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譯名】銳支鱟屬Acutiramus物種譯名和概述

前言:
同本人發(fā)布的所有專欄一樣,鑒于國內并沒有任何一套專門針對廣翅鱟的翻譯,故本專欄將從詞源學方面對于物種學名進行翻譯,在最大程度上保證詞源正確的同時方便交流。所有有疑問、需要解釋的地方會用紅色*進行標注,本文對于物種的翻譯參考了Wiktionary。
對一個物種的拉丁學名使用詞源學進行翻譯并使用是最簡單最直接的對物種進行定義和取名的方法。早年國內出現過很多跟著英俗起的離譜俗名和根據物種特征就隨便取的中文正名,還有些物種會因為分類變動但依然使用其中文舊名的緣故直接造成命名上的混亂;就拿本文中的銳支鱟類Acutiramus舉例,因為相當冷門的原因,早期在網絡上對于該物種的中文翻譯基本以其音譯為主,但是這些音譯往往十分混亂:就比如“阿克瑞斯鱟”以及“埃迪達斯鱟”(確定不是收了Adidas的錢?)等生草的翻譯。

引:
廣翅鱟類是一類大型水生節(jié)肢動物,它們的歷史從晚寒武紀延續(xù)至晚二疊紀,是古生代的標志性化石。廣翅鱟類在中志留紀達到繁盛,其在北美和歐洲發(fā)現了大量的化石,并且輻射并占據了多種不同的生態(tài)。然而,在經歷了氣候變化后由于(可能的)生態(tài)位的空缺中,部分物種出現了大型化的趨勢,這其中的具翼鱟科Pterygotidae最為明顯:其科內體型最大的三個屬:Pterygtous, Jaeklopterus與Acutiramus就發(fā)掘出了巨大的螯肢化石以及身體碎片,展示了水生廣翅鱟類巨大化的潛力。更進一步的,同時期的甲胄魚頭骨化石上也留下了可怖的穿刺痕跡,足以證實該物種占據著生態(tài)位的上層。其中,Acutiramus屬的物種在澳大利亞也有化石發(fā)現,但目前并未獨立。

詞源學:
銳支鱟Acutiramus,屬名由拉丁文acuto與ramus構成,前者意為“尖銳”,而后者為“分支”,用于描述其基齒銳角(St?rmer?et al. 1955)。

正文:
在分類上,銳支鱟Acutiramus隸屬于廣翅鱟亞目Eurypterina,具翼鱟科Pterygotidea,銳支鱟屬Acutiramus的一類中大型廣翅鱟,其形態(tài)鑒別包括了巨大扁平、末端具有小刺的尾刺及相對寬大的復眼,其相對細長的螯肢以及螯肢上的銳利大齒;但是該屬最具分辨性的大概是多個成員的體型相當巨大,在萊茵耶氏翼鱟*Jaeklopterus. rhenaniae的大個體化石碎片發(fā)現前一度被認為是最大的廣翅鱟乃至是最大的節(jié)肢動物。
從分布上來說,該屬廣泛分布于北勞亞大陸,大部分化石發(fā)現于海相沉積,但部分物種的產地顯現出了一定的稀少性(Moelling和Leah I.?,2013;Lau?和?Kimberly,2009)
?
這個屬下包含了7個不同的種,
波西米亞銳支鱟A.bohemicus??Barrande,1872?
種名bohemicus來自地名Bohemia+cus,即波西米亞(歐洲國家)的,指化石產地。
該物種與以下四個物種同義:
Pterygotus?comes???Barrande, 1872
Pterygotus mediocris???Barrande, 1872?
Pterygotus blahai???Semper, 1898
Pterygotus fissus???Seemann, 1906
?
康氏銳支鱟A.cummingsi ?Grote & Pitt, 1875
種名cummingsi 指人名。
該物種與以下三個物種同義:
Pterygotus?acuticaudatus???Pohlman, 1882
Pterygotus buffaloensis???Pohlman, 1881
Pterygotus quadraticaudatus???Pohlman, 1882
?
弗氏銳支鱟A.floweri??Kjellesvig-Waering & Caster, 1955
種名floweri 指人名。
?
大眼銳支鱟A.macrophthalmus ?Hall, 1859
種名由macro ‘big’?大的,和phthalmus ‘eye’?眼睛 構成。
?
佩氏銳支鱟A.perneri ?Chlupá?, 1994
種名perneri指人名。
?
派瑞銳支鱟A.perryensis ?Leutze, 1958
種名perryensis指地名Perry,Perry直接采取音譯“派瑞”。
?
蘇瓦尼銳支鱟A.suwanneensis ?Kjellesvig-Waering, 1955
種名suwanneensis指地名Suwannee,取譯名“蘇瓦尼”。
?
有趣的是因為早年銳支鱟屬Acutiramus和具翼鱟屬*Pterygotus曾經都被分化到了Pterygotus這個類群之下,因此銳支鱟屬有不少同義名或者曾用名都是P. xxx,直到1912年才被Clarke and Ruedemann重新規(guī)劃到新屬,也就是現在的銳支鱟屬Acutiramus;同義的物種標在了譯名的下面,有興趣可以看看——如果真的有人閑到去翻老早前的論文我也不會說啥,畢竟有些生物群就描述了一兩次,誰又能保證以后誰不會用相關東西呢,不如就直接寫出來了,反正記住在老論文里出現的這個名字的生物就是銳支鱟而不是具翼鱟就行了。
注1:Jaekl人名,紀念德國古生物學家?Otto Jaekel;pterus‘wing’翅、翼。由于物種數量過于龐大,所有具翼鱟超科Pterygotidae的物種都將使用“翼”來進行翻譯,而剩下具備該詞根的物種都使用“翅”,以避免在交流時發(fā)生混亂。
注2:pterus?‘wing’翼, Pterygotus自身的詞源則是?“winged one” 姑且翻譯成具翼鱟。
研究歷史:
和前文所述一致,該屬物種曾一度被認為是具翼鱟屬Pterygotus的成員,但是其形態(tài)學和生態(tài)學上,二類物種具有相當巨大的差別。
根據Victoria等人于2015年發(fā)表的一篇論文“All the better to see you with: eyes and claws reveal the evolution of divergent ecological roles in giant pterygotid eurypterids”,該論文對于多個具翼鱟科,以及廣翅鱟屬Eurypterus的物種進行的ioa (?interommatidial angles,可翻譯為“眼間距”)測量,通過測量ioa可以用來衡量節(jié)肢動物的生態(tài)行為:ioa越小且復眼越多,復眼表面積利用率越高,則成像越清晰——具有這種特性的一般是活躍的掠食者。而結果就是作為大型廣翅鱟的銳支鱟屬Acutiramus遠不如具翼鱟屬Pterygotus的物種,甚至不如被長期認為掠食能力較差的槳足廣翅鱟*Eurypterus remipes.。
論文指出銳支鱟屬物種的視覺敏感度相對較低,且復眼增長速率遠不如具翼鱟屬,綜合視覺準度甚至不如在具翼鱟科的分類上相對基干的歐希利亞槳翼鱟*Erettopterus osiliensis和銳利斯氏鱟*Slimonia acuminata,這兩個物種形態(tài)學證據上證實了它們不太可能和具翼鱟屬Pterygotus一樣高度特化掠食。

*注1:eury來自古希臘語ε?ρ??,意為“寬”,“板狀的”;以及pterus?Π?τρο?,意為“翼”、“翅”;E. remipes為該屬模式種,亦是最常見的廣翅鱟物種。種名由remus?‘oar’?槳 和pes?‘foot’?足 構成。
*注2:eretto?‘rower’?劃槳,pterus?‘wing’?翼;種名為“osilia的”,取音譯“歐希利亞”
*注3:屬名紀念Robert Slimon,種名來自acuto?‘sharp’?銳利的。
除此之外,論文也從形態(tài)學上對銳支鱟與該科的其他成員進行了對比,其螯肢不動指上具備一枚長而尖銳的大齒,齒緣具有鋸狀的切割結構。銳支鱟屬的螯肢構造和具翼鱟屬以及耶氏翼鱟屬所具備的,那種類似如今蝎子和甲殼動物專門用于穿刺及碾壓的大齒的螯肢不同,該物種的螯肢構造更適合進行切割或者剪切。與此同時,和留下了相對充分的掠食記錄的耶氏翼鱟屬和具翼鱟屬(最著名的當屬異甲魚化石 MB.A 863,化石樣本完美的保留了三個貫穿了頭骨的孔洞)不同,銳支鱟屬沒有留下任何實錘的掠食證據。就拿康氏銳支鱟A. cummingsi所在的組舉例,該組之中的游泳生物除了幾種角石和兩種中型牙形石外并沒有其他物種(部分文獻指出當地存在中小型的具翼鱟,但是該物種和銳支鱟的生態(tài)位不發(fā)生沖突),也因此康氏銳支鱟A. cummingsi也被定義成了該組的頂級掠食者。





也因此,銳支鱟在其生態(tài)行為上,尤其是捕食行為,會因為其結構的因素從而比起其他具翼鱟科的物種更為消極,或者說缺乏主動性。如前文所述一致,銳支鱟的眼間距相對較大,而且其復眼的增長倍率遠不如具翼鱟屬和耶氏翼鱟屬;簡而言之就是,幼年的銳支鱟比起成年個體視覺更加準確,也暗示了其更加喜愛光線明亮的淺水,而成年個體則很有可能會在夜間或者水域渾濁的地區(qū)去捕食獵物。這方面也可以直接參考視頻(https://youtu.be/OfGmFvS1U_g)之中給的參考圖片:成年個體大概會半埋在海床,用視覺范圍較廣的復眼搜尋從身邊經過的獵物,或者直接在晚上對已經睡著/活動能力變差的日行性動物進行偷襲——畢竟該物種也有著相當發(fā)達的板狀尾刺和游泳足,個人猜測如果只是進行偷襲也沒有必要對其身體進行如此的特化,這也從側面指出了銳支鱟屬很有可能也會對獵物進行追逐,但是成功率和行為頻繁程度可能遠不如具翼鱟類。


最后,根據螯肢形態(tài)學和眼部增長比來看,銳支鱟在分類學關系上和具翼鱟類的演化支(耶氏翼鱟起源自具翼鱟類的演化支)相對較遠,但二者趨同演化出了巨大的體型和形態(tài)類似的尾刺。對于Acutiramus的論文相當的少,盡管對其生態(tài)在前文本身已經有了相當合理的分析(有興趣可以看看這個大學講座https://youtu.be/OfGmFvS1U_g,這個講座很詳細的講了銳支鱟大體的掠食策略和ioa概念的基礎,比起讀論文直觀的多也方便得多),但是化石信息相關的論文也就提了個大概生態(tài)??傮w來說,這類大型廣翅鱟的生態(tài)根據其眼間夾角已經有了一個比較合理的推測,但是其生活史和掠食行為相關的描述因為缺少直接的化石證據依舊需要時間去研究。
?

參考文獻:
St?rmer, L. 1955. Merostomata.?Treatise on Invertebrate Paleontology, Part P Arthropoda 2, Chelicerata, P: 30–31.
Moelling, Leah I. (2013).?"Eurypterid Paleoecology: Characterization and Analysis of a Late Silurian Shallow Marine Fossil Assemblage from Southern Ontario, Canada"?(PDF).?Senior Honors Thesis, Faculty of the University of Utah. Archived from?the original?(PDF)?on 2018-02-28. Retrieved?2018-02-27.
Lau, Kimberly (2009). "Paleoecology and Paleobiogeography of the New York Appalachian Basin Eurypterids".?Senior Honors Thesis, 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Yale University.?S2CID?14229267
McCoy, V.E., Lamsdell, J.C., Poschmann, M., Anderson, R.P. and Briggs, D.E.G. (2015). "All the better to see you with: eyes and claws reveal the evolution of divergent ecological roles in giant pterygotid eurypterids".?Biology Letters, [online] 11(8), p.20150564. Available at: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5716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