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明首輔,因迎合嘉靖受寵,又因耿直而被被斬棄市!
夏言站在皇帝這邊說話,所以走到了他權力的頂峰,但是夏言本人的性格,并不是那種一味迎合皇帝的,所以這給他的仕途也帶來了一些波折,而且夏言是一個絕對的清廉之人,他對于別人的貪污受賄行為是十分不齒的,也就是因此他得罪了陸炳,所以說才造就了他后來的悲劇結局。

夏言為人還是比較正直的,所以他對皇上搞的那些道教的東西都沒有什么好感,在嘉靖找他討論的時候,他也不覺得這個是拉近感情的事情,而是覺得他是一個大臣,怎么可以去戴皇上賞賜的那個道士戴的冠子呢,因此惹怒了皇帝,再加上他之前還有遲到早退這些事情,讓皇上想起來就開始記仇了。而且他很需要官員寫青詞,青詞就是那種供奉給神仙的文字,有著特殊的寫作技巧,在朝廷中也沒有幾個人能寫。夏言就能寫,但是夏言對這個活也并不喜歡,經(jīng)常找機會拖延,讓皇上等他等的十分生氣。托皇上的稿,遲到早退,再加上不戴皇上親手做的道冠這些事情積累起來,皇上就越看夏言越不順眼。

而他和嚴嵩之間的恩恩怨怨反而并不是他能夠選擇的,因為他是內(nèi)閣首輔,而嚴嵩也想要得到至高無上的地位,那么嚴嵩肯定就要踩著他的軀體上去了。本來夏言就覺得他這個老鄉(xiāng)不干好事,實在是一無是處。所以說不管他得不得罪人,他都會和次輔展開交鋒,但是在后面他有一個打垮嚴黨的機會,他居然錯過了,這個比較遺憾。而嚴嵩吸取了夏言的教訓,對待御賜之物的態(tài)度就大不一樣,嚴嵩本人肯定是高高興興的戴上了道冠,還在上面罩了一層青紗來表示自己一直沒有忘記嘉靖的教導。像嚴嵩這個態(tài)度,嘉靖自然就特別喜歡,嘉靖就喜歡用這種聽話的人。
后來,嚴嵩覺得時機成熟了,就開始痛哭流涕的告起了夏言的黑狀,本來剛開始皇上也就是聽聽看,但是他說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話,那就是說夏言對御賜的東西都不珍惜,他的罪實在是太大了,這句話也戳到了皇上的痛處,嘉靖一想,就開始生氣,然后自己就開始討厭夏言。夏言在此時知道害怕了,但是害怕的已經(jīng)晚了,最后他被削成庶民?;噬虾髞磉€是覺得夏言好用,就又把夏言搞了回來,所以夏言又從低谷回到了頂峰。此時的夏言一定會消滅嚴黨,但是他把事情做得太絕了,他連太監(jiān)都得罪了,所以說,做事還是要留一些余地比較好。而嚴嵩相反,所以每次太監(jiān)到家里,有60高齡的嚴嵩居然開始主動讓座,而且走的時候還會給太監(jiān)紅包,所以太監(jiān)偏向誰已經(jīng)是肯定的事情了,很多太監(jiān)在皇上那里反復的的告黑狀,皇上也從最開始的不信到后來的相信。

但是此時的上天沒有放棄夏言,他得到了一個徹底扳倒嚴黨的機會,他拿到了嚴世蕃的貪污證據(jù),打算把這份報告呈給皇上,此時的嚴嵩已經(jīng)嚇蒙了,就去問他聰明的兒子,然后他兒子給了一個答案,那就是去夏言那里求情。兩個人用錢擺平了門房,然后到夏言的房間里對著夏言哭,把夏言哭的沒辦法,只好讓他們兩個都回去,自己也不告了。

后來,夏言就犯下了第二個錯誤,因為他拿到了陸炳的貪污證明,陸炳是皇上最信任的人,也是錦衣衛(wèi)的頭子,他拿到了陸炳的證明,他和陸炳還是好朋友,其實他拿到了陸炳的貪污證明,就直接告陸炳的話,那么情況可能還好一點,陸炳先是準備了3000兩黃金,然后發(fā)現(xiàn)夏言不收,也只能像嚴世蕃一樣,抱著夏言的腿哭。也是哭到夏言覺得不告了為止,但是陸炳本人并不能受這個氣,所以在嚴世蕃父子準備對夏言動手的時候,陸炳也提供了至關重要的證據(jù),夏言贊同收復河套,但是陸炳和嚴世蕃提供了反對證據(jù),并且說夏言是因為和當時的邊將勾結,所以才提出了這種勞民傷財?shù)呐e動。此時的皇上深信他的兒時好友兼救命恩人陸炳,而且夏言作為首輔勾結邊將這個罪太惡劣了,他認為夏言不懷好意,所以最終將夏言處時。如果夏言沒有得罪陸炳的話,說不定他就不是這個結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