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博藏珍 | 沙的:佛山十番



前幾篇文章中,
我們?yōu)槟窒砹嘶泟¤尮闹械纳车摹?/p>
今天,我們將為您介紹佛山十番中的沙的。
沙的在粵劇鑼鼓和佛山十番中都占有相當?shù)匚?
但沙的很少用于獨奏,
多在鑼鼓中合奏使用。

在佛山十番音樂中,原有鑼鼓合奏的“素十番”和絲竹鑼鼓合奏的“混十番”兩種形式,現(xiàn)僅存“素十番”一種。十番鑼鼓在明萬歷年間盛行于江南一帶,明末流傳至廣府地區(qū),因此佛山十番保留有部分元代南北曲曲牌。十番鑼鼓流入佛山后與民俗活動緊密結(jié)合,并受粵劇影響,吸納了部分粵劇打擊樂,逐漸發(fā)展為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間器樂形式。佛山十番作為喜慶鑼鼓樂,多盛大民間節(jié)日、迎神賽會活動中表演。

在佛山,中秋節(jié)期間有一名為“出秋色”的民俗花會活動,在“秋色”活動中,十番鑼鼓的身影必不可少,故民間留有“無十番不算秋色”之說法。
十番鑼鼓所用的打擊樂器有十種,其中之一便為沙的。目前存有完整錄音和樂譜記錄的佛山十番曲牌極少,總共有兩套,為當下知名的佛山十番會社“明星影映”和茶基村“何廣義堂”所制。在十番鑼鼓的鑼鼓經(jīng)中,包含沙的演奏的鑼鼓字符有:“的(dig1)”、“叻(lig1)”、“得(deg1)”等。下面為您分享的是由“明星影映”會社記錄的十番鑼鼓經(jīng)《碎錦》,當中可見多處需奏沙的的鑼鼓字符。

七期的沙的介紹到此落下帷幕,不知道大家在這幾天中對沙的的了解增加了多少呢?感謝這段時間的相伴,我們下個系列再見!
參考資料:
[1]《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編輯委員會、《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廣東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廣東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2006年,第405-408頁。
[2]吳迪:《嶺南樂器的樂種學闡釋》,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343-344頁。
[3]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音博文化傳播項目團隊
出品: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博物館
承辦:音博文化傳播項目團隊
負責人:鄭敏執(zhí)
行負責人:王曉青/李靈漫
總監(jiān)制:鄭敏/王曉青
內(nèi)容總監(jiān):鄭敏/李靈漫
視覺總監(jiān):王曉青/麥曉琳
視覺設(shè)計:李嘉/戚文怡
項目秘書:陳穎君/黃鳳儀/黃嘉嘉
文獻翻譯:朱正一執(zhí)行:音博文化傳播志愿者團隊(撰文丨音樂學系2021級唐海雯,傳播助理丨藝管系2021級劉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