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線新勢力生死考:賣一輛虧六萬,零跑的滿配高光還能亮多久?
很多關注造車新勢力的人可能沒想到,零跑能活到現在。

從2021年月銷三四千輛,到2022年3月月銷破萬輛,零跑讓那些平時對它愛答不理的業(yè)內人士吃了一驚。近日,零跑還率先在國內發(fā)布了可量產的CTC電池底盤一體化技術,成為繼特斯拉之后全球第二家宣布量產電池底盤一體化技術的車企。
作為曾經不起眼的二線造車新勢力,零跑好像突然就可以了。和哪吒、威馬等二線新勢力相似,零跑在品牌起步之初走的也是中低端路線,目前憑借T03和C11兩款產品,零跑算是在新能源市場上占據了一席之地。
但是作為一家毫無汽車生產背景的企業(yè),零跑在銷售渠道、產能、品控等方面面臨了多番挫折。更讓人擔憂的是,這家入局六年的新勢力,當前仍處于虧損持續(xù)擴大的緊張局面。
所以說,這個看似成功崛起的零跑,其實并沒有表面上看到的那么風光,甚至連生死線都未能跨越。
01 銷量破萬,口碑尷尬
就三月銷量來看,零跑的10059輛銷量中,售價7.39-8.99萬元的微型車零跑T03賣了5853輛,這個成績在5-10萬的微型車市場當中,大約排到了第五第六名,與之競爭的是宏光MINI EV、哪吒V、長安奔奔E-STAR、奇瑞小螞蟻等產品。
此外,17.98-22.98萬元的緊湊型SUV零跑C11賣了4201輛,在同價位競品中大約排到了第九名。
在整個一季度中,T03賣了13767輛,C11賣了7791輛,成績看似斐然,但是要靠低價微型車支撐起銷量主體,對于一家新勢力而言,并不是一項十分值得驕傲的成就。

稍微值得肯定的是,去年9月上市的C11銷量正在持續(xù)向上突破,從最初的月銷幾百輛,爬升到了月銷四千輛,3月份品牌銷量占比達到了41.76%,這其中或得益于零跑產能的穩(wěn)步攀升,這意味零跑靠低價入門車型支撐的局面開始有所緩解。
但是與此同時,隨著C11交付量的攀升,4月以來,車友圈內關于C11的投訴也開始密集發(fā)生。
有車主表示,自從提了C11,不是去修車就是在修車的路上。車機換了兩次,胎壓監(jiān)測換了1次,內飾裝配件換了一次,車門板……幾乎全車360度壞了個遍;還有車主表示,提車兩個星期,往4S店跑修了4次還沒修好。出現的問題也是與前述車類似的各種異響和漏水……
在此之前,T03憑借7萬元左右的價格、超400公里續(xù)航,還有同級別車型少有的L2級駕駛輔助系統(tǒng)等配置,并且同時發(fā)力渠道,一年時間將門店數量拓展三倍,成功打開了市場銷量。

和零跑T03一樣,C11雖然看似價格定位有所提升,但走的仍然是低價高配的路線,零跑稱之為“50萬級的期待,不到20萬就能實現”至于為什么能這么便宜,零跑強調是因為全棧自研。從大功率電機、自動駕駛芯片,到整車控制器、車身控制器、車門控制器、藍牙鑰匙控制器、動力MCU、電池BMS、ADAS控制器、車機儀表等等子系統(tǒng),都是出自零跑及大華的自主技術。
看得出來,為了在市場站穩(wěn)腳跟,零跑的確努力給到消費者更多,但是如今的尷尬現狀卻是銷量上去了,品牌口碑也密集遭受打擊。從這樣的市場反饋來看,后續(xù)零跑銷量能否繼續(xù)維持在萬輛高位十分存疑。
02 全棧自研,真的可靠嗎
至于全新的CTC電池底盤一體化技術,長期看確實是一種科學的思路。將電池、底盤和下車身集成的設計,通過減少冗余的結構有效減少零部件數量,在提升空間利用率和系統(tǒng)比能的同時,車身與電池結構互補,使電池抗沖擊能力及車身扭轉剛度得到大幅度提升。
特斯拉早在2020年“特斯拉電池日”上首次公開了CTC電池技術,并將該技術稱之為“未來所有電動車終極制造方式”。

技術雖好,但是前期的落地成本(產線改造)是個巨大的問題,而且CTC技術會用到強化版電控系統(tǒng)和電池組外殼材質,其中難免帶來另一方面的成本上升,尤其是對于零跑這樣月銷量僅僅是勉強過萬的車企,如果要量產CTC技術車型,難免要面臨一段賠本買車的艱難成長期。
此外,高度集成化和模塊化意味著一旦磕碰損毀,維修成本將大大攀升,從而帶動新能源汽車保費上漲。
對于特斯拉大家可能還能接受,但對于零跑這樣主打中低端的品牌,高昂的維修成本很可能讓消費者望而卻步。再加上零跑這樣極不可控的品控水平,CTC是否真的有助于降成本提高銷量,仍是一個未知數。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兩年前公布的4680電池技術已經上車,而同時公布的CTC技術目前仍未實現量產,馬斯克在等什么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不只是CTC,零跑在自動駕駛領域也堅持自研,早在2020年就發(fā)布了與大華股份聯(lián)手研發(fā)的首款國產AI自動駕駛芯片凌芯01,朱江明稱凌芯01在算力上達到了8.4個TOPS,能頂上別人家的二三十個T。

但對此有業(yè)內專家則提出質疑:“沒有誰用過這塊芯片,沒有經過市場的驗證,既無對比也無參照,憑什么就說很強”。熟悉零跑汽車研發(fā)內情的人士透露:“零跑汽車的產品和技術都是自己開發(fā)的,很多地方還是按照非車用的產品來做的:因為安防這塊的產品,怎么弄都可以用,可以不按照嚴格的合規(guī)要求來做的,所以大家理解的產品定義不相同。”
2021年7月,朱江明還表示要在3年內自動駕駛領域超越特斯拉。如今友商已紛紛推出自家自研的領航系統(tǒng)時,C11 目前依然只提供ACC自適應巡航、AEB自動緊急制動系統(tǒng)、FCW前方碰撞預警等基礎功能,后續(xù)OTA也不過增加LCC車道居中輔助、手離方向盤預警等不痛不癢的L2級功能。
事實上,朱江明本人深知芯片的研發(fā)投入巨大且短期極難看到回報,所以零跑目前并沒有下一代高算力芯片的研發(fā)規(guī)劃,為此朱江明表示今后L4 級自動駕駛框架下零跑會采購芯片,在算法上進行全棧自研。
兩年前的凌芯01和如今的CTC相似,零跑一開始在自研技術上總是表現出一種難以信服的自信。但是當來到技術量產落實的階段,卻又表現出明顯反差的謹慎。如此一來,難免讓人對零跑的自研技術可靠性產生一絲絲懷疑。
03 賣一輛虧六萬,零跑尚未跨過生死線
從瘋狂堆配置的T03和C11,到凌芯01、CTC技術等技術的發(fā)布,看得出來零跑的確很努力給到消費者更多,企圖通過低價高配的路線讓大家記住自己。
某種意義上這種產品戰(zhàn)略是有用的,它借助大華股份在安防領域的優(yōu)勢,實現了眾多電子器件的自研。首先在微型車市場占據了市場讓消費者記住了自己,在緊湊型SUV市場也憑借巨量的配置堆疊吸引了一波消費者。

對于零跑這樣沒有造車背景沒有技術積淀的品牌而言,從低端產品切入確實屬于無奈之舉。但是對于一個汽車企業(yè)而言,薄利多銷的低端產品戰(zhàn)略終究不是長遠之計。
比起品控、產能、服務等基礎業(yè)務能力的挫折,更讓人擔憂的是,從2019年初首款車型上市至今,零跑目前仍處于虧損擴大狀態(tài)。
此前零跑赴港上市的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1年,零跑汽車營收錄得1.17億元、6.31億元、31.32億元,在2021年迎來了顯著的提升。這三年公司毛利率分別錄得-95.7%、-50.6%、-44.3%,雖然有所收窄,但距離毛利率轉正仍山長水遠。
此外,招股書也顯示,2019至2021年,零跑一直處于虧損持續(xù)擴大狀態(tài),公司經調整凈虧損分別為8.1億元、9.35億元、26.29億元;共計虧損43.74億元。
按照2021年零跑43748輛銷量計算,平均每賣一輛車大約要虧損六萬元。而在當前新能源補貼即將終結,原材料價格持續(xù)上漲的大環(huán)境下,零跑持續(xù)依靠低價車型走量,意味著零跑會賣得越多虧得越多,進一步擴大虧損的無底洞。
盡管零跑在招股書中稱“主要聚焦于價格介于人民幣15萬元至30萬元的中國中高端主流新能源汽車市場”,但是按照 2021年31.32億元的營收和43748輛銷量計算,目前零跑單車營收只有7.2萬元。
此外,在研發(fā)投入方面,零跑2019年—2021年三年期間的支出分別為3.58億元、2.89億元和7.40億元,合計近14億元。相較之下,蔚小理中經費最少的理想三年前研發(fā)費也已經達到11.69億元,如今更達到32.86億元。零跑事事必提全棧自研,但是真正落到經費上卻是少得可憐。雖然不是錢多就一定技術強,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對于新能源汽車而言,技術就是用錢燒出來的。

零跑給的配置很多,聲稱自研的技術也不少,但是品牌向上不是靠嘴吹出來的,而是要用錢和用戶口碑搭建起來的,消費者認可的產品、可落地的技術才有機會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
在零跑目標的15-30萬高端主流市場中,當前有小鵬、哪吒、比亞迪、廣汽埃安等眾多自主品牌正在競相角逐,消費者的選擇那么多,零跑又憑什么能出彩?
從去年下半年獲得生產資質到新車C11上市再到如今CTC技術的發(fā)布,我們的確能看出零跑有在真心造車。
但是對于新造車而言,并不是真心就夠,更需要精準的品牌戰(zhàn)略以及快速反應的能力。
當前的零跑遠未跨過生死線,在這個競爭白熱化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零跑必須盡快扭轉低價高配的“自殘式”產品戰(zhàn)略,并在研發(fā)領域投入更多的資金。否則,再真心的車企也終將被虧損拖垮。

在這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持續(xù)沖高的局面下,車企之間的局勢開始變得越發(fā)詭譎多變。有零跑這樣的后進者反超,也有威馬這樣的領先者崩盤,但是一切都未成定局,零跑只能說是這一刻正好站在了浪尖,下一秒會被浪潮卷到何處仍是不得而知。唯有讓終端市場和資本市場來一步步見證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