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業(yè)迎來“報復性消費”,網友:這次真變了!
疫情三年,旅游業(yè)被壓得喘不過氣。今年,旅游業(yè)照樣喘不過氣來,不過這次不是被壓得,而是忙得。
不知道大家的朋友圈里最近有沒有多了一些做旅游線路的好友,之前朋友圈都是賣口罩、賣抗原、賣加特林和車厘子的,但是最近卻涌現了一批賣旅游產品的朋友。按照“什么火爆賣什么”的思路來看,旅游業(yè)今年確實要火起來了。

根據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2023年春節(jié)假期7天,全國國內旅游出游人次超過3億,實現國內旅游收入3758.43億元,為疫情以來4年同期最高值。
1. 在“食”中看繁榮
旅游中最重要的除了玩之外,那就是“食”了。
與前幾年不同,街邊的各種飯店不再是轉讓或者出租了。而是每個飯店門口都停著許多車,甚至還有的不知名的小店都要排號。而一些出名的網紅店鋪,更是全天都熙熙攘攘,不等位幾乎吃不到餐廳里的菜。

根據美團數據顯示,春節(jié)假期前6天,日均消費規(guī)模同比2019年增長66%,全國多人堂食套餐訂單量同比去年增長53%。
從成都吼堂老火鍋到長沙地標文和友再到北京四季民福烤鴨店,全國上下數以萬計的餐廳客流爆滿,等位超過1000桌。
吼堂火鍋以日排隊訂單4000的成績,直接翻倍突破自己的歷史最高水平;長沙頂流文和友更是憑借排位4600+桌的成績一舉登上微博熱搜。

而除了餐廳之外,小吃攤和夜市也成了游客的打卡地。幾乎每個城市稍大的夜市都擠滿了人,川流不息也不再是夸張的形容詞。即便寒風凜冽,但不少人依舊站在街上邊吃邊聊,“吃吃喝喝”成為一條街上的重要“景觀”。
去外地旅游的人群在吃上會選擇當地的特色菜和網紅餐廳,而且在如今茶飲、咖啡和面包興盛的時代,一些出名的網紅茶飲店和烘焙店的生意更是火上一層樓。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餐飲店更要抓住機遇,不但要從菜品和環(huán)境上做改變,更要在營銷上下下功夫。
2. 酒店、民宿,比翼雙飛
跟餐飲業(yè)一樣,酒店和民宿翻身了,從之前的面臨倒閉到現在根本沒有空房,每一個經營者都等了太久了。
之前的酒店在周末入住率都達不到50%,而且受到一些防疫政策的影響,酒店的隔離條件也是更加受限。不過在大部分人陽康之后,酒店平日的入住率也達到了滿房的盛況,而且價格也漲了不少。1500一晚的如家,2000多一晚的漢庭,接近3000一晚的亞朵,比比皆是。

除了傳統(tǒng)的酒店之外,民宿的生意也被帶動了起來。之前那些辭職去開民宿的人終于看到了希望,而且如今的轉讓費也水漲船高。
隨著《去有風的地方》熱播,云南成了眾多游客的首選目的地,而當地的民宿就是一大旅游特色。有大理的民宿店家表示,春節(jié)以來,民宿爆滿不說,半夜提著行李叩門找房的游客也不在少數。

2016年-2019年,可以說是民宿行業(yè)風生水起的時期。倒閉、虧損的狀況,是從疫情爆發(fā)后愈演愈烈的。黯然離場的過來人沒少留下失敗的教訓,民宿撐不下去的原因無非就是,出行減少,沒有收入,投入太多,可能都還沒回本,卻還要在鮮有人入住的情況下,繼續(xù)支出房租。
而目前來看,民宿雖然有了回漲的景象,但是在經營中要考慮的也會越來越多。除了招攬客人之外,如何與經營規(guī)模大、系統(tǒng)完善的連鎖酒店競爭也成了一大難題。

3. 旅游業(yè)“變了”
如今的旅游業(yè)早已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除了主要的跟團游之外,小眾的旅游方式也開始發(fā)展起來。
露營就是在疫情的催化下火起來的,不需要去定酒店,也不需要忙著打卡有名的景點。叫上兩三好友,或者一家人,去到城市的郊區(qū)或者山間草地搭個帳篷,支個燒烤攤,享受恬靜的愜意。

露營的火爆也帶動了眾多行業(yè)的發(fā)展,帳篷和露營裝備商家此起彼伏,而且還有眾多露營裝備的企業(yè)起死回生甚至上市。
其實露營算是小眾的旅游方式,現在很多人都喜歡轉追求小眾。一是可以領略不同的美景,感受不同的人文,二是有的驢友都是窮游,較火的場地消費較高,只能選擇“平替”的旅游場所。
廣西北海、海南萬寧、陵水,廣東汕頭、珠海等地已經被戴上了“三亞平替”的帽子。因為這些地方機酒價格相對便宜,游客稀少,旅游資源豐富,是這些旅游平替城市的共性。

在攜程研究院戰(zhàn)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致寧看來,平替城市大多是熱門城市之外的差異化選擇。對消費者而言,平替城市可能是一個新鮮詞匯,不同平臺或旅游商會把它當成一個吸引物,去吸引游客關注到這些相對不那么熱門的旅游城市。
新一代消費者崛起的年代,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也會更加多樣化,在00后和Z時代人群的推動下,旅游業(yè)會越變越好玩。
結語
旅游業(yè)目前的火爆,是陽康后的“報復性消費”的原因,當這波熱潮退去之后,旅游業(yè)是否能發(fā)揮“長尾效應”還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