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俄羅斯歷史:從莫斯科大公國到俄羅斯聯(lián)邦

近日應俄羅斯聯(lián)邦總統(tǒng)普京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俄羅斯聯(lián)邦進行國事訪問。兩國元首在莫斯科舉行會談,就中俄新時代全面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關系發(fā)展和雙邊務實合作重要問題深入交換意見,并簽署了并簽署了《聯(lián)合聲明》。隨著兩國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領域合作的不斷發(fā)展,中俄關系也越來越受到全球的關注。
俄羅斯聯(lián)邦
(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亦稱“俄羅斯”。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國家。北鄰北冰洋,東瀕太平洋,西南臨黑海。陸疆西鄰挪威、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白俄羅斯、烏克蘭,西南鄰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南鄰哈薩克斯坦、蒙古、中國、朝鮮。另有一塊飛地加里寧格勒州在波蘭和立陶宛之間??偯娣e1709.82萬平方千米,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人口1.46億(2017年),俄羅斯人約占77.7%,主要少數(shù)民族有韃靼、烏克蘭、楚瓦什、巴什基爾、白俄羅斯、莫爾多瓦等。官方語言為俄語。居民多信奉正教。首都莫斯科。近80%人口和大部分城市均在歐洲部分。全境地勢東高西低,約70%為平原和丘陵。烏拉爾山脈以西是東歐平原,平均海拔170米,呈波狀起伏;以東是西西伯利亞平原,地勢低平,多沼澤。東部、東南部和南部山地盤亙,有大高加索山脈、薩彥-貝加爾山地、上揚斯克山脈和太平洋岸地區(qū)的山系等。最高峰為大高加索山的厄爾布魯士山,海拔5642米。地處中高緯度,以亞寒帶和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遠東太平洋沿岸地區(qū)為溫帶季風氣候。氣溫由南向北漸低,降水自西向東遞減,氣候的大陸性亦向東加強。從北到南跨有極地荒漠、苔原和森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半荒漠和荒漠等自然帶。從西向東有伏爾加河、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及中俄界河阿穆爾河(黑龍江)等大河。主要湖泊有貝加爾湖、拉多加湖、奧涅加湖等。森林覆蓋率約65.8%,以針葉林為主。礦產種類多,儲量大。煤、石油、天然氣、鐵、鋁、銅、鉛、鋅、鎳、金、鈾、石棉、磷灰石、鉀鹽、泥炭等儲量居世界前列。14—16世紀建立以莫斯科為中心的俄羅斯中央集權國家——莫斯科大公國,合并東北和西北羅斯的全部領土。1547年伊凡四世改“大公”稱號為“沙皇”。16—17世紀,吞并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西西伯利亞和東西伯利亞。1721年彼得一世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帝俄以武力強迫中國清朝當局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去150多萬平方千米的中國領土。19世紀末俄國成為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國家。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十月革命勝利,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稱“俄羅斯蘇維埃聯(lián)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聯(lián)邦成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lián)盟(簡稱“蘇聯(lián)”)的一員。1991年12月蘇聯(lián)正式解體,俄羅斯聯(lián)邦成為獨立國家。后與其中的11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獨聯(lián)體。世界主要經(jīng)濟大國之一。擁有門類齊全、完整的工業(yè)體系。能源(石油、天然氣、煤炭、電力)、機械制造(動力機械、農業(yè)機械、運輸機械、機床等)、冶金(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和軍工、航天等重工業(yè)部門是國民經(jīng)濟支柱產業(yè),許多產品的產量居世界前列。服務業(yè)和高技術產業(yè)發(fā)展較快。農牧業(yè)并重,畜牧業(yè)以飼養(yǎng)牛、豬、羊等為主,種植業(yè)主產麥類(小麥、燕麥、黑麥)、玉米、馬鈴薯、亞麻、向日葵、甜菜等。農業(yè)地域分異明顯,苔原帶以馴鹿和漁獵為主,森林草原帶麥、甜菜、馬鈴薯種植業(yè)與畜牧業(yè)并重,草原帶以麥類、玉米、向日葵種植與畜牧業(yè)為主,遠東季風區(qū)以水稻與大豆種植為主。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運輸均較發(fā)達。
莫斯科城建于1147年,原屬弗拉基米爾大公國。莫斯科大公國崛起,成為了俄羅斯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莫斯科大公國
以莫斯科為中心的羅斯(Русь)東北部封建國家。莫斯科城建于1147年,原屬弗拉基米爾大公國。13世紀上半葉分立。1328年伊凡一世〔錢袋〕由欽察汗國冊封為“弗拉基米爾大公”,開始號令羅斯諸王公。1380年德米特里·頓斯科伊打敗蒙古軍隊后,確立莫斯科大公國在羅斯各公國中的領導地位。15世紀末,伊凡三世擺脫對欽察汗國的依附,并統(tǒng)一東北羅斯大部,稱“俄羅斯大公”,1547年后伊凡四世〔雷帝〕始稱沙皇。至1713年,最終形成以莫斯科大公國為核心的統(tǒng)一國家,改名“俄羅斯帝國”。
1547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改大公稱號為沙皇。
伊凡四世
(Иван Ⅳ Васильевич, Грозный,1530—1584)莫斯科和全俄羅斯大公(1533—1584),俄國沙皇(1547—1584)。幼年即位,由母后攝政。1547年親政,自稱“沙皇”。實行加強中央集權的改革:中央設縉紳會議,輔佐沙皇;頒布兵役法,規(guī)定世俗貴族均得為國家提供騎兵;建立沙皇特轄區(qū)制,抑制大貴族勢力;組織特轄軍團,鎮(zhèn)壓大貴族的反抗,有“雷帝”之稱。先后征服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為爭奪波羅的海出??冢l(fā)動立窩尼亞戰(zhàn)爭,失敗。1581年入侵西伯利亞汗國,向烏拉爾山以東地區(qū)擴張。
沙皇
譯自俄語царь,意即“皇”,系古羅馬統(tǒng)治者愷撒(Caesar,后成為羅馬皇帝的頭銜)姓氏的拉丁文轉音。俄國帝王和保加利亞君主的稱號。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雷帝〕正式稱沙皇。1721年彼得一世改稱皇帝,但沙皇稱號仍與皇帝稱號并用。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中被廢。中世紀保加利亞國王曾自稱沙皇;1908年保加利亞脫離奧斯曼帝國后,其君主亦用此稱號。
在17世紀末期,彼得大帝上臺后,他進行一系列的現(xiàn)代化改革,希望將俄羅斯變成一個現(xiàn)代化的國家。在他的領導下,俄羅斯逐漸成為了一個世界強國。
彼得一世
(Пётр Ⅰ,1672—1725)即“彼得大帝”。俄國沙皇(1682—1725,1721年稱皇帝)。1682年與兄伊凡五世(Иван Ⅴ, 1666—1696)同時即位,立為“第二”沙皇,姊索菲亞(Софья, 1657—1704)攝政。1689年推翻索菲亞后握實權。1697年化名秘密出國,在荷蘭、英國等地學習考察。翌年,因國內軍隊謀叛返國。此后積極興辦工場,振興貿易;改革軍制,建立正規(guī)的陸海軍;打擊保守勢力,加強以沙皇為首的中央集權制。發(fā)動北方戰(zhàn)爭,取得波羅的海出海口;遠征伊朗,兼并里海西部沿岸一帶;兩次對土耳其發(fā)動戰(zhàn)爭,企圖打開黑海出??谖垂?。1703年起,在涅瓦河口營建新都圣彼得堡。其統(tǒng)治為近代俄國的發(fā)展打下基礎。
1713年,彼得一世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
俄國以沙皇為首的君主專制體制一直持續(xù)到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后建立了俄國臨時政府。
俄國二月革命
俄國第二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末期,由于軍事失敗和經(jīng)濟危機,俄國社會矛盾尖銳。1917年3月3日(俄歷2月18日),彼得格勒普梯洛夫(Путилов)工廠工人開始罷工。8日,因面包短缺而引起市民抗議示威,并與罷工工人匯合,25日發(fā)展成為全城政治大罷工,提出“打倒沙皇!”“打倒戰(zhàn)爭!”“面包!”等口號。12日,首都衛(wèi)戍部隊起義。當晚,工人、士兵和各左翼政黨代表宣布成立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15日,立憲民主黨、十月黨等宣告成立臨時政府。當晚尼古拉二世退位,將皇位讓于其弟米哈伊爾大公(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1878—1918)。次日米哈伊爾亦退位,羅曼諾夫王朝告終。俄國形成蘇維埃與臨時政府并存的局面。
俄國臨時政府
俄國二月革命后建立的政權,1917年3月15日(俄歷3月2日)成立。立憲民主黨人李沃夫任總理兼內務部長。繼續(xù)進行帝國主義戰(zhàn)爭,并力圖消滅與之并存的工兵代表蘇維埃政權。內閣3次改組,第一次仍由李沃夫任總理;第二、三次由社會革命黨人克倫斯基任總理。十月革命中被推翻。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俄羅斯蘇維埃聯(lián)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聯(lián)邦、外高加索聯(lián)邦、烏克蘭、白俄羅斯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lián)盟(后擴至15個加盟共和國)。
蘇聯(lián)
(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舊國名。位于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瀕臨北冰洋、波羅的海、黑海和太平洋。陸疆鄰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國、蒙古和朝鮮。面積2240.2萬平方千米。1922年底,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lián)邦(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格魯吉亞)4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組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lián)盟”(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縮寫СССР),簡稱“蘇聯(lián)”。以后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摩爾達維亞等加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lián)盟共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俄羅斯聯(lián)邦、烏克蘭、白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摩爾達維亞、格魯吉亞、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哈薩克、烏茲別克、土庫曼、吉爾吉斯和塔吉克。1990年國內政局變動,同年3月11日立陶宛加盟共和國首先宣布獨立。至1991年12月,15個加盟共和國全部成為獨立國家,蘇聯(lián)解體。12月21日,其中11個獨立國在阿拉木圖簽署《阿拉木圖宣言》,成立獨立國家聯(lián)合體(簡稱“獨聯(lián)體”)并宣告蘇聯(lián)停止存在。25日,蘇聯(lián)正式解體。
1991年12月蘇聯(lián)正式解體,俄羅斯聯(lián)邦成為獨立國家。后與其中的11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獨聯(lián)體。
獨聯(lián)體
(СНГ)全稱“獨立國家聯(lián)合體”(Содружество Независимых Государств)。蘇聯(lián)解體后由其中多個獨立國組成的聯(lián)合組織。1991年12月8日,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3國首腦在白俄羅斯別洛韋日(Беловеж)簽署關于建立獨立國家聯(lián)合體的協(xié)議。同年12月21日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舉行會議,蘇聯(lián)各加盟共和國,除波羅的海沿岸3國外,有11國以代表身份、格魯吉亞以觀察員身份出席會議,簽署議定書,并發(fā)表《阿拉木圖宣言》,宣告獨立國家聯(lián)合體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lián)盟(蘇聯(lián))停止存在。參加獨聯(lián)體的國家為: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摩爾多瓦。格魯吉亞于1994年3月正式加入??偛吭O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獨聯(lián)體各成員國間設國家元首理事會和政府首腦理事會,定期開會,協(xié)調外交及各成員國間關系。但自2003年以來,獨聯(lián)體各國內部政治、經(jīng)濟分歧加劇,土庫曼斯坦于2005年、格魯吉亞于2009年、烏克蘭于2014年宣布退出獨聯(lián)體。其國際影響力亦大大削弱。
然而,隨著蘇聯(lián)的解體,俄羅斯也遭遇到了許多的困難和挑戰(zhàn),包括經(jīng)濟危機和社會動蕩等。但是在新時代,俄羅斯也在積極地進行各項改革,努力擺脫過于依賴能源原料的發(fā)展模式,力爭成為了一個充滿活力和發(fā)展?jié)摿Φ膰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