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9-2]
【9-2】
【歷史社科】
《社會學入門》—— [美] 喬恩·威特 Jon Witt

“只有當你深入了解一個人的內心,站在他的立場上看待問題時,你才能真正理解他?!?—— 哈伯·李 Harber Lee
感謝陪伴~
【摘 —— 第3 - 5章】
(A)
·【灰色調 shades of gray】
·不同社會有不同的【社會偏好】
·傳播往往要付出【代價】~發(fā)達國家對發(fā)展中國家的文化統(tǒng)治
·人類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是把我們與動物王國中的其他物種區(qū)分開來的最顯著特征
·我們希望并需要他人的行為是【可預測的】,所以我們創(chuàng)造了正式和非正式的【規(guī)則】來指導我們的行為
·【語言】是通過一個共同體的代際之間的共同經歷而努力建立起來的,由此形成對世界如何運作的共同解釋
(B)
·【社會 society】:通過有規(guī)律的社會互動模式來創(chuàng)造和共享文化的關系結構
·【創(chuàng)新 innovation】:通過發(fā)現(xiàn)或發(fā)明把新的想法或對象引入文化中的過程~可在社會中產生「連鎖反應」,有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兩種主要形式
·【文化 culture】:人類為了建立人與自然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創(chuàng)造的一切事物(包括語言、知識、物質性成果和行為準則)~它協(xié)調了「個人」與「外部世界」之間的關系
·【物質文化 material culture】:日常生活的物質或技術方面
·【非物質文化 nonmaterial culture】:指使用實物的方式以及習俗、觀念、詞句、信仰、知識、哲學、政體和交流方式等~四個重要組成部分:【語言】【價值觀】【規(guī)范 norm】【約制 sanction(對涉及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的懲罰或獎賞)】
(C)
·【年齡歧視 ageism】:基于年齡而產生的偏見和歧視
·【發(fā)明 invention】:既有文化事項與以往不存在的形式的結合
·【發(fā)現(xiàn) discovery】:揭示或「分享」現(xiàn)實某個方面的存在狀況的過程
·【文化普同性 cultural universal】:被所有社會共享的共同慣例或信念
·【傳播 diffusion】:文化事項從群體到群體或從社會到社會的擴散過程
·【社會生物學 sociobiology】:對生物學如何影響人類社會行為的系統(tǒng)性研究
·【技術 technology】:人類改變自然環(huán)境以滿足其所想所需的一種文化形式
·(奧格本)【文化墮距 culture lag】:非物質文化努力適應新的物質環(huán)境的調整期
·【社會化 socialization】:人們學習與特定文化相適應的態(tài)度、價值觀和行為的長期過程
(D)
·【世界語 esperanto】
·【法律 laws】:由國家強制實施的正式規(guī)范
·【非正式規(guī)范 informal norm】:可以被理解但沒有被確切記錄下來的規(guī)范
·【非語言溝通 nonverbal communication】:使用肢體語言、面部表情和其他視覺形象來交流的方式
·【薩丕[pi,1]爾 - 沃爾夫假說】:認為一個人所使用的語言塑造了他對于現(xiàn)實的認知并影響到他的思維和行動的假說
·【價值觀 value】:關于一種文化中什么被認為是好的、可取的、合適的或壞的、不可取的、不合適的一套集體觀念
·【自我 self】:我們對我們是誰、我們與他人的區(qū)別以及我們被獨一無二的社會互動組合所塑造的感知
(E)
·【反主流文化 counterculture】:一種刻意反對主流文化的某些方面的亞文化(年輕人)
·【文化震驚 culture shock】:當人們面對不熟悉的文化習慣時所經歷的迷惑、不確定甚至恐懼的感覺
·【文化相對主義 cultural relativism】:從人們所屬文化的角度出發(fā)看待其行為的方式(十分重視對其他文化的理解)
·【主流意識形態(tài) dominant ideology】:將現(xiàn)有的巨大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利益合法化的文化信念和慣例
·(美國社會學家 查爾斯·庫利)【鏡中我 Looking-glass self】:我們會根據(jù)自己覺得他人如何看待我們來塑造自己
·【亞文化 subculture】:社會中的一部分人所共享的一套獨特模式(與主流社會的模式不同),他們所使用的專門語言稱為【隱語】
(F)
·【主我 I】:行動著的自我
·【符號 symbol】:組成人類交流基礎的姿勢、物體或詞語
·(米德)【重要他人 significant other】:對「自我發(fā)展」最重要的人
·【性別角色 gender role】:社會對與性別相符的行為,態(tài)度以及活動的期望
·【角色承擔 role taking】:在心中「假定另一個人的觀點」,并根據(jù)這種想象的觀點做出反應的過程
·【客我 Me】:社會化的自我,它通過我們先前的訓練和經驗來計劃我們的行為,然后運用這些標準判斷我們后續(xù)的行為表現(xiàn)
·(加拿大社會學家 歐文·戈夫曼)【擬劇分析 dramaturgical approach】:關于社會互動的觀點,認為人們是「舞臺上的演員」,在努力地進行成功的表演
(G)
·【中年危機 midlife crisis】:從大約「40歲」開始的自我評價的緊張時期
·【過渡儀式 rite of passage】:標志著從一種社會地位向另一種社會地位進行象征性轉變的儀式
·【活動理論 activity theory】:認為老年人保持積極的社會參與會改善其生活質量的老齡理論
·【再社會化 resocialization】:拋棄之前的行為方式并將新的行為方式作為人生轉折的一部分的過程
·【預期社會化 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人們?yōu)閷淼牡匚?、職業(yè)以及社會關系進行“「排練」”的社會化過程
·【生命歷程方法 life course approach】:社會學家和其他社會科學家仔細觀察人們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生命過程的社會事實的研究取向
(H)
·【自我是社會的基礎】
·【社會交往】是發(fā)展的關鍵
·學習另一種文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自己置身其中】
·【死亡】的逼近會使人們放棄大部分角色~老齡【撤離理論】
·【政府和組織化的宗教】都提供了代表重要生命歷程轉變的標識
·隱語劃分“我們”與“他們”之間的界限,強化了【共同身份的獨特性】
·我們選擇如何思考和行動,是在我們所獲得的【文化資源的限制下】進行選擇的
·(心理學家 伊麗莎白·羅斯)體驗死亡的5個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以及最終的接納】
(I)
·【地位 status】:我們相對于其他人所占有的社會位置
·通過社會互動,我們總是在創(chuàng)造和被創(chuàng)造~我們【既是生產者也是產品】
·【自致地位 achieved status】:一種能夠通過「個人能力改變」的社會地位
·【先賦地位 ascribed status】:指個人的社會地位是由社會所賦予的,與其獨特才能或品質無關
·【社會互動 social interaction】:兩個或更多的人相互理解、反應、回應對方的一種「互惠交換」
·【社會結構 social structure】:由人們所占據(jù)的社會位置和人們之間的關系所構成的潛在社會結構~構成要素有:【地位、社會角色、群體、社會網絡、虛擬世界以及社會制度等】
(J)
·“自我和他人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查爾斯·庫利
·“出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后天成長】” —— J.K. Rowling
·“起初,你風華正茂,然后步入中年時期,慢慢走向老年,而后你【活出精彩】” —— 戴安娜·庫珀 Diana Cooper
·從馬克思的觀點來看,資本主義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是為【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所服務的
·所有社會都有一些把特定社會角色和不同的生命時期連接起來的【社會分層體系】
·社會通過【規(guī)范化的社會互動模式】,文化在關系結構中被創(chuàng)造
·【當你處于劣勢時,請記?。骸讣词鼓愠龅呐贫际钦_的,你同樣會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