品”的定義充滿了人類的傲慢,勢必招致表象的報復。 表象的偉大就在于,它總是能夠產生一種額外的表象,產生一種屬于它自己的表象:讓人以為它的背后總有某種別的什么,真正真實的本質存在。表象通過自己制造新的表象,成功地報復了人類,讓人類陷入在本質主義和不可知論的詛咒中無法自拔。

黑格爾明言,“本質”,就是表象的表象。

就好像班級里那個最窮的小孩,沒有什么新奇珍貴的玩意可以炫耀,就自顧自地捂著雙手看著什么,引來非富即貴的同學們的好奇,最后張開雙手,以嘲笑這些同學們炫珍耀寶的淺薄游戲。 又好像古希臘兩位畫家比賽畫藝的精湛,一位畫了葡萄,飛鳥都被欺騙想要啄食。另一位畫了一副簾子,請對手參觀,對手誤以為背后還有一幅畫,知道真相后就自認失敗——最純粹的表象,名為“本質”。

(2)惡魔的圣痕——理性

按照一般理性主義的邏輯,黑格爾既然反對了本質主義,那么他就應該是一個反本質主義者。也就是說,他就應該無條件地站在表象那邊,站在轉瞬即逝、虛無縹緲的“瞬間”一邊,徹底否定任何永恒和真實、秩序和普遍。簡言之,他應該變成膚淺的體驗主義者、享樂主義者,變成一個浪蕩的二流詩人。 但黑格爾不是這樣的人。他比屈服于虛無主義的人們,更加極端。虛無主義者實際上是俯首稱臣于永恒的,因為他們自我放縱的荒誕生活,必須有一個通過癮癥式的否認設定出來的“絕對真實”,才能夠獲得意義:“沒有什么是絕對真實的,除了我所沉溺的虛無——是絕對真實的?!碧摕o主義者依然是“絕對真實”的仆人,依然是一種自我扭曲的本質主義信徒。黑格爾更加極端的一點在于,他看穿了所謂的表象和本質之間的分裂,就是本質本身的分裂。

當然,有哲學功底的朋友可以看出,法國后現(xiàn)代哲學家巴迪歐,對于柏拉圖式“理念”的解讀,也是這種黑格爾式的表象主義:最真實永恒的理念,并不存在于一個超越的彼岸世界,而就是此岸世界的各種純粹的表象本身。

就好像張學友一首歌里唱的:“今天的你,已是鉛華盡洗。就算始終不變一般的美麗?!迸说你U華和純真的二分,其實是這種“純真”本身的自我分裂。并不是說鉛華屬于男權社會,純真屬于女性保留的天然本質。相反,女性的純真本身就包含了把“鉛華”和“純真”兩個維度的分裂本身,當成一個對男人致命,對自己無害的簡單游戲。所以說是“始終不變一般的美麗”。 黑格爾的哲學站在了女性一邊。這也難怪他在《耶拿實在哲學》中,將人的本質比喻為永恒的黑夜,因為黑夜才是容許光明和陰影的對立并存的地方。 表象和本質的分裂,有限的人類理性和無限的上帝智慧之間的分裂,人不能接觸那個永恒、真實、絕對的領域。這種無能、分裂、失敗的狀態(tài),并不是單純因為人是有限的、渺小的、可悲的,而更是因為,那個所謂的永恒、真實、絕對的“本質”、“實體”,上帝本身,也是失敗的、可悲的、自我分裂的。這 有一個笑話正好應景: 兩個基督徒用石頭砸易拉罐,一個人沒砸中,說:“什么鬼,我竟然沒中!”同伴很虔信,就抱怨道:“你怎么能這樣說話,這是瀆神!小心上帝用雷劈你!”話沒說完,天空立馬變暗,一道閃電落下,卻把那個虔誠的家伙劈得奄奄一息,他痛苦地倒在地上,面朝天空問道:“為什么是我,上帝啊,你應該懲罰的是那個罪人!” “什么鬼!我竟然沒中!”上帝抱怨道。 黑格爾并不是不相信宇宙精神存在(無論它叫“理性”所有“真理”還是叫“實體”、“上帝”還是叫什么的),黑格爾不得不相信它的存在——否則就不會忍受糟糕的表象/本質,虛幻/真實,可朽/永恒,殘缺/完美·····的種種二分。 黑格爾不是不相信它,他只是不信任它。這個“實體”本身是殘缺的,是有問題的,是一位隕落的神祗,不得不作為分裂的表象/本質而存在。

敵人2:理性主義

因此,黑格爾絕不擁抱一種用“理性”代替“上帝”的理性主義(新康德主義),把人類的理性(高兼容性高效率MOD),永恒,唯一的本質就是:沒有真理、永恒、本質(這是一種虛偽的偽裝為虛無主義的本質主義,它把“無”、 “否定”當作本質來崇拜) 真理=真理VS謬誤 永恒=永恒VS瞬間 本質=本質VS表象 兩者之間的矛盾本身,這種矛盾所引起的對抗,才是唯一真實、持久、實在的東西。 曾經有一種圣痕,長在瓦格納的《帕西法爾》里的騎士團長身上,作為他陷入愛欲的懲罰,必須要用刺傷基督的圣矛接觸才能醫(yī)治——所謂的“矛傷還要矛來醫(yī)”。 但假如,我們的理性恰恰就必須從愛欲的謬誤里生長出來,也就是說,所謂的圣痕,必須生長在惡魔的身上?那么我們就必然不能指望有這么一根圣矛,能夠一勞永逸地治傷。 黑格爾的思路是:除非我們知道,我們當前所謂的真理,為什么會把某些事物叫做不可饒恕的謬誤,除非我們知道謬誤和真理的表面對立,到底是出于真理本身的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比如竭力宣傳禁欲的天主教會的變童性丑聞。)否則,我們就永遠要站在謬誤一邊,站在矛盾運動中被敵視、污蔑、誹謗的一邊。 我們要站在表象、瞬間和謬誤一邊,并不是因為我們就放棄自己的立場,要墮落為一個毫無底線和倫理的虛無主義者,而是相反一—真正已經墮落的,是那個制造虛假對立的無能、腐朽的權威本身,它應該坐上虛無的空位,而不是我們。 黑格爾的賭注就在于,相信權威、真理、永恒、本質的內部,一定有一個不可調和、不可自已的矛盾,讓它不得不建構出一個虛假的外部敵人,所以它終究會在這種無力枉然而又瘋狂絕望的撲殺活動中,走向自我毀滅。 黑格爾從不信任作為“圣矛”的理性主義,他永遠堅定地站在片面、狹隘、弱小的一邊,

這種對于任何一勞永逸地依附于“善”、“真理”、“崇高”的企圖的否定精神,就是所謂的“絕對精神”

。這里的絕對,在于棄絕,對于流俗的而用來掩人耳目的虛假對立的絕望,并把希望寄托于生命永恒的自我超越,“

觀其自敗

”。

在黑格爾的《精神現(xiàn)象學》中,

絕對精神

,就是“

絕對不是精神

”的東西,就是精神拿來和自己

絕對對立

的東西,在這種絕對對立中,

辯證法,才能捕獲到被真理自己隱瞞起來的真理

絕對精神=頭蓋骨。

從這個意義上講,被眾人污蔑為“絕對唯心主義者”的黑格爾,才是第一個真正的唯物主義者。 馬克思、阿爾都塞、薩特、拉康,都是抱著對黑格爾的永恒誤解,對世人眼中的“黑格爾”進行無情的批判,反倒繼承了黑格爾的衣缽。黑格爾就算復活,也不會感到遺憾:畢竟他本人對此心知肚明:真理是謬誤的謬誤。 作者(

未明子

)的回憶錄:

馬克思

終于寫到了馬克思。 關于馬克思的理論,我另有一本書要寫。 至于他本人——他是我們一代人的夢想。 我從中學時期,能夠安慰心靈的并不是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不是無著的《瑜伽師地論》,也不是普特南的《重建哲學》?,F(xiàn)象學、唯識論、分析哲學是主流學術界所推崇的體系化、審慎地對待世界的三條道路,是年輕的頭腦最親近的三座宮殿,是文科生挑戰(zhàn)理科生的智慧勛章。 但真正吸引并安撫我躁動心靈的,是社科院哲學所的《哲學研究》和《哲學動態(tài)》每期開頭三四篇的“馬克思主義”文章。年輕人對子“馬克思”的認識,緣起色彩極濃的官力雜志, 他無暇獲取并原文(沉溺在現(xiàn)象學和存在主義玄思中,并以此為自己哲學的基本立場),而是憑借常識和邏輯,來分析這些意識形態(tài)宣傳當中的詭計和漏洞。他以一種粗鄙的調戲為樂:調戲不同作者、不同大學、不同流派(唯物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實踐哲學、以海解馬、以黑解馬、以馬解馬···…)的陰謀詭計和利益動機。 這些閱讀逼迫我著分心,去了解歷史和認識現(xiàn)實。無論馬克思在其中被怎樣地曲解、裝扮,我還是對那種N傳手都無法卸除的活力產生不可抗拒的沖動:好奇、挑釁、嫉妒、遺憾一一種不自量力的惺惺相惜。 我接受的不是貴族教育,而是相對劣質的公民教育。我的自我教育,也只局限于哲學,而從未獲取豐富而嚴肅的歷史、文學、政治、經濟和法律訓練。然而我進入了一所還不錯的大學。 我的同齡人儼然分為兩類——哪怕是同一個人,也被享樂主義和道德主義所撕裂,包括我本人。我們組建一個馬克思主義小組,嚴格意義上講,是他們組建的,而我本人從未加入,只是要針對他們的修正立場,進行“再修正”而寫了數千個無用的字罷了。 我不信任“同類”,也被他們排斥。我不明白為什么我的初戀(“馬克思小組”的可笑“創(chuàng)始人”之一)如此果斷地采取“資產階級”的愛情觀,并且在分手后迅速陷入享樂主義和混亂的情感狀況。 我無法團結任何人,我沒有任何籌碼和跟腳,我只能無止境地逃避,我不屑與任何人爭論,也事實上不懂得如何引經據典,占據理論的制高點。 我甚至不期待爭論乃至審查的矛頭對準我,因為我無比自卑,認定自己根本不配被視作“論敵”乃至“XX分子”。我長久地陷于迷茫。誰是“壞人”? 是我的同類嗎?是那些期刊作者嗎?是我的老師們嗎?他們看上去比我們這些年輕人更加可憐。 我們應當在一個什么樣的社會中生存?我們應當以一種什么樣的方式交往?為此,我們應當保護什么,應當摧毀什么?我沒有任何答案。國內的馬克思主義傳統(tǒng),根本無法將我同那個傳統(tǒng)所處的現(xiàn)實真正聯(lián)系起來,反倒是無限地隔開了。即便到今天,我閱讀了他的基本著作,了解了圍繞他的國際、國內的主要爭論,也或多或少算能夠了解和分析當時和如今時代背景的相似性。但我仍然不能理解他的自豪、快樂和義無反顧。 我回望著黑格爾,幻想著自然主義現(xiàn)象學,并漸漸流浪于拉康。 拉康之于我,就好像馬克思的費爾巴哈,但要更為復雜和殘酷地多。阿爾都塞的妻子、海德格爾的學生、拉康的貴婦、齊澤克的嫩模,這些極端主義和享樂主義的幽靈,攫取著我最后一點卑微的自尊。哲學家注定無法被人理解,除非帶著他人抵達深淵。這個深淵屬于人類還是天命?我總是為此逃遁到荷爾德林的詩歌里,在詞源學的幫助下陷入假酒的迷醉。 是時候放手了! 用愛情埋葬愛情,用沖動終止沖動。如果世界運行的本質化機制在于反射和加倍,就必須將自己的心靈和意志,當作冷酷的產品去生產和售賣。 論如何,它都有一種原始的快樂。我們所有人,總是警惕其中的代價,并為此羨慕喬姆斯基,事實上羨慕美國精神,——那個被理查德羅蒂打的德里達主義者,是謙遜的嗎? 中國有精神嗎?有所謂的Geist嗎?那個女孩會愛我嗎?為此從來只能陷入絕對與絕望、審慎與瘋狂的短路之中?;蛟S她們是完全不相關的兩個主體,兩種命運,兩個“我”? 應當學習馬克思,分裂為馬克思與恩格斯。應當學習馬克思,分裂為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并合二為一。 應當學習列寧,列寧應當學習。時代的樂趣和痛楚都積攢在未知的尺度中,會議和頭銜,噱頭和論戰(zhàn),這些過時的玩意應當被卸載,要在每一個瞬間學習著戰(zhàn)斗。 面對每一個人,評價每一句話,緬懷每一杯酒。 保持深沉,熱愛膚淺。

愛欲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愛欲何為?——拉康三界說 愛欲的解說依賴拉康的哲學。 拉康的哲學主要由“符號界”、“想象界”、“實在界”三界說組成。 (1)符號界(the Symbolic)——籠罩一切的網 人們總說“墜入情網”,但首先得有張網。每個現(xiàn)代人都不可逃脫地會注定墜入某種情網(無論對象是不是人類),這是因為人們日常就身處一張網中了。 毫無疑問,這張網就是能指鏈(chains of signifier)所編織的符號網絡,也就是所謂的符號界。 我們眼中的一切,心里的一切,感受到的一切都出自這張網。魚在水中不知水,人在道中不知道,這個道,就是符號。 用程序作比喻:世界里所有的一切都是代碼寫成的程序,我們生活在一個代碼編織的網絡中。 事情不能被簡單理解為:我必須通過符號、語言、詞才能理解世界,概念編織的表象,就像一層網罩在真實的世界上。并不是說人、主體本身被符號裹住了,看不清真實的世界。相反,被編入符號網絡,意味著,除了人之外的一切,都是被符號所包裹的,或者說,符號背后的“真實”之所以讓人感到它是一種從虛無當中“凸出來”的存在,就是因為它們統(tǒng)統(tǒng)都被 【所謂“

能指

”(the signifier)就是能夠“指稱” (senify)事物的那種東西,也就是符號。它與被指稱的東西“

所指

”(the signified)相對應。】 【

語言

、

符號

、

概念

、

表征

(representation)這些東西,都是組成象征界的不同側面,他們之間的關系非常復雜,但除非理論家,行動者不需要細究其中的差異。】 符號所包裹,乃至這個半包圍的網自己將自己徹底包裹起來,“縫合”成一個凸出來的、完全脫離了虛空背景的“球”。人類不是生下來就被編織入這個網絡里的。這種編織是一種原初的創(chuàng)傷,意味著人再也不能“直接”和世界接觸,而只能“以手指月”,通過符號來把握整個世界。 (2)

一條鎖鏈一一意識和性別的起源

拉康揭露了這個人類被整合進入符號秩序的全部環(huán)節(jié): 1、

母子共同體階段

——母親與嬰兒形成一個完整無缺的整體。主體在其中尚未形成自我意識,而是懵懂不自知的自足狀態(tài),這個整體用大寫字母A(法語中“他者”的開頭字母大寫)表示。 正者 2、

母子分離階段

——當嬰兒的欲求無法被擁抱、哺乳和溫暖滿足時,母親與孩子拉開身體接觸的距離(實際上是孩子的外周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后,一種自發(fā)的躁動倒置母親的愛撫不再能夠讓孩子感到一種一體的安全感)后的歌聲、語音、沉默,就會被把握為一種A的喪失,劃上橫線的A——A/。 3、

父親介入階段

—一嬰兒把與母親的親密關系的喪失,歸結為“

父親

”的介入,這里父親的形象,就是對于這種母子一體狀態(tài)(A)的喪失(A/)的一個標記,這個標記就是主人能指(master-signifier),由于它是第一個能指,我們用字母S加上下標

1

,也就是S?,來表示它”。當然,S=S(A)。 【這里的“

父親

”是隱喻性質的,實際上就算單親母親和嬰兒也同樣會經歷母子分離?!案赣H”指的就是將“心心相印”的母子隔開來的語言。只不過在雙親家庭中,這個隱喻性的“父親”會化身為真實的父親?!?【這個

1

表示它是第

1

個能指,但實際上它是一個漂浮的、沒有所指的能指,因為它所指稱的是一種“喪失”,它沒有指稱任何東西,它本身的意義就在于扮演這種喪失,或者說,這個符號的存在,創(chuàng)造了它自己的所指—一什么都沒有的虛無。就好像商店里有一張商品售罄的通知單,如果把這張通知單本身也當作最后一件商品來賣,那么它就是S?。 【什么是欲望?欲望是一種精神需求,它不包括任何肉體上滿足的需要,而是對于她人的心靈提出的一種要求:“你也要欲望我”。欲望就是欲望別人對自己的欲望。】 4、

俄狄浦斯(弒父)階段

一一欲望的辯證法啟動于這個階段,嬰兒開始產生對于母親的“欲望”——想要成為母親所欲望的對象。為恢復母子共同體,孩子開始想象母親所欲望的東西到底是什么,答案就是“父親”這個符號S,所指稱的東西。為此,孩子就將自己認同為父親擁有,而母親沒有的東西,也就是陽具(phallus),我們用字母S加上下標2,也就是S?來表示它。 關于弒父階段的“弒父”性質,在此需要打斷一下:由于實際上作為主人能指的S?,是一個空洞而沒有所指的形式——父親實際上是個騙子,他根本沒有母親想要的東西,他只是虛張聲勢罷了。所以,母親想要的陽具(phallus),并不在父親那里,而是父親所無法給出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神秘的女性快感。所以S?的作用,在于對S?進行否定,也就是殺死了父親,戳穿了父親是一個騙子的謊言。S?的2,就是母子欲望的二元關系,孩子主動將自己作為滿足母親欲望的工具而存在、殺死了父親,從而進入了符號秩序。 5、

性化階段

一—孩子將自己認同為S?,也就是說,認同為母親想要的東西。在這種認同中,孩子開始接受父權秩序下的性化洗禮——盡管父親是個騙子,但是母親的欲望、陽具(phallus)是真實的,所以孩子們圍繞phallus,開始學著扮演自己的性別角色,成為男孩或者女孩。 但是,無論男孩、或者是女孩,事實上都不擁有“陽具”phallus這種能夠完全滿足母親欲望的東西。 表面上看,男孩有陰莖,但是他事實上知道那不是母親的欲望對象,否則他不會感到母子分離的痛苦——只是母親對于男孩的禁令(不得在別人面前露陰),讓男孩產生了一種錯認:我得保管好我的陰莖。 因此,男孩始終處于對于失去陰莖的恐懼中,他把這種恐懼,看作是滿足母親對于自己的欲望,至此,男孩的性化就完成了——害怕被鬮割,處于這種恐懼中,事實上完成了精神上的鬮割。 另一方面,女孩子面臨同樣的禁令:“不得在別人面前露陰”,但問題是,女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并無某種叫做“陰莖”的東西可以裸露,而只有一個類似傷口的東西。 結果,女孩陷入了一種“失去自己未曾獲得的”東西的愧疚當中。這種愧疚,是一種加倍的恐懼,她都不知道自己喪失的“陰莖”是什么,自己連這種喪失本身也被“不須露陰”的禁令給剝奪了。處于這種加倍的恐懼中,女孩的性化也就完成了。 男性和女性的性化,都圍繞同一個據說可以徹底滿足母親欲望、恢復母子共同體的和諧美好無欲無求狀態(tài)的“陽具”能指,男性和女性并不是互補關系,而是面對同一種困境的兩條不同的路: 1、男孩,把自己的陰莖誤認為phallus,害怕失去它,以保護、滿足這一phallus,作為實現(xiàn)母親欲望的方式。 2、女孩,把自己的陰道誤認為是phallus被切除的傷口,害怕被指責為沒有保護好phallus,把奪取男孩的phallus,作為實現(xiàn)母親欲望的方式。 至此,經過性化之后,男孩變成了S(a),這里的小a就是phallus這個S?所指稱的、那種能夠滿足母親的東西,也就是小他者(the little object)、神秘的女性快感。 女孩則變成了$,被劃去的S,她誤以為所謂的phallus被自己給毀了,因此陷入內疚、自我否定的狀態(tài),不得不通過扮演男孩子的欲望對象,來重新獲得phallus。 也就是說,在男孩還處于戀母狀態(tài)時,女孩先于男孩啟動了$=a的欲望,努力扮演男孩所希望的小他者形象,以偷取他的phallus,但這其中只存在精神欲望,尚未存在肉欲。女孩清醒地知道,自己根本不是a,只是在扮演a,這就把$=a中間的等號隔開了,變成一層幻想——關于男人到底在欲望什么的幻想。這也就是拉康的幻想公式:$丨a 尚未在精神上進入這一階段的男孩,則先陷入肉欲:他把同齡女孩的身體,當作是母親身體的替代品,并把陰莖勃起的生理反應,錯認為是phallus現(xiàn)身的證明,結果就陷入終身的女體崇拜,女孩成為了phallus。 男孩終于也陷入$ 丨a 的狀態(tài),但這個隔開兩者的“|”被男性把握為肉體屏障。結果,男人的愛情在于做愛,在于圖破肉體屏障,而害怕與a的長久相處;女性的愛情在于陪伴,在于沉溺于對于“男人到底在幻想”什么的幻想中,而害怕做愛,因為這會拆穿a是偽裝出來的謊言。 (3)

鎖鏈和網絡——心靈的基本結構

好了,至此我們了解了符號網絡的整個建構過程,同樣也是自我意識、性意識萌發(fā)的過程。 A——母子共同體 作考所有 A——母子分離、完滿的大他者不存在 S(A/)=S?——父親、關于喪失以及作為喪失的原初能指 S?=phallus=a——弒父、扮演母親所欲望對象的陽具能指 s(a) vs $——男性和女性,兩種性化路徑 $=a——男權制度下特有的短路:女性扮演男人的phallus $|a——現(xiàn)代人的主體性,絕對虛無的主體性$,加上一個永遠被幻覺隔開、孜孜以求的小他者a。 這七個步驟中,任何一步進行地不夠徹底,都會引發(fā)相應的不符合“現(xiàn)代人正常心理”的病理學癥狀。但實際上,這整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病態(tài)的設計,一種存在主義缺陷,逼迫所有人去追求重圓母子共同體的美夢的虛幻的phallus。 另外,最后必須提一句,這里面凡是S開頭的,都代表一種以假為真的假裝,而且把這種假裝都投射到一個他者身上去;大他者一這種假在兒是S開的作為想象性的載體——這也是符號界通向想象界的唯一通路。 A:大他者、理應存在的他者(the Other supposed to be) S?:假裝有東西(大他者)存在。對應一種理應相信的他者(the Other supposed to believe)。在面對原初喪失時,我們假裝這是一種“喪失”,也就是說,“原本”是有東西存在的,只不過消失了、被剝奪了。而相信這一點的他者,對應的就是我們的社會、政府、國家等等“共同體”的形象。哪怕所有的政治口號、意識形態(tài)宣傳,我們每個人都不相信,但是我們假裝存在一個“理應相信的他者”(比如精英眼中的愚蠢底層、富人眼中的窮人,都認為他們會一廂情愿地被糊弄,反之也一樣),它在那里代替我們相信著這些謊言,結果大家就都在一種不相信的狀態(tài)下(但是這個國家本身相信這些宣傳)反而遵守了公共秩序。 有S?:假裝有東西(陽具到底是什么)被知道—一理應知道的他者(the Other supposed to know)。S?就是主體假裝知道終極真理(phallus)是什么的狀態(tài)。它往往被拉康看作是社會知識的象征,在現(xiàn)代社會中,大學扮演的就是“理應知道的他者”、也就是專家的角色。 S(a):女人眼中的男人。假裝有東西(男性快感)被享受——理應享受的他者(the Other supposed to enjoy)。女人眼中的男人,就是假裝自己在享受“英雄史詩”一般的男性快感的偽君子,但這預設了一個終極男人的存在,他以玩弄這些男人的理想為樂——所以女人認同的是這么一個玩弄男人的終極男人,并把自己設想為這樣的男人。 $:男人眼中的女人。假裝有東西(女性快感)被假裝——理應假裝的他者(the Other supposed to suppose)男人眼中的女人,就是假裝自己在假裝某種男權規(guī)則下的女性形象的受害者,但這預設了一個可怕的無性別的純粹“人”的形象,她理性、不得不假裝自己擁有某種性別——所以男人認同的是對自己進行的去性化,認同一種放棄性關系、犧牲奉獻于共同體倫理的“英雄史詩”。 通過這種去性化的“英雄史詩”(社會共同體所崇拜的倫理理想,也就是phallus的公共版本),女人鄙視男人,而男人憐憫女人,前者要求后者放棄所有幻想,后者希望前者拋棄所有偽裝。“拋卻名利”VS“洗盡鉛華”,這是性關系僵局表現(xiàn)出的不對等的對立。 七個能指,構成一條能指鎖鏈;能指鏈相互連接,可以形成符號網絡。 1、它也許自己和自己首尾相連:尾端的小他者a和首端的大他者A發(fā)生短路: 比如在愛情至上主義者那里,所愛的人,作為a,就與母子共同體的絕對理想A發(fā)生了短路。這條鏈條就成為一個回環(huán)。 2、一條鏈條也許和其他鏈條首尾相連:尾端的小他者a和另一條鏈條的A發(fā)生短路: 比如在理想主義男性那里,所愛的人,作為a,就與作為社會理想的大他者A發(fā)生了短路。這兩個鏈條就銜接成網絡。 3、一條鏈條的末端,和其他鏈條的中段相連:尾端的小他者 a和另一鏈條的其他能指(比如S)發(fā)生短路: 比如在絲襪戀足癖那里,戀物癖的對象,女體上無內臟、近性器的可裸露部分(腿)加上性化符號(絲襪——象征女人的本質就在于她的偽裝),作為令戀足癖著迷的小他者a,就與另一鏈條上作為“理應知道的他者”的S?,也就是女人對于絲襪的第一人稱知識(“我不過是在利用這些令男人著迷的符號罷了”),發(fā)生了短路。

通過這三種方式,能指鏈條連成一整個包裹所有精神世界、欲望世界、感知世界的網絡,并支配人類的幾乎全部肉體和精神快感/創(chuàng)傷。

現(xiàn)代人類的統(tǒng)治秩序也是依賴這個網絡的強力才得以施加效力的,這個網絡從人的自我認同、性別認同、精神愛欲、身體肉欲地最內在出發(fā),束縛住了整個人的自由,并且還以一種內在的方式,向人們灌輸: 什么是快樂,什么是愛,什么是美好,什么是自由。以及最致命的,這個網絡還向我們灌輸:什么是突破這個網絡的正確方式。盡管它創(chuàng)造了許多虛假的逃生通道,但我們需要意識到,這整個系統(tǒng)的生成方式是內源性的,是內在于我們的自我意識的,既然這個自我意識被這個系統(tǒng)本身承認為是......

極簡哲學史與拉康符號學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阜阳市| 河北区| 景泰县| 永仁县| 赤壁市| 全州县| 阳信县| 富顺县| 婺源县| 岱山县| 棋牌| 晋中市| 清水县| 调兵山市| 吉木萨尔县| 东明县| 富裕县| 南昌县| 惠州市| 寻甸| 资中县| 县级市| 大庆市| 班戈县| 织金县| 泽库县| 左云县| 碌曲县| 伊通| 盈江县| 水城县| 于田县| 岫岩| 涡阳县| 墨脱县| 遂平县| 新平| 双鸭山市| 延津县| 云阳县| 喀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