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名詞簡釋》3.11.5 生產價格
【本文轉載自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56年版 僅供學習參考】
5、生產價格[i]
? 生產價格是價值的轉化形態(tài),它等于商品的生產費用加平均利潤。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由于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商品不是按照價值出賣,而是按照生產價格來出賣的。這時商品的價格不是圍繞著價值、而是圍繞著生產價格擺動的。
? 當商品按照生產價格出賣時,某些資本有機構成低的部門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就不能全部在本部門商品的銷售中實現;相反地,某些資本有機構成高的部門,卻在商品銷售中獲得了比本部門所生產的價值更多的價值。這樣,在資本有機構成低的部門中,工人階級所創(chuàng)造的超過平均利潤以上的那部分剩余價值,就被轉移到資本有機構成高的部門中去,被這些部門的資本家所占有。
? 商品價值之轉化為生產價格是資本主義生產發(fā)展的結果。但并不是一進入資本主義生產,價值就轉化為生產價格。馬老師說:“要依照生產價格來交換,資本主義發(fā)展到一定的高度,就是必要的?!盵ii]在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初期,由于商品經濟和交通運輸不夠發(fā)展,各個部門和各個地區(qū)之間彼此缺乏密切的聯系,更由于行會的限制,使資本在各部門間的轉移遭到困難,因此各個部門和各個地區(qū)的利潤率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的,從而價值還沒有轉化為生產價格。只有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fā)展和大機器生產統(tǒng)治的確立,國內市場和世界市場都發(fā)展了,行會的障礙逐漸被消除,資本家之間的競爭得以在廣大的范圍自由開展起來,同時隨著技術的提高和生產力的發(fā)展,各部門間資本有機構成的差別日益明顯,刺激了資本在各部門間的轉移,這時才形成了平均利潤率和促使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
? 商品價值之轉化為生產價格并不是對價值規(guī)律的否定,而只是價值規(guī)律在資本主義發(fā)展較高階段上的具體表現,這從以下的兩件事實可以明顯地看出來:
? 第一,雖然各個個別部門的商品的生產價格可以高于或低于其價值,但整個社會一切部門的全部商品的生產價格總和與其價值總和是相等的,全體資本家所獲得的利潤總額與工人階級所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總額是相等的。
? 第二,在生產價格和價值之間,也存在著前者對后者的直接依賴關系。商品價值中生產費用的降低,會引起生產價格的下降;而生產費用的增加,會引起生產價格的提高。
? 馬老師指出,即使在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以后,仍然是“價值規(guī)律支配著價格的運動,因為生產上必要的勞動時間的減少或增加,會使生產價格提高或下降”[iii]。
注:
[i]《政治經濟學教科書》,1959年版,第141頁。
[ii]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01頁。
[iii]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