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亂世里,諸葛亮自比管仲,也許他最缺的便是管仲之才
徐庶、石韜、崔州平都是飽學之士,這三個飽學之士有一個共同的朋友,在他們三個眼中,這個朋友也是飽讀詩書的青年才俊,但他們這個朋友,對他們三個的看法卻是一塌糊涂,甚至還有點瞧不上眼。

編輯
在一起讀書時就曾對他們三個講:你們三個將來要是為官,最多也就是當個郡守、刺史,混個廳級干部了不起了,和我是比不了的。不但如此,他還經常自比管仲,聲稱自己有經天緯地之才。
這個青年才俊不是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的諸葛亮。后來的故事也證明,當時諸葛亮自信心爆棚并非是狂妄自大,而是確實有兩把刷子,就從他能官拜宰相來說,那三個朋友就是比不了的。

編輯
但他自比管仲,的確是有些夸張了。雖然他曾輔佐劉備三分天下,建立蜀漢,但最終鞠躬盡瘁不是也沒有完成平定中原興復漢室的偉業(yè)嗎?為什么沒有完成呢?除了客觀條件的局限,筆者以為他之所以沒有完成這樣的偉業(yè),正是因為他缺少了管仲的才能。
那么,管仲有什么才能呢?那就是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稱霸中原。
我們都知道,齊桓公在即位之初,齊國是既弱又亂,除了面積大些其他真是無善可陳,更無與諸侯爭霸的實力, 但自從拜管仲為相之后,齊國的面貌便煥然一新,不但國立漸漸增強,并最終讓齊桓公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之所以能夠成就這番偉業(yè),應完全得益于管仲在齊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所以我們總結管仲才能便是他的改革之才,這樣的才能是諸葛亮所不具備的。

編輯
那么,他是怎么改革的呢?
這次改革,具體措施繁雜,因為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列出,但總的原則只有一個,那就是“作內政而寄軍令”,目的也只有一個,那就是軍政一體。什么意思呢?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一切內政措施都要以為軍事斗爭做準備為基本點。
他將齊國劃分為21個鄉(xiāng),15個為“士鄉(xiāng)”,“士鄉(xiāng)”之人專門負責打仗耕田,也就是“耕戰(zhàn)之民”。以5鄉(xiāng)為單位分為左中右三軍,是為“參其國”;又將一鄉(xiāng)分為連、里,軌四級行政,其中5家鄰居為一軌,這叫“伍其鄙”。

編輯
這樣做不僅能保證充足的兵源和充足的糧草,還保證了軍隊的團結,因為5家鄰居利害禍福相同,所以,“守則同固,戰(zhàn)則同強”。
看到這里可能有人會說,所謂管仲的軍政一體不就是先軍政治嗎?呵呵,隨便你怎么叫吧。不過呢,玩先軍政治的人總是把自己玩的人民玩的連大米肉湯都喝不上,但管仲卻能玩得風生水起,國富民強。這一點隔壁的老金家也應自愧不如。
在管仲將齊國分為21個鄉(xiāng)里,除了15個士鄉(xiāng)還有6個工商之鄉(xiāng),工商之鄉(xiāng)的人專事工業(yè)與商業(yè)的經營活動,不參與打仗。這樣的分工不但解決軍政一體之下整個社會對商品的需求,同時也繁榮了齊國的經濟,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

編輯
除此之外,他還一改過去收人頭稅的做法,實行了鹽鐵專賣,以此手法充盈國庫。
這樣的改革在今天看來可能不算什么,但在春秋時期,可是獨步天下首創(chuàng)之舉,比其他諸侯國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
我們再看諸葛亮,諸葛亮助劉備建立蜀漢之后,雖說也進行了一些改革,但所涉及的無非都是一些舉賢任能,澄清吏治的小動作,制度框架仍沿用的是漢朝的結構,在軍事方面采用的還是屯田制,這一制度,在當時的東吳與曹魏是一樣的,所以制度上來講,蜀漢政權在與吳、魏對抗的時候并無什么優(yōu)勢。

編輯
諸葛亮為北定中原曾經六出祁山,這六次都是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大多都是因為糧草不濟。
所以,事實也證明正是蜀漢政權的制度弊端最終限制了諸葛亮的遠大理想。試想諸葛亮若能像管仲那樣,對蜀國進行一場軍政一體的改革,三國歸蜀或者興復漢室也不是沒有可能的,遺憾的是他并不具有這樣的改革才能,所以,終其一生也只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