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人習俗-----廣東澄?!韭涔谩?/h1>
中秋“落姑”:八月痟姿娘
(出自澄海蘇北中學 許旭綿)
潮州人過中秋節(jié),是很有特色的,其中尤以澄海最有特色,澄海婦女心靈手巧,家家戶戶都有制作糕點、豆餅的習慣,而且制作的綠豆糕、油麻糕、花生餅、麻酥餅、豆桃、豆塔、還有花生豬頭等中秋時尚食品,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
中秋之夜,家家戶戶以時鮮水果、自制糕點為祭品設臺祭月,大人們邊賞月邊泡工夫茶,老嬤人虔誠的念起《太陰經(jīng)》,祈禱太陰娘娘賜財降福,然后許下心愿,抹了一些香灰,泡茶讓一家大小喝,稱為“討仙丹”。據(jù)說小孩喝了“仙丹水”就比較容易“開竅”。后生們小孩子們則成群結伙到曠野或者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去“燒塔”。這些都是常見的潮汕中秋民俗活動。
(筆者家中中秋祭月)
澄海民間有“五月痟(?。┖滩?,八月痟姿娘”的說法,指五月男人們忙于扒龍舟,八月女人們忙于耍神活動,說的就是是潮汕中秋的一項極具特色的民俗活動——“落姑”。這或許是一種潮汕先民在遠古時代,從黃河流域帶來的最原始的巫風巫術。
中秋夜的“落姑”,不同于平時民間的“落神”(即所謂的“神仙附體”,也叫“落老爺”)。“落神”是只有特定的人據(jù)言為什么神明附體,然后模仿某位神仙的口氣,斷言興衰禍福,帶有很濃烈的迷信色彩。但中秋“落姑”就不大相同了。首先,不論什么人都可以“落姑”,都可以成為“阿姑”附體的對象,不是某些人的“專利”;其次,一年之中只有中秋之夜才可以進行;第三,下凡附體的“阿姑”只能是民間傳說的月宮里的人和物,如嫦娥、玉兔、蛤蟆等等;第四,“落姑”過程迷信色彩較少,而游戲色彩較多。
下面將1982年中秋夜筆者在澄海東里鎮(zhèn)所見聞的“落姑”過程介紹如下:一大合院內,數(shù)戶人家合置一前一后兩只大方桌(民間稱為“八仙桌”),前桌設祭臺香案拜月,后桌上置一藤椅,扶上一位80多歲的老人,坐在藤椅上,老人的眼睛蒙上紅綢布,然后,院子里的盡數(shù)男女,各執(zhí)一把燃香,類似佛教寺院里的和尚尼姑在繞佛念佛號,都圍著老人坐的桌子轉,每個人口中都念動咒語,中秋“落姑”請神的咒語:
觀音渺渺在海中,
佛身住在普陀山。
腳踏紅蓮千百瓣,
手摯楊枝顯起來。
大慈悲,救苦難,
佛來偕,佛來共,
共到門腳埔,
門腳闊闊雙條路。
大路大頗頗,
小路通奈河。
行到奈河中,
腳松手也松。
行到奈河橋,
腳搖手也搖。
橋頂人拔劍,
橋下人喊娘。
前人喊娘娘勿聽,
后人喊娘輕輕行。
借問同身去地塊?
我欲花園探親情。
踏入花園花園香,
踏入魂宮看魂人。
踏入書房看書冊,
書冊看了面帶紅。
不知是夜深了,還是被那些香火熏昏了,老人連連打哈欠,不久,頭低垂著,處于昏昏欲睡的狀態(tài)。人們知道,大概是“阿姑”已經(jīng)降臨了。大家都停下了腳步,于是,你一言,我一語問了起來,無非問些自己的年庚歲數(shù)壽元之類的內容,據(jù)說回答得很準確。有時,小孩子小伙子不懂規(guī)矩,問些戲謔無禮的內容,“阿姑”也不會計較,所以皆大歡喜。嬉笑聲、戲鬧聲不絕于耳,一直鬧到深夜。月亮漸漸西斜,祭壇上的香案也快燃盡了,人們也困乏了。于是,有年長的人又點燃了三柱香,念動退神咒語,“落姑”退神神咒曰:
日落西山是夜昏,
家家處處人關門。
雞鵝鳥鴨上條了,
放阮同身回家門。
然后說些恭送“阿姑”回月宮的話,然后人們把老人扶了下來,老人又一連打了幾個哈欠,神志清醒了過來,取下蒙眼的紅布,又恢復了常態(tài)。這就是中秋夜澄海民間“落姑”的全過程。據(jù)鄉(xiāng)間老人講,每年中秋被人們請下界的“阿姑”都不盡相同,有的時候是嫦娥姑,有的時候是“籃飯”姑,有時是玉兔姑,還有的時候請到的是蛤蟆姑。
這是一種非常有特色的潮文化民俗活動。據(jù)此,筆者大膽推測,這可能就是人類從原始社會保留至今的一種原始巫術,而且千百年來在潮汕的文化沃土上得到傳承和發(fā)展,還逐漸融合了佛、道諸宗教的內容和形式,成為一道獨特的潮州民俗風景線。(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