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山西垣曲龍王崖遺址的兩次發(fā)掘

2021-09-07 08:51 作者:考古快遞  | 我要投稿

山西垣曲龍王崖遺址的兩次發(fā)掘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

龍王崖位于垣曲縣城東南10公里,屬長直公社。南臨毫清河,東靠原峪河,地處兩河交匯之處的斷崖上(圖一)。崖高約80米,故亦習稱高崖村。遺址即分布在村北的多層臺地上,面積約300 X 1000平方米,南北較長。遺址內(nèi)涵有仰韶、廟底溝二期、中原龍山、二里頭以及東周文化遺存°1982年9月至10月和1983年9月至10月,我們在這里先后做過兩次發(fā)掘,共計開5 X 5探方7個,實際發(fā)掘面積133平方米,清理房址兩處,灰坑8個,墓葬2座,復原陶器40多件。

一、地層堆積

我們發(fā)掘的幾個點,除一座東周墓葬外,主要是廟底溝二期文化和中原龍山文化遺存。以T106西壁剖面為例(圖二)。

第一層:耕土。

第二層:擾土,黃褐色夾料硬塊,厚10—50厘米。遺物較雜,除龍山的陶片外,還有較豐富,有鼎、釜灶、盆和各種罐。

二、廟底溝二期文化

1.遺跡

房址1座,編號F102。疊壓在T106第五層下,西南部被廟底溝二期灰坑H104破壞,探方以內(nèi)部分發(fā)現(xiàn)2.5X2米的白灰面一片,西北邊緣生土臺上發(fā)現(xiàn)口徑0.2、深亦0.2米的柱洞一個,探方以外部分未清理。因破壞較甚,整體結(jié)構(gòu)不很清楚。

灰坑2個。H104為圓袋形,開口在T106第五層下,口徑1.6、底徑2.28、深L7米。周壁規(guī)整,底部堅硬平坦,可能為貯藏用窖穴。堆積為較松軟的灰土,遺物有鼎、釜灶、罐、盆、缽等。H106為橢圓形,底部略向外張。開口在T105第五層下,坑口被龍山灰坑H105破壞??趶?.7-3.5米,東西較長,深2.8米。周壁亦較規(guī)整??拥讝|部有一高、寬各為1米的生土臺,探方內(nèi)已清理部分長2.7米,結(jié)構(gòu)較為少見。遺物比較豐富,有鼎、釜灶、甕、罐、盆、壺、杯、碗等。

2.遺物

(1)生活用陶器

陶質(zhì)中夾砂多于泥質(zhì),占總數(shù)6149%。陶色以灰陶比例較大,占43.59%,其次為褐陶,占39:06%,詠外還有少量的,占14.77%的泥質(zhì)紅陶和為數(shù)不多、僅占2.58%的泥質(zhì)黑陶。器表多見籃紋(一部分帶橫道)和素面,分別占總數(shù)的39.13%和37.91%,繩紋次之,占12.55%,此外還有少量的附加堆紋和線紋,以及個別的彩繪陶片和方格紋陶片。以手制為主,部分器物經(jīng)過輪修,大型器物多泥條盤筑,小型器物則直接捏塑,常見一器采用幾種方法分段完成。如釜灶一般都是先分別做成釜和灶圈,然后再把釜套在灶圈±o鼎也是先做出腹,然后再接三足。分段做成的器物,接茬處幾乎都附泥條加固。多數(shù)器物的耳、鎏都是后接上去的,以雞冠形多見。有的罐類器底亦有明顯的接茬痕跡。陶色多不純正,一色為主,間有它色,如褐陶間有灰斑,亦見褐、灰、紅、黑數(shù)色相間。紅陶中部分色亦不正,紅中泛黃或帶褐色。器形有鼎、釜灶、罐、缸、甕、以及盆、壺、杯、盤、缽、碗等。

鼎均圜底,夾砂陶,多為褐色。腹、底飾較整齊的豎籃紋。均手制,部分口沿經(jīng)過輪修。標本五件,四件出自H106。分三式:

I式小口圜底罐形,方唇侈沿束頸,器形矮胖,圓腹下垂,口小于腹。復原兩件。標本H06:14,器形略小,三足扁薄呈長條形,正面按壓出起伏狀的花紋??趶?0.5、通高13.9厘米(圖版壹,3;圖三,ll)o標本H106:17,寬沿起棱,腹略深,足略厚,斷面長方形?;姨?,口徑12.7、通高19.5厘米(圖版壹,1;圖三,9)。

II式大口圜底罐形,方唇,寬沿斜折,腹較直,口大于腹,手制輪修。復原兩件:標本H106Z15,內(nèi)沿突棱較高,沿面有凹槽。三足扁薄,正視及橫斷面均呈長條形。足尖呈鑿形,口徑19、通高21.3厘米(圖版壹,4;圖三,12)。標本H106:16,唇有凹槽,腹較深,足較厚,斷面方形??趶?6.8、通高33.5厘米(圖版壹,2;圖四,4)o

III式圜底盆形,標本T106:7:12,圓唇,沿微侈,腹略淺較直,底殘,腹外兩側(cè)置鎏一對,腹、底通飾繩紋,沿下有麥粒狀凹點紋,上腹又有較整齊的的錐刺紋。灰陶??趶?9厘米(圖四,8)。

釜灶系釜與灶聯(lián)成一體的炊具。出土殘片較多,都不能復原。釜呈圜底罐形。灶呈圓筒狀,頂端做出三、四個出煙孔,下端一側(cè)有灶門。均夾砂陶、泥條盤筑,有的釜口沿經(jīng)過輪修。制法一般是先分別做出釜與灶圈,然后再粘接成器。粘接處附泥條加固。釜一件,標本T105:5:14,方唇,寬沿斜侈,腹微外弧,底殘。釜外雙鎏偏上,案下殘存接灶圈的茬口。灰陶,沿徑輪修,飾較整齊并帶有橫道的豎籃紋。口徑22、殘高16.3厘米(圖三,8)。灶圈一件,標本H104:8,整體圓筒狀,上口內(nèi)斂并殘留有與釜相接的痕跡和三個煙孔。腰部有長方形小孔眼六個。灶門呈圓角橫長方形,上部附加泥條。夾砂褐陶。通體飾較整齊的斜籃紋。底徑16.5、高26.8厘米(圖版壹,5;圖三,1)。

深腹罐圓唇沿外翻,鼓腹,平底,夾砂陶,手制。標本H104:4,腹上段素面,’下段飾斜籃紋,灰陶,沿經(jīng)輪修??趶?8.1、底徑13.5、高28.7厘米(圖版貳,5;圖四,6)。標本T106:6:ll,通體繩紋,腹下殘,褐陶,口徑16、殘高17厘米(圖三,4)。

單耳罐復原一件,標本T1O5:5:15,尖圓唇,斂口,腹微鼓,平底,整體近似腰鼓形。腹上部一耳,通體繩紋,深灰色夾砂陶,手制。口徑11.5,底徑8.6、高19厘米(圖版貳,1;圖三,13)。

小口高領(lǐng)罐標本H106:ll,尖圓唇,口微侈,肩部以下殘。泥質(zhì)褐陶,肩飾豎籃紋,手制輪修,口徑9.8厘米(圖三,7)。

夾砂缸大口,深腹,平底,灰褐色夾砂陶,泥條盤筑,分兩式:

I式標本H106:2,沿斜侈,方唇,唇面有較深的凹槽。腹上段外弧,飾帶橫道的豎籃紋,中部附加一道略有起伏的堆紋,手制5輪修??趶?2、底徑18.7、高43厘米(圖版貳,2;圖四,3)。

II式標本H104:7,直口,腹壁微弧而近直,下腹殘缺,口外附帶狀堆紋兩周,以下飾斜籃紋。口徑38、殘高24.7厘米(圖四,7)。

斂口甕廣肩,深腹,平底,夾砂灰陶,泥條盤筑。標本H106:l,尖唇上翹,肩部附加圓餅形包三枚,腹下部兩側(cè)置雞冠狀鎏一對,鎏以上黑灰色素面抹光,以下飾帶橫道的豎籃紋??趶?8.5、底徑19.5、高43厘米(圖版貳,4;圖四,1)。標本H106:10,僅存上半部分,器表深灰色素面,肩部一側(cè)靠口沿處有小圓孔兩個。腹上段飾弦紋兩道,手制輪修??趶?9.4、殘高19.2厘米(圖四,9)。

折腹甕標本H106:9,圓唇,寬沿外翻,深腹,腹下部折收,平底,泥質(zhì)灰陶,器表黑色,素面磨光,手制??趶?0、底徑14、高41.2厘米(圖四,2)。

折腹盆復原一件,標本H106J13,圓唇,沿斜折,上腹較直,下腹折收,折棱處飾麥粒狀剔刺紋,平底,泥質(zhì)灰陶,素面抹光,手制輪修。口徑27.3、底徑13.1、高19.5、厘米(圖版貳,3;圖四,5)。

單耳小罐標本H106:12,斂口尖圓唇,,腹微鼓,平底。口腹間一耳。泥質(zhì)揭陶,素面磨光,口徑8.6、底徑7.5、高11.1厘米(圖三,3)。

單耳杯標本H104:6,尖唇敞口,淺腹平底,腹外置一豎蜜。夾砂褐陶,素面,手制??趶?.8、底徑7.6、高4.1厘米(圖三,10)。

壺復原一件,標本HI06:4,圓唇喇叭口,腹中部外折,平底。夾砂褐陶,素面磨光。手制??趶?.5、底徑5.6、高11.8厘米(圖三,2)。

缽復原兩件,大口尖圓唇,腹緩收,大平底,泥質(zhì)灰陶,飾豎籃紋,手制。標本H104:5,籃紋帶橫道??趶?8、底徑12、高厘米(圖三,5)。標本H106:8,平底突出成假圈足??趶?9.2、底徑10.6、高8.4厘米(圖三,6)。

(2) 生產(chǎn)工具

均磨制。

石錛標本H106:5,單面刃,較鋒利,刃寬4.3厘米(圖五,7)。

石刀長方形,單孔,孔由兩面琢鉆。標本T105:5:12,單面刃,一端折斷后又加工磨出一刃。殘長9.8、寬4.1厘米(圖五,5)。標本H106:8,雙面刃,使用痕跡明顯。殘長6.1、寬4.3厘米(圖五,6)。

石鍛標本T106:7:9,薄片等腰三角形,兩側(cè)有刃,鋒殘。殘長2.6厘米(圖五,8)o

蚌鏃標本H104:l,亦薄片三角形,不太規(guī)整。長2.8厘米(圖五,4)。

骨鏃標本T105:5:10,圓錐形,鋌斷面呈扁圓形。長6.5厘米(圖五,2)。

骨錐標本H106:7,磨制較精,一側(cè)有原生骨槽,一側(cè)外鼓,橫斷面呈弧形,尾殘。殘長9.2厘米(圖五,1)。

(3)裝飾品及其它

玉飾一件。標本T105:5:ll,墨綠色玉料。磨制較精。整體呈薄片長方形,上端邊沿呈弧形。上下各有一孔,均系兩面琢鉆而成。長2.2、寬1.2厘米(圖五,9)。

骨笄標本H106:6,殘,表面光滑,斷面呈橢圓形。殘長4.6厘米(圖五,3)。

三、龍山文化

1.遺跡

房址1座,編號F101o疊壓在T105的2B層下,探方以內(nèi)部分南北長3.9、東西寬3.2米。系半地穴式建筑,深0.6米。周壁規(guī)整,底部打砸后先鋪墊一層草泥土,然后再抹一層厚約0.5厘米的白灰面。西、北兩邊均較整齊,西邊由北向南2.6米處向內(nèi)折收0.3米,然后再折向南直線延伸。據(jù)此推測其平面可能為凸字形。

灰坑5個。圓袋形2個(H01.H102),H01系一社員修整窯洞時發(fā)現(xiàn)并被破壞,我們清理了剩余部分??趶郊s1.2、底徑2.3、深1.2米,周壁規(guī)整,底部平坦堅硬。堆積為疏松的淺灰土,遺物比較豐富,復原鬲、罐、杯等多件陶器??赡転橘A物窯穴。H102在T101西南角,疊壓在H101之下,上部南側(cè)塌陷,口徑2.2、底徑2.85、深L6米。坑內(nèi)堆積有淺灰、深灰、淺灰和灰褐色土四層。在第一層中發(fā)現(xiàn)人骨架一具,俯身直肢,上肢及脊椎骨已錯亂,頭亦移位,無隨葬品,亦未見墓坑,應是死后棄置在灰坑中的(圖六)。此外,坑內(nèi)遺物很少。不規(guī)則形坑兩個(H201、H103),H201開口在T201的3C層下,最大口徑2.45、深1.5米,周壁外弧,底部欠規(guī)整,東南部較高。坑內(nèi)有黃灰土和灰土相間的堆積四層,均較松軟,遺物很少。長方形灰坑一個,編號H105,開口在T105的四層下,長2.5、寬1.3、深0.5米。堆積為褐色花斑土,遺物很少。

2.遺物

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生產(chǎn)工具以石器為主,其中鐮類多見;裝飾品及其它遺物中陶環(huán)最多,數(shù)量及種類均較突出。

(1)陶器

陶質(zhì)中泥質(zhì)陶路多于夾砂陶,占總數(shù)的53.27%,。陶色以灰陶為主,占55.31%,褐陶次之,占41.53%,此外還有很少的黑陶和個別紅陶。器表多見繩紋,占38.37%,素面占32.28%,籃紋占16.25%,另外還有少量的方格紋和磨光陶片,以及個別的弦紋、堆紋、刻劃紋、剔刺紋等。制法以輪制多見,約占半數(shù)以上,次為手制,模制很少。部分手制陶器亦經(jīng)輪修。器形有鬲、不、釜灶、甑、罐、包、盤、豆、器蓋、器座、杯、碗等。

鬲均夾砂陶,手模合制,多見灰褐色,飾繩紋。復原六件,分兩式:

I式兩件,均出自H01,圓唇,斜直領(lǐng),上腹兩側(cè)置鎏一對。標本H01:5,袋足內(nèi)壁有反繩紋,足尖呈小平面,舌形鎏,灰陶間有褐斑,口徑21.7、通高45厘米(圖七,1)。標本H01:4,領(lǐng)殘,斷茬處有切割痕跡,可能是部分折斷后為了整齊美觀而用刀取齊,鎏較矮,呈雞冠狀,正面有四個指窩點裝飾,褐陶?,F(xiàn)存口徑24、高49厘米(圖七,2)o

II式殘片較多,復原4件,多數(shù)器形較小。圓唇,高領(lǐng)斜侈,束頸,沿至袋足上部置單把,或沿下兩側(cè)置雞冠狀鎏,鎏上多有指窩狀裝飾。標本T202:4D:25,領(lǐng)略高,頸較細,袋足外鼓,襠較圓純,三足尖的間距較小??趶?0.5、高16.2厘米(圖八,5)。標本H01:3,袋足微鼓,三足尖間距較大??趶?1.6.高17.5厘米(圖八,9)。標本T202:4A:5,造型近似H01:3、唯沿下置雙鎏,灰色陶°三足尖殘??趶?3、殘高20厘米(圖八,6)。標本H201:l,唇部加厚,口略小,頸較細,頸下雙鎏,三足尖間距較大。口徑18.5、高36.8 M米(圖八,2)。

釜灶標本T211:4B:039,敞口斜方唇,釜呈盆形較淺,沿下即接灶圈,接茬處附加扁圓形鎏一?對,鎏上剔出麥粒狀凹槽。鎏以上素面,以下繩紋。夾砂灰陶,手制(圖八,4)。

斝較多見,皆斂口,飾繩紋加弦紋。夾砂陶,手制,部分經(jīng)過輪修。標本T212:3D:08o口、腹皆弧形緩收,外附半月形鎏一對。褐色陶??趶?4.8厘米(圖八,23)。標本T202:3A:017,方圓唇,折角處附加堆紋一道,褐陶,口徑30厘米(圖八,19)。標本T202:3B:014,腹壁收分較小,折角較緩,灰褐色陶。口徑28.6厘米(圖八,20)。標本T212:4C:069,尖圓唇,腹斜直內(nèi)收,折棱突出,灰陶。口徑20厘米(圖八,16)。

甑罐形,平底,底部和底沿周邊都有不很規(guī)整的圓形小孔眼,泥質(zhì)陶,素面,輪制。復原一件,標本T211:4B:31,方唇,寬沿外折,折棱凸起,腹外鼓。器表黑灰色素面磨光。口徑16.6、底徑7.8、高19厘米(圖八,7)o殘器一件,標本T212:3C:078,灰褐色陶,底徑8、殘高7.8厘米(圖八,28)。

夾砂折沿罐方唇寬沿,束頸鼓腹,平底。輪制,飾方格紋。標本T212:4B:080,褐陶,口徑22.4厘米(圖八,12)。標本T212:3C:068,內(nèi)沿折棱突出,灰陶??趶?6.8厘米(圖八,21)。標本T211:4B:033,腹壁弧度較小,褐陶,口徑22厘米(圖八,15)。

夾砂侈沿罐標本T212:4:061,圓唇束頸,鼓腹,夾粗砂灰陶,輪制。頸部籃紋抹消,以下飾帶橫道的豎籃紋??趶?4厘米(圖八,11)。

單耳罐束頸鼓腹,平底。一側(cè)沿至腹上部置一耳。夾砂陶,輪制。復原兩件,分兩式:

I式標本H01:2,方唇折沿,耳中部內(nèi)凹,斷面呈弧形。器表黑灰色,胎較薄,腹飾方格紋。口徑14、底徑7、高19.2厘米(圖八,8)。

II式器形略小。標本T212:4C:27,圓唇直口,灰褐色陶,素面??趶?.2、底徑6.4、高11.9厘米(圖八,18)

圓腹罐標本T201:3A:06,方唇,寬沿斜折,束頸,圓腹,泥質(zhì)褐陶,輪制,素面??趶?2厘米(圖八,14)。

深腹罐寬沿大口,腹壁近直,底殘,泥質(zhì)褐陶。分兩式:

I式標本H01:16,圓唇卷沿,褐色發(fā)黃,素面磨光,頸下兩道弦紋,弦紋之間又刻畫出內(nèi)填剔刺紋的大三角形裝飾。腹部又一道弦紋,下飾繩紋,輪制,胎較薄。口徑26厘米(圖八,10)。

II式標本H01:14,方唇侈沿,沿外附泥片加厚,手制,通體飾繩紋??趶?9、殘高30厘米(圖八,l)。

高領(lǐng)鼓腹雙耳罐標本H01:l,小口微侈,腹外鼓較甚,兩側(cè)附扁平的橋耳,小平底?;液稚噘|(zhì)陶,輪制。肩部涂黑色陶衣,打磨光亮,飾一組弦紋夾刻劃的人字紋。耳以下飾弦紋和夾帶橫道的豎籃紋??趶?3.8、底徑8.6、高24.2厘米(圖八,3)。

大口罐高領(lǐng)束頸,廣肩鼓腹,肩部素面,均泥質(zhì)陶,輪制,不能復原。分兩式:

I式圓唇加厚,口較直,標本H01:21,褐陶,口徑24厘米(圖八,13)。標本T212:3C:060,灰陶,器形較大,口徑34厘米(圖八,29)。

II式圓唇沿外侈。標本T2U:3C:030,灰陶,口徑24.5厘米(圖八,22)。標本T202:4A:091,灰褐色,折肩,肩飾兩道弦紋,肩以下飾較整齊的豎籃紋,口徑26厘米(圖八,24)。

小口罐方唇加厚,高領(lǐng),束頸,鼓腹,頸以下飾豎籃紋,泥質(zhì)褐陶,均不能復原。分兩式:

I式標本T2U:3C:046,直口,手制輪修,口徑12厘米(圖八,17)。

II式標本T212:3C:059,沿外侈,籃紋帶橫道,輪制,口徑15.2厘米(圖八,27)0圜底缸深腹口微外敞,厚胎夾粗砂,陶胎黑灰,內(nèi)外表面褐色或灰褐色,泥條盤筑,飾繩紋。標本T202:3B:07(圖八,26)0標本T211:3C:044,沿部呈小臺面(圖八,25)O根據(jù)垣曲縣文化館釆集的標本可知這類缸整體呈“U"形,均大口,深腹,厚胎,小圜底。

雙腹盆敞口,平折沿,圓唇,上腹斜收,腹中部外折,下腹反弧形急收,小平底。泥質(zhì)陶,輪制,素面。標本T202:4A:092,灰褐色,口徑30、殘高15.6厘米(圖九,2)。標本T211:3C:035,翻沿、圓唇,灰陶,口徑32、殘高13.2厘米(圖九,l)o

深腹盆尖圓唇,侈沿,深腹斜收,夾砂褐陶,手制,飾繩紋。標本T211:3C:040,腹上部置較厚重的堆紋鎏一對,下腹殘,口徑26.4、殘高12.4厘米(圖九,3)。標本H01:22,灰褐色,口徑26、殘高9厘米(圖九,27)

淺腹盆大敞口,腹斜收,平底,灰褐色,泥質(zhì)陶。分兩式:

I式標本T202:4D:26,窄沿平折,底略大,飾繩紋,手制??趶?3.9、底徑9.8、高6.5厘米(圖九,4)。

II式腹略深,素面,輪制。標本T212:3A:23,底特小,口徑22.2、底徑6.8、高8.6厘米(圖九,25)。標本T212:3B:24,方唇加厚,口徑25.6、底徑10.2、高9.8厘米(圖九,24)0

豆均泥質(zhì)陶,盤與圈足分別做出,再粘接成形,相接處常在平面上刻劃多道凹槽,以加強銜接牢度。輪制,多素面。分兩式:

I式盤口微斂,周壁呈弧形內(nèi)收,大圈足。標本T211:3C:031,器形較大,灰陶,足已脫落??趶?4厘米(圖九,6)。標本T203:4A:015,灰褐色,足亦殘,口徑18厘米(圖九,10)。

II式標本T202:4D:27,盤淺坦,大敞口,周壁斜直內(nèi)收,平底,圈足較小,呈喇叭狀,盤內(nèi)磨光,背面飾方格紋。褐陶,手制輪修。盤徑18.3、殘高9.5厘米(圖九,20)。

盤標本T212;4C:063,系盤豆之圈足折斷后,將斷茬磨齊后再次使用。盤很淺,圓唇斜侈沿,大平底中部略低。泥質(zhì)灰陶,輪制,素面。口徑36厘米(圖九,7)。

覆盆形器蓋標本H01:13,周壁直線下折,頂部隆起,紐殘。泥質(zhì)褐陶,素面磨光,輪制,口徑28厘米(圖九,5)。

圓盤形器蓋標本T201:4A:02,圓形,底面平整,背面周邊有低矮內(nèi)斂的沿,紐殘,夾砂灰陶,素面磨光,手制,器形較小,直徑14厘米(圖九,16)。

器座標本T2U:3C:041,上口殘,下口呈喇叭狀,素面,周飾凸弦紋一道,有圓形鏤孔,夾砂黑皮灰陶,底徑42厘米(圖九,8)。

圈足標本T2I1:3A:O93,灰褐色泥質(zhì)陶,呈圓筒狀,有圓形鏤孔,飾繩紋,手制,底徑10、高9.3厘米(圖九,17)。

單把杯復原四件。圓唇敞口,平底,素面,沿至腹中部置把。把較寬,中部多向內(nèi)凹,斷面呈弧形。泥質(zhì)灰陶,多見輸制。標本T212:4C:26,腹部微向外折??趶?0.7、底徑4.8、高5.8厘米(圖九,12)。標本T211:3B:14,腹壁斜直內(nèi)收,底較大??趶?0.7、底徑6.5、高6.9厘米(圖九,13)。

直筒杯整體圓筒狀,平底,泥質(zhì)灰褐陶,手制,火候較低,器形不很規(guī)整,素面。標本H01:8,一側(cè)有把,口徑5.5、底徑5.2、高7.7厘米(圖九,9)。標本T202:4D:24,器形較小,口徑2.2、底徑3、高4.6厘米(圖九,14)。

小圓杯器形矮胖,腹壁上下皆內(nèi)收,平底。泥質(zhì)陶,厚胎,火候較低,色不純正。標本T202:3:A19,兩側(cè)各捏出一豎鎏,俯視近菱形,灰褐色陶,口徑5.4、底徑5.3、高5厘米(圏九,21)。標本褐色陶,口徑4.9、底徑4.8、高5.2厘米(圖九,19)。

碗復原6件,皆圓唇敞口,腹斜收,平底,泥質(zhì)陶,多灰色,素面,輸制。標本T211:3B:30,底略大,口徑12.6、底徑6.3、高4.5厘米(圖九,26)。標本T202:3B:21,腹壁反弧形內(nèi)收,口徑11.9、底徑5、高3.6厘米(圖九,22)。標本T2U;3B:15,腹略深,褐陶,口徑11.3、底徑5、高5.1厘米(圖九,23)。標本H102:ll,口徑9.6、底徑4.1、高4.1厘米(圖九,18)。

盒標本T202:3C:23,斂口圓唇,腹較淺,斜直外張,大平底,泥質(zhì)褐陶,素面磨光,手制??趶?.2、底徑9.2、高2.4厘米(圖九,20)。

盉僅有帶管狀咀殘口沿一塊。標本H01:15,泥質(zhì)灰褐陶,素面磨光,手制(圖九,15)。

(2)生產(chǎn)工具

石器出土較多,均磨制。斧、鏟、銃、鑿、刀等器的刃部均有較明顯的使用痕跡。

斧三件。均雙面刃,分兩式。

I式2件。平面近似圓角長方形,器身厚重,局部保留有琢制痕跡。標本H102:9,長13.4、寬4.8、厚3.7厘米(圖一0,3)。標本H105:2,長10.8、寬4.8、厚3.2厘米(圖一O,16)o

II式平面近扁平梯形。標本?102:7,器表黑、紫、灰、白,數(shù)色相間,磨制較精,中部兩面琢鉆一孔。長8.4、寬5.3厘米(圖一10)。

長方形石鏟5件?;⌒坞p面刃,多數(shù)器身上段約三分之一處有捆綁器把的凹槽及磨損痕跡。標本T2U:4B:26,捆綁痕跡特別清晰,長14.2、寬7厘米(圖一。,2)。標本 H01∶9,平面近梯形,長16.9、寬7.2 厘來(圖-○,7)。標本 T211∶3B∶29,長19.2、寬7.7 厘米(圖一○,9)。標本 T201∶4A∶ 10,長14.8、寬7.2厘米(圖一○,1)。

有肩石鏟 標本 T212∶4C∶22,弧形雙面刃,背端殘,殘長8.2、寬7.3 厘米(圖一 O,11)。

石鎊 8 件。均單面刃,分兩式; I式 2 件。平面長方形,側(cè)視及斷面長條形。標本 T202∶4B∶15,兩側(cè)有琢制痕跡,長8.7、寬 4.7 厘米(圖一O,8)。標本 T211∶3B∶9,長6.4、寬4厘米(圖一O, 4)。

II式 6 件。平面長條形,標本 T211∶ 3C∶23,磨制較精,長6、寬 2.1厘米(圖一 O,13)。標本 T105∶2∶1,長6.1、寬2.9 原米(圖一O,17)。標本 T106∶4∶5,長7.6、寬2.8厘米(圖一O,18)。

石鑿2件。均雙面刃,刃部較窄,標本T212:3C:10,殘長5.3、寬3.3厘米(圖一O,14)。

石刀9件。長方形,單孔,雙面直刃或兩角微弧,孔由兩面琢鉆。標本T212:3B:7,長10、高3.9厘米(圖一O,5)。標本T202:3B:l,制作較精,長9.9、高4.8厘米(圖一0,6)。標本T211:3B:8,—半殘,側(cè)邊亦有鋒刃、殘長7.7、高4.4厘米(圖一O,12)。標本H102:3,一半殘,背長刃短,殘長6.1、高4.8厘米(圖一O,15)。

石鏃23件。分五式。

I式8件。葉呈三棱狀錐體,橫斷面近等邊三角形。鋌圓錐狀,鋒多成銳尖,個別較鈍。標本T211:3C:18,平面近柳葉形,葉鋌之間無明顯界線,長5.8厘米(圖一一,2)。標本T201:2B:l,鋒殘,殘長4.1厘米(圖一一,10)o標本T212:3B:5,葉鋌之間分界明顯,鋌殘,殘長5.9厘米(圖一一,7)。標本T211:4B:28,葉后端緩收成圓錐狀鋌,殘長6.3 厘米(圖一一,8)。標本 T212∶ 3C∶11,葉鋌之間分界明顯,鋌殘,殘長5.6厘米(圖一一,1)。 標本 T212∶4B∶15,鋒較鈍,葉鏈之間有凹槽,長4.7 厘米(圖一一, 9)。

II 式4 件。整體平面近蓉形,鏃體呈四棱或六棱狀錐體。鋌近橢圓形錐體。標本 T211∶3A∶4,鋒殘,殘長4.4厘米(圖一一, 6)。 標本 T201∶3A∶4,葉鋌之間有凹槽,鋒殘,殘長4.8 厘米(圖一一,5)。 標本 T211∶3B∶13,葉鋌之間分界明顯,長5.2 厘米(圖-一,3)。標本 T211∶3A∶3,葉斷面皇欠規(guī)整的六邊形,鋒殘,殘長4.1 厘米(圖-一,11)。

III式2件。桂葉形,標本T202:3D:13,鋒殘,兩側(cè)弧刃較鋒利,底邊近直,殘長3.2厘米(圖一,15)。

IV式3件。整體近似扁平菱形,器形欠規(guī)整,葉與鋌的平面均作三角形,葉橫斷面呈長六邊形。標本T211:3A:6,鋌長且寬。長4.2厘米(圖——,14)。標本T201:3B:6,長3.2厘米(圖一一,12)。

V式3件。薄片柳葉形,鋒較鈍,兩側(cè)無刃。標本T212:3C:12,長2.9厘米(圖一一,13)。標本H102:4,長4.9厘米(圖——,4)。

石紡輪標本T212:3B:8,圓形,中間管鉆一孔,直徑4.8、厚0.7厘米(圖一二,8)。

石器蓋標本T211:3B:0.45,圓形,直徑28厘米。

骨、蚌、陶質(zhì)工具,其中骨蚌器均磨制。

骨鏟標本H102:8,頂窄刃寬,平面近似角刀形,一面有原生骨槽,雙面刃,長8.5、刃寬約5厘米(圖一二,1)。

骨鑿通體磨光,一側(cè)保留有原骨腔凹槽,加工精細,雙面刃,'較鋒利。標本T201:4A:9,平面近似倒置之梯形。背寬刃窄,長7.7厘米(圖一二,3)。標本H01:10,平面近長條形,刃部略小,長8.8厘米(圖一二,2)。

骨錐兩件。標本T201:3B:7,斷面近似圓角長方形,殘長5.5厘米(圖一二,5)。標本T105:4:8,殘長6.7厘米(圖一二,4)。

骨鏃8件。分四式:

I式葉呈三棱狀錐體,斷面三角形,圓錐式短鋌。標本T211:2B:2,長5.7厘米(圖一三,10)。標本T2024:A:14,器形略大,鋌殘,殘長7.9厘米(圖一三,13)。

II式形近I式,唯葉的斷面呈菱形或六邊形。標本T211:3C:20,鋒殘,殘長3.1厘米(圖一三,8)。標本T211:3C:19,器形較小,長3.6厘米(圖一三,7)o標本H102:6,鋒殘,殘長6.8厘米(圖一三,11)。

III式葉、鋌皆圓錐狀。標本T212:3B:1,葉短鋌長,長5.1厘米(圖一三,9)。標本T202:3D:12,鋌稍殘,殘長4.4厘米(圖一三,6)。

IV式近似柳葉形。標本T202:3B:4,鋒及鋌尾皆殘,殘長6.8厘米(圖一三,12)。

骨針標本T202:3B:2,磨制精細,長3.9厘米(圖一三,34)。

“L”形小骨器2件。一邊由兩面磨出鋒刃。標本T202:3B:3,刃邊長2.5厘米(圖一三,25)O標本T212:3B:9,折角較直,刃邊長2.4厘米(圖一三,26)

蚌鐮2件。葉呈長三角形,兩側(cè)邊刃較鋒利,中部隆起,斷面呈扁圓形,鋒殘。鋌較短小,鋌斷面近長方形。標本T202:3B:7,殘長4.4、葉底寬1.8厘米(圖一三,5)。標本T202:3C:ll,殘長4.3、葉底寬1.9厘米(圖一三,4)。

陶紡輪2件。標本T201:3B:8,泥質(zhì)灰褐陶,燒成后在一面刻劃出十字線,再在十字中心管鉆一孔。直徑3.8、高0.8厘米(圖一二,6)。標本T202:4B:16,泥質(zhì)灰褐陶,造形欠規(guī)整,直徑4.4、高0.9厘米(圖一7)。

(3)裝飾品及其它

骨笄3件。磨制較精。標本H105:5,一側(cè)保存原骨腔凹槽,長10厘米(圖一三,14)。標本F101:l,斷面三角形,殘長5.1厘米(圖一三,33)。標本H105:l,殘長6.4厘米(圖一三,32)。

骨飾標本H102:2,薄片長方形,一端有孔,一側(cè)殘。長5.1、寬1.5-1.8厘米(圖一三,3)。

蚌飾標本T212:3B:3,扁平長方形,上下兩邊微弧,一端成三角形琢鉆三孔,一端一孔,中部一孔未鉆透,長4.8、寬1.6厘米(圖一?三,2)。

角飾標本T211:4A:24,近似蚌飾,一端殘,殘端兩孔,另一端下角一孔,殘長5.3、寬1.8厘米(圖一三,l)o

陶環(huán)26件,外徑約7、內(nèi)徑約5、肉寬約1厘米左右。泥質(zhì)陶,多見灰色,少數(shù)打磨光亮。分四式:

I式5件。內(nèi)側(cè)寬沿,外側(cè)起脊,斷面丁字形。標本T202:3B:9(圖一三,15)。標本T212:3C:13(圖一三,17)。標本T212:3C:29(圖一三,20)o

II式17件。環(huán)身略顯厚重,斷面多種多樣,近似彈頭形的:標本T101:4:4(圖一三,18)。標本T105:3:7(圖一三,29);近似饅頭形的:標本T212:3A:31(圖一三,21);標本T105:3:6(圖一三,19)。近似三角形的,標本H103:3(圖一三,22);近似蠶豆形的,標本H01:11(圖一三,30),標本T212:3C:14(圖一三,24)。

III式標本H103:l,環(huán)寬而薄,中部外鼓,斷面呈新月形,外表打磨光亮之后又刻劃出不太規(guī)整的斜方格紋。高1.8厘米(圖一三,16)。

IV式3件。多邊及花邊形。標本H103:2,六邊六角,斷面饅頭形(圖一三,28)O標本T101:4:6(圖一三,27)。標本F101:2,外邊呈鋸齒狀花邊(圖一三,23)。

石環(huán)2件。標本T211:3B:1(圖一三,31)。

四、東周文化

1.遺跡

灰坑1個,編號H101,開口在T101第三層(東周層)下,橢圓形,口徑2.8—3.8、深0.9米,疊壓在H102之上??觾?nèi)堆積為較松軟的灰褐色土,坑底不夠平整,周壁倒塌,遺物不多。

清理殘墓一座,編號M101,從殘存部分看,系長方形土坑豎穴墓。清理部分系左上角,東西1.5、南北1.3米,全長及寬度均不清楚。頭南腳北,方向179。。出土陶器六件。

2.遺物

陶罐6件,均出自M101o

小口罐3件。侈口,卷沿,束頸,鼓腹"平底,泥制陶,輪制。標本M101:6,領(lǐng)較高,圓鼓腹,灰陶磨光,飾多道弦紋,肩部又三道波浪形暗紋。口徑9.1、底徑8.5、高116.9厘米(圖一四,6)。標本M101:l,腹略長,紅胎灰皮陶,素面加弦紋。口徑8.3、底高8.6、高19.2厘米(圖一四,2)。標本M101:2,唇面有凹槽,肩腹分界明顯,飾淺而松散的細繩紋??趶?.4、底徑10.1、高17.5厘米(圖一四,3)。

矮領(lǐng)罐3件。直領(lǐng),圓鼓腹,大平底,體形略顯矮胖。泥質(zhì)灰陶,輪制。標本M101:3,腹部繩紋抹消,口徑12.1,底徑14.1、高17.7厘米(圖一四,4)。標本M101:4,素面,器形略大,口徑14.7、底徑15、高19.6厘米(圖一四,1)。標本M101:5,器形略小,通體繩紋,肩腹繩紋又抹消??趶?0.7、底徑11.2、高13.2厘米(圖一四,5)。

五 結(jié)語

尤王崖遺址,文化內(nèi)涵比較豐富,從我們調(diào)査時所釆集的標本來看,有仰韶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中原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和東周文化。分布特點也比較清楚,仰韶文化遺存在臺地最高處,廟底溝二期文化次之,龍山文化遺存最低。這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當時人們逐水而居,由高處向低處遷徙的歷史情況。

82、83年的兩次發(fā)掘,以龍山文化遺存最多,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存次之,東周文化遺存最少,其它未見。

廟底溝二期文化的陶器特征是色不純正,褐陶比例較大,灰陶亦常常間有褐斑,紅陶亦較多見,繩紋比例卻比較小。這里的炊器主要是釜灶和鼎,這兩種器物的殘片很多;其次是夾砂缸和單耳罐。這種組合情況與豐村遺址①的同類文化遺存的特征基本上是一致的,且其中的釜灶、鼎、夾砂缸、單耳罐以及容器中的小口高領(lǐng)罐等陶器,在造型特征上亦與豐村的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存大體近似;同時,這里亦未見尖底瓶、彩陶盆等具有仰韶文化遺風的器物;圓袋形、橢圓形灰坑,亦見于豐村遺址,故其時代當與豐村遺址的同類文化遺存相去不會太遠,應屬廟底溝二期文化的晚期階段。再者,這里炊器中的釜灶亦多見于中原龍山文化陶寺類型②的早期,夾砂缸、小口高領(lǐng)罐、單耳確等,陶寺早期也在繼續(xù)使用,且造形特征基本相同,這從一個方面反映了二者之間的發(fā)展與繼承的關(guān)系。由此亦可推知這里的廟底溝二期文化,當屬晚期階段。關(guān)于晉南地區(qū)廟底溝二期文化的分期和中原龍山文化陶寺類型與廟底溝二期文化的關(guān)系,我們已在《晉南廟底溝二期文化分期試探》⑥和《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的年代與分期》④中做過討論,茲不贅述。龍王崖的發(fā)掘,再一次證明了龍山文化陶寺類型與廟底溝二期文化之間的繼承關(guān)系。這是龍王崖遺址發(fā)掘的主要收獲之一。不足之處是由于發(fā)掘面積有限,材料太少,結(jié)論難免有一定的局限性,故還需要進一步工作。至于陶色不純,可能與燒窯技術(shù)有關(guān);褐陶紅陶較多,繩紋較少,很可能是地域性的特點,這不僅在廟底溝二期文化中是這樣,在龍山文化中也有反映。

龍山文化的炊器以鬲、夾砂折沿罐和肆為主,釜灶仍在繼續(xù)使用,但為數(shù)很少,造形亦有明顯變化。這種組合情況構(gòu)成了這里龍山文化的基本特征。陶系雖然仍以灰陶多見,但只占總數(shù)的55.31%,還不能說是絕對多數(shù),而且其中還有一些色不純正,往往是灰陶間有它色;還有一定數(shù)量的褐陶,可見這里的龍山文化特征還是比較明顯的。這里的夾砂折沿罐、罐形甑、雙腹盆、器座、單耳罐、單耳杯的造形特征,以及釜灶與鬲共存的現(xiàn)象,都和豐村遺址的龍山文化遺存是一致的。這種組合情況,目前已知除垣曲縣的豐村、龍王崖和古城東關(guān)幾個遺址外,還見于襄汾陶寺遺址陶寺類型的中期,且釜灶同是敞口淺腹盆形,近口部磨光,特征基本相似。此外,還有II式大口罐、I式淺腹盆、II式豆,造型特征一亦相同或近似陶寺類型中期的同類器物,且都出在三層以下,應早于第二層。盡管由于陶寺中期和垣曲地區(qū)公布的材料有限,目前還不能做比較深入的討論,但卻提出了這個值得探索的問題,也可算是收獲之一。龍王崖遺址常見器物中的鬲、夾砂確、骨、雙腹盆、豆、單耳杯,在晉南地區(qū)的南禮教⑥、東下馮。(龍山晚期)和陶寺(龍山晚期)都有出土,丘造形特征基本相同或近似。洛陽地區(qū)王灣類.型⑦的代表器物,如高領(lǐng)鼓腹雙耳罐(甕)、雙腹盆、折沿夾砂罐,這里也有出土,但造形特征卻有明顯變化,前者矮胖,更接近三里橋傳的同類器物;雙腹盆和夾砂折沿罐卻較瘦長,且雙腹盆又不帶耳,其造型特征亦相似與三里橋的同類器物。鬲和單耳杯也多見于三里橋。文化內(nèi)涵方面也反映了它與周圍地區(qū)同類文化遺存之間的關(guān)系相當密切,這與它地處晉南盆地與洛陽平原之間的地理位置有關(guān),使它有更多的機會吸收周圍地區(qū)的文彳匕因素。但是,垣曲地區(qū)已經(jīng)發(fā)掘的幾處龍山文化遺存,都有共同的明顯特征:如釜灶與鬲共存、褐陶占一定比例、輪制不很發(fā)達、器表繩紋、素面、籃紋各占一定比例等,都有別于周圍地區(qū)同類文化遺存。這些特點很可能是地域上的差別。

生產(chǎn)工具中石鏟、石刀和石確比較多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水平。而遺物中數(shù)量最多、更引人注目的還是多種多樣的石、骨、蚌鐮,反映了當時人們除了從事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的生產(chǎn)外,狩獵也是一個重要的生產(chǎn)部門。

執(zhí)筆者 張岱海

山西垣曲龍王崖遺址的兩次發(fā)掘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鲁甸县| 永年县| 内丘县| 商城县| 礼泉县| 中方县| 延寿县| 泰宁县| 井研县| 大姚县| 惠安县| 吉林市| 阿拉善左旗| 七台河市| 遵化市| 买车| 镇安县| 四子王旗| 北宁市| 民权县| 威信县| 达孜县| 阜新| 陇西县| 永城市| 海口市| 陕西省| 哈巴河县| 兰溪市| 武威市| 凌源市| 句容市| 博罗县| 怀仁县| 保亭| 南京市| 宜昌市| 怀宁县| 沽源县| 长春市| 衡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