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偉:中國術語學研究的八大特點

轉載術語中國,作者cnctst
? ? ? ? 現(xiàn)代術語學可以分為四個學派:德國-奧地利學派、俄羅斯學派、捷克斯洛伐克學派、加拿大-魁北克學派。這些學派都是西方術語學派,在歷史上對于術語學的發(fā)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 ? ? ??但是,這些西方術語學派是在歐洲和加拿大形成的,在形成過程中,由于語言文字的隔閡,歐洲和加拿大的學者們對于中國幾千年來進行的術語研究幾乎沒有了解,因而這些西方術語學派提出的各種理論和方法,很難滿足中國術語學研究的實際要求。
其實,遠在歐洲和加拿大的西方術語學派形成之前,中國就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術語研究,中國的術語學研究應當列入世界術語學研究之林,毫無愧色地成為世界術語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術語學的研究中,任何忽視中國術語學研究的傾向都是片面的,因而也都是錯誤的。
? ? ? ??與歐洲和加拿大的術語學研究相比較,中國的術語學研究具有如下八大特點:
01 語文獨特
? ? ? ??對于西方術語學派來說,中國的術語研究是遠距離語言(far distance languages)的術語研究,而西方的術語研究是近距離語言(near distance languages)的術語研究,中國的術語使用漢字,而西方的術語使用字母(拉丁字母、希臘字母、斯拉夫字母),文字體系截然不同。使用字母的近距離語言的術語主要依靠“字母轉寫”(transliteration)便可完成,而用漢字書寫的遠距離語言的術語是不能使用“字母轉寫”的,外來術語的借用往往有一個從音譯(transcription)到意譯(semantic translation)的復雜過程,因此,中國術語的研究和翻譯的難度比西方語言的術語研究和翻譯難度大得多,具有更大的復雜度和挑戰(zhàn)性。
02 歷史悠久
? ? ? ??中國的術語研究源遠流長,遠在《周禮》中,就有關于“象胥”的記載,所謂“象胥”就是中國古代的翻譯人員,他們擔負著把外國或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翻譯成漢語的任務,其中當然存在術語翻譯的問題。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xiàn)過三次翻譯高潮:東漢至唐宋的佛經翻譯是第一次翻譯高潮,明末清初的西方科學技術著作翻譯是第二次翻譯高潮,鴉片戰(zhàn)爭至“五四”運動的西方學術名著翻譯是第三次翻譯高潮。在這三次翻譯高潮中,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術語研究,翻譯了眾多的外來術語,為世界的術語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當代中國改革開放中需要引進大量的國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工程技術術語,還要把中華傳統(tǒng)的思想文化術語翻譯成外語,出現(xiàn)了第四次翻譯高潮,這些都對國際的術語學研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03 尊重傳統(tǒng)
? ? ?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有著光輝燦爛的傳統(tǒng)思想和文化。中國的術語研究,除了研究外來術語的翻譯之外,還必須研究中華傳統(tǒng)思想文化術語的外譯,促進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例如,筆者最近用英文寫成《漢字》一書,涉及 “甲骨文”“金文”“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形聲字”“轉注字”“假借字”“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傳統(tǒng)漢字術語的外譯,這些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術語,在術語翻譯中是別具一格的,翻譯時既要“求真”,精確地表達原意,又要“喻俗”,讓外國朋友能夠讀懂,有很大的難度。中國在經典古籍的外譯方面也取得很大的成績,《黃帝內經》《天工開物》等古籍現(xiàn)在都有很好的外譯出版。尊重中華思想文化的傳統(tǒng),是中國術語學研究的一大特色。
04 體系成熟
? ? ? ??中國的術語研究和工作,從機構設置到學術出版與專業(yè)劃分,已經形成一套成熟的體系。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成立以來,先后組建了96個學科的名詞審定分委員會,數(shù)千位專家(其中包括300多位院士)參加了50多萬條的科學技術術語的審定工作,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涵蓋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醫(yī)學、農林科學、社會科學以及諸多交叉學科的科學技術術語體系,這些工作對于中國的科研、教學和學術交流起了促進和保障作用。這樣成熟完整的科學技術術語體系在國際上是絕無僅有的,具有鮮明的特色。
05 關注結構
? ? ? ??西方術語學重視術語概念的研究,而中國術語學除了關注概念的研究之外,還特別關注術語結構的研究。早在1985年,中國學者就使用計算機進行中文詞組型術語的自動分析,分析了詞組型術語的層次結構,并發(fā)現(xiàn)了其中存在潛在歧義(potential ambiguity),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潛在歧義理論”(potential ambiguity theory),并在國際會議上介紹了這個理論。中國學者在用計算機分析術語的結構時還發(fā)現(xiàn),在術語系統(tǒng)中詞組型術語的數(shù)量通常明顯多于單詞型術語。在認真研究這一現(xiàn)象之后,提出了單詞的“術語構成頻率”“術語平均長度”等近十個新概念,研究了它們之間的關系,同時采用數(shù)學方法加以描述,最終建立起了“術語形成的經濟律”(economical law for the formation of terms),并用“FEL公式”(FEL formula)來描述這個規(guī)律,1988年在頂級刊物《中國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 in China)英文版第4期上向國際學術界公布了這個重要的發(fā)現(xiàn)。這些研究都遠在西方提出計算術語學之前。在這10年之后,1998年國際計算語言學會議才組織了世界上第一次計算術語學(computational terminology)討論會,才開始注意到計算術語學的研究。中國的計算術語學研究遠遠超前于國際計算術語學的研究,這是中國學者對世界術語學理論的重要貢獻。隨后中國學者又提出了面向跨語情境的“術語翻譯的系統(tǒng)經濟率”、面向漢英術語系統(tǒng)的“經濟率差”等,都是對這一理論的進一步演進和深化。這種關注術語結構的研究風格,在國際術語學中獨樹一幟,同樣具有鮮明的特色。
06 功能為本
? ? ? ??中國的術語研究很早就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西方術語學奠基人維斯特(Eugen Wüster, 1898—1977)關于術語定義的不足和缺陷,指出維斯特盡管在術語的規(guī)范化研究、術語的靜態(tài)研究和術語的定性研究方面很有成績,但是忽視甚至反對術語的描寫性研究、術語的動態(tài)研究和術語的定量研究。中國術語學研究自覺地把術語的規(guī)范化研究和描寫性研究結合起來,把靜態(tài)的共時研究與動態(tài)的歷時研究結合起來,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結合起來,突破了傳統(tǒng)術語學的局限,體現(xiàn)了當代國際語言學研究中的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傾向,以功能為本,具有突出的功能主義特色。
07 數(shù)據(jù)導向
? ? ?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就使用計算機,在機械制造、化工、農業(yè)等學科建立了大規(guī)模的術語數(shù)據(jù)庫,為這些學科的術語查詢和術語翻譯提供了方便,同時還可以在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進行術語研究,彌補了專家們在傳統(tǒng)上只依靠書本材料或主觀內省研究的缺憾。
08 成果豐碩
? ? ? ??中國術語學進行了嚴肅的理論探索,撰寫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專著《現(xiàn)代術語學引論》,并且出版了專門的術語學刊物《中國科技術語》,已經公布出版了128個學科的規(guī)范術語,建立了在線的術語網站,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在國際術語學研究中也是罕見的。
? ? ? ??以上是中國術語學研究的八大特點。顯而易見,中國的術語研究努力克服了術語學中的德國-奧地利學派、俄羅斯學派、捷克斯洛伐克學派、加拿大-魁北克學派的局限性,具有鮮明的特點。這些特點可以歸結為術語研究中的“結構功能觀”,事實上已經形成了中國的術語學派。與國際上四大術語學派相比,中國術語學派毫不遜色。中國術語學派應當是術語學中的“結構功能學派”(structural functional school)。

原文作者:馮志偉
文章來源:《中國科技術語》2019年第二期
轉載編輯:陳雨 丁羽翔

本文來源于微信公眾號“翻譯技術教育與研究”、微信公眾號“語言服務行業(yè)”,致力于語言服務行業(yè)資訊、洞察、洞見~ 關注我們,了解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