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外國哲學史部分》2.2.4 托馬斯·阿奎那
【本文轉(zhuǎn)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僅供學習參考】
4、托馬斯·阿奎那(公元1225—1274年)
? 歐洲中世紀經(jīng)院哲學中反動思想派別的主要代表、唯實論者。出身于意大利貴族家庭,是天主教的僧侶,并被吹捧為“圣徒”,在法國及意大利的一些城市講過學。政治上,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擁護者和神權(quán)政治的鼓吹者。
? 歐洲十三世紀是羅馬教會勢力最興盛的時代,也是經(jīng)院哲學的鼎盛時期。為了加強對人民的精神統(tǒng)治,教會要求經(jīng)院哲學更加完善、系統(tǒng)化。托馬斯·阿奎那正是適應了這一要求,成為經(jīng)院哲學體系的集大成者。他的全部著作,特別是《神學大全》,作為官方的御用工具,在毒害人民思想、維護封建統(tǒng)治方面起了十分反動的作用。
? 托馬斯·阿奎那公開宣稱,他的學說的目的就是要闡明基督教的“真理”。他作為中世紀的所謂研究亞里士多德學說的“權(quán)威”,拋棄了亞里士多德形式邏輯中的積極因素,抓住它的空洞的三段論法,作為論證神學教條和詭辯的工具。他抽掉了亞里士多德哲學思想中的唯物主義因素,利用它的唯心主義方面[1]來為宗教和封建等級制度作論證。例如,他說,上帝是獨立的、現(xiàn)實的、不具有任何質(zhì)料[2]的“純粹精神”,是沒有形體的形式;而物質(zhì)[3]則是不確定的、消極的可能性,只有上帝才能創(chuàng)造萬物。又如,他把整個世界說成是一個嚴格的等級系統(tǒng),世上的萬物都是以質(zhì)料低于形式、下級隸屬上級的關系,安排在一定的位置上。自然界是基礎,人在其上,以教皇為首的宗教機構(gòu),在封建等級制的世俗國王之上,而上帝是最高的存在,也是萬物追求的最高目的。所以世俗必須服從天國、政治必須服從宗教,信仰高于理智、神權(quán)高于一切。
? 他的唯實論觀點,在阻撓科學發(fā)展維護神學統(tǒng)治方面,也起了極壞的作用。他宣稱共相[4]是獨立的實在[5],既存在于個別事物之中,又存在于上帝和人的理性之中。他用這種神秘的“隱蔽的質(zhì)”來解釋一切自然現(xiàn)象,如物體會發(fā)熱,因為它有隱蔽的熱的質(zhì),鐵塊能壓延,因為它有隱蔽的壓延的質(zhì),等等。妄圖以此取消任何科學研究。
? 在近代資產(chǎn)階級形成時期,托馬斯的神學哲學體系,又成為封建教會用來絞殺自然科學和唯物主義思想、迫害先進思想家的反動工具。十九世紀末期,羅馬教皇正式宣布它是“唯一的真理”,是天主教的官方哲學,從此,它又以新的形式復活。反動的新托馬斯主義,成為帝國主義對內(nèi)愚弄和統(tǒng)治人民群眾,對外侵略擴張的反動工具。是馬克思主義的si敵。
? 主要著作有《反異教大全》、《神學大全》等。
注:
[1] 如第一推動力、目的論等。
[2] 物質(zhì)。
[3] 質(zhì)料。
[4] 一般。
[5] 他稱它是“隱蔽的質(zhì)”、“實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