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解讀(一)
李耳,字聃,被尊稱為“老子”,生卒年不詳,籍貫也多有爭議,《史記》等記載老子出生于楚國或陳國。
據(jù)傳,老子曾擔(dān)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學(xué)而聞名,孔子還曾向他問禮。
守藏室之史,守則是掌管、保護(hù)的意思,藏室相當(dāng)于國家圖書館,史是一種負(fù)責(zé)記錄歷史的職位。
傳說,因周朝王室王子姬朝攜帶大量典籍至楚國,被罷免守藏室史一職,回故里居住。
之后,老子西出函谷關(guān)至秦國,并在函谷關(guān)應(yīng)尹喜所請(qǐng),留下被稱之為《老子》的五千多字。
據(jù)傳《老子》為老子所作,是道家思想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回顧歷史,解讀《老子》等古籍時(shí),需要注意作者與作者所處時(shí)代背景,并考究契文與戰(zhàn)國時(shí)期文字的字形異同。
本解讀采取多文段聯(lián)合解讀的方式,主要內(nèi)容為校訂原文、解釋文中字意。
文中,楚簡指郭店楚墓竹簡,漢帛甲、乙本指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乙本。王弼本與帛書本接近,是廣為流傳的版本。
本解讀系列以楚簡為主,次而帛書甲本、帛書乙本、王弼本。
在閱讀本文前,本文作者建議讀者閱讀與了解楚簡《大一生水》。
本解讀系列,以荊門市博物館編著的《郭店楚墓竹簡》為基礎(chǔ)。
撰寫本解讀的過程中,本文作者閱讀過下述書籍:
李零的《郭店楚簡校讀記》
劉釗的《郭店楚簡校釋》
請(qǐng)有興趣的讀者自行搜索、驗(yàn)證、比較相關(guān)信息。
本解讀系列并不按照楚簡、漢帛和王弼本的順序排列文獻(xiàn)語句與章節(jié),而是另外排列,也不會(huì)將所有字句都講解。
楚簡校訂:
有臧蟲成,先天地生,
兌穆,獨(dú)立不亥,可以為天下母。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qiáng)為之名曰大。
大曰滔,滔曰連,連曰反。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國中有四大焉,王處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虛而不屈,動(dòng)而愈出。
竹簡上有臧蟲成原文是“又臧蟲成”。
臧,“藏”的古字。
又,“又”、“有”兩字的甲骨文字形相同,像是“右手”的形狀,也表示“右”。又、有兩字相通。
??,三個(gè)“個(gè)”?!稄V韻》:“??,巨支切,音岐。參差也?!眳⒉畈积R,與“齊”意相反。
蟲的古文字形亦是“??”,蟲又通“眾”通“昆”。
西周時(shí)期,“齊”有異體字“亝”、“斉”、“斊”、“??”、“??”、“??”。齊與不齊,為“混”。
《老子》帛書版本寫為“有物昆成”,王弼本寫為“有物混成”。
與“??”形意相似的字還有眾、??。
??,音“太”,為太之異體字?!疤敝愺w字有大、夳、泰、冭、??。
兌,“兌”,通“悅”,通“悅”,兌、兌是同字異形。古文字形像是植物含苞欲放。春暖花開,萬物競發(fā)、生機(jī)勃勃,讓人心生歡喜。所以又引申為高興、愉快的意思,人高興愉快,感到事物順暢服從。
穆,甲骨文和西周文字字形像是谷穗飽滿下垂、樹木果實(shí)壓彎枝條的圖像,表示收成之意,秋高氣爽,果實(shí)累累、讓人心滿意足,所以又引申為和諧美滿的意思。
獨(dú),繁體字獨(dú),竹簡原文上寫為“蜀”,單,個(gè),一的意思。
亥,通“刻”,是刻的本字,表示分割、度量。亥作為十二地支的第十二位,表示“分割”。天干地支紀(jì)時(shí)之“亥”即夜間九點(diǎn)至十一點(diǎn),過亥則又一天。
強(qiáng),竹簡上寫為“勥”,強(qiáng)力也。
滔,郭店楚簡原文“大曰滔”的“滔”并不是“滔”,而是寫為上“韻”下“?”,王弼本寫為“逝”,《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p>
?,上“水”下“臼”,通“沓”,左“水”右“曰”,則成“汩”字。
《易·系辭·下》:“斷木為杵,掘地為臼?!彼蕿榈馈?/p>
沓、汩都以“水”、“曰”組成,有說話像水流源源不斷之意?!墩f文解字》:“沓,語多沓沓也?!?/p>
水流亦韻律,如《海賦》:“崩云屑雨,浤浤汩汩?!?/p>
沓、汩,水奔騰涌流、重復(fù)疊合之意。
《楚辭·天問》:“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離騷》:“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p>
《早過漆林渡,寄萬巨》曰:“漏流昔吞翕,沓浪競奔注?!?/p>
與“韻?”字形相似之字,還有潟、澙。
最為表達(dá)“韻?”的簡化字,為“滔”字。
舀,上“爫”下“臼”,在古文字形中爫為“又”字的變形,古文字形中“又”表示“手”的意思,表示“搗臼”。
《說文解字》:“滔,水漫漫大貌?!?/p>
《廣雅》:“滔,漫也?!?/p>
《楚辭·九章》:“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p>
《楚辭·東方朔·七諫》:“年滔滔而自遠(yuǎn)兮,壽冉冉而愈衰?!?/p>
《沁園春·雪》:“望長城內(nèi)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p>
王,契文字形為上“大”下“一”,與“立”相同,本指“大一”。
之后變?yōu)樯稀耙弧毕隆傲ⅰ保蛘哒f下“一”上“天”,最后演變?yōu)椤巴酢弊帧?/p>
“人一”為大,“大一”為“太”,為“立”,為“王”。
連,繁體字形為“連”,“連”字與郭店楚簡原文字形相似。
法,古字寫作“灋”,最早見于西周金文。字形由“氵(水)”“廌(zhì)”“去”三部分組成。
《說文解字》:“灋fǎ,解廌獸也,似牛,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者”。
《墨子·備穴》:“具爐橐,橐以牛皮。”
然:然是“燃”的本字,本意是燃燒。因此,自然亦通“自燃”。
橐,一種鼓風(fēng)吹火器具,袋狀。
籥,樂器,有七孔的笛管,吹火長管演變而來。
滔,連,反、兌穆,獨(dú)立不亥皆是“大道”之體現(xiàn)。
“蜀立”與“不亥”是互相矛盾的,因?yàn)椤傲ⅰ睘橐粋€(gè)單體,本身就是一種切割,也就是亥。
言說之“一”本身就是分割,“一”從“一”之中分割出來了。
如同人觀于水所映之人像,一與“一”之“像”亦如是。一之“像”,一之形象、狀態(tài)、性質(zhì),都指“一”,但不是“一”。
言語是有限的,分割的,人只能不斷地轉(zhuǎn)喻,反復(fù)表達(dá)同一個(gè)意義來表達(dá)“一”。
《大一生水》:“大一生水,水反?大一,是以成天,天反?太一,是以成地?!?/p>
水流之,謂“道”,“又臧蟲成”段表達(dá)了先后順序,“大一生水”段沒有表達(dá)先后順序。
“道”如“一”,所以是蜀立,又是連綿不斷的,所以說是不亥。
大一生水,所以“水”勉強(qiáng)名之曰大,字之曰道。
大一之像就是水,事物運(yùn)動(dòng)之“像”就是綿延不斷流動(dòng)之時(shí)間,時(shí)間其實(shí)是“蜀立不亥”的,時(shí)間不“間”。
漢帛甲乙本合訂: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恒,通“亙”。亙是恒的本字。有異體字亙。亙?cè)诠盼淖种杏袃煞N字形,一種為“二”中為“月”字,后月字換為日字,字形像日月在天地之間。
一種與“回”相似,像水流漩渦,似二中有“回”字。日月之光,漩渦之水,皆有綿延不斷、固定不變、長久的意思。
恒,延綿不斷、固定不變、長久。
名,名字、形式、標(biāo)記、刻度、符號(hào)都是“名”。
欲,左“谷”右“欠”。
眇,通“渺”,渺小。目,用眼睛觀察的意思。少,通“小”。
噭,王弼本為“徼”,《尹文子·大道》曰:“故窮則徼終,徼終則反始?!?/p>
《說文解字》曰:“敫,光景流也。從白從放?!?/p>
口,言語的意思。
“噭”字以“口”、“白”、“方”、“攵”組成,攵為“手”,天白,地方,人手、人口。
噭,手口不及之大。眇,眼不及之小。
謂,甲乙本上為“胃”,消化言語之“胃”為“謂”。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可以有幾種斷句。
比如“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p>
或者“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p>
這兩種斷句方式皆可,都表達(dá)此句要表達(dá)的意思。
日月之軌會(huì)發(fā)生變化,流水之跡會(huì)發(fā)生變化,人行走之道路會(huì)發(fā)生變化。事物之軌跡,生命之道路,統(tǒng)稱為“道”。
所以,道,可道也,非恒道。道非延綿不斷、非固定不變、非長久的。
道可道,非恒道。但是,“道”之動(dòng)為否定,為回溯,為否定之否定,回溯之回溯,會(huì)形成綿延不斷、固定不變、長久的軌跡,也就是“道”。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因?yàn)椤暗馈比绱?,所以“道”之名亦同,也是處于固定返回變化,變化返回固定之中的?/p>
“無名”作為一個(gè)“名”,也是“有名”,兩者同出,異名同謂,萬物之始也,萬物之母也,都是“一”之“名”。
漢帛甲乙本合訂: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jì),故束而為一。
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尋尋呵!不可名也,復(fù)歸于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恍。
隨而不見其后,迎而不見其首。執(zhí)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jì)。
微,甲本微為“??”字。聽聞雷聲,電光已微。
希,“稀”、“晞”的本字,通“晞”,日月之光,見而不聽。
捪,mín,通“撫”,用手摸索“不明之某物”的意思。也有版本為“搏”字、“摶”字。
專,是轉(zhuǎn)、傳的本字,
字形由又(作圖B)、?。▃huān,作圖A)兩部分構(gòu)成?!皡 笔且环N紡線
夷,甲骨文字形為矢字加表示旋轉(zhuǎn)的曲線,表示弓矢飛動(dòng)。矢之動(dòng)也即動(dòng)能,力量,能量。
計(jì),言十為計(jì)。計(jì),考察、分析、測(cè)算、謀劃皆為計(jì)。
束,甲本中是“口”字中有“束”字,乙本中為“??”字,王弼本為“混”字,皆有“合”之意。
視之不見,微。電光已微,聽聞雷聲。聽而不聞,希,日月之光,見而聲希。捪之不得,夷,矢從弓去,聲而不明。
東西遠(yuǎn)、大、近、小到極致,用手探索不到,用口表達(dá)不到,用目觀察不到,就名為“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楚簡:
返也者,道僮也。溺也者,道之甬也。天下之勿生于又,生于亡。
以楚簡為基礎(chǔ),修訂漢帛甲乙本:
反也者,道之動(dòng)也,溺也者,道之用也。天下生於有,生於無。
返,左“行”右“反”。
反,通“返”。反,不、否定。返,回溯。
也,在甲骨文中,“也”、“它”、“蛇”本是一字,金文開始有“也”字,與“它”、“蛇”兩字混用,周朝戰(zhàn)國時(shí)期開始區(qū)分三字意義,“也”開始作為語氣詞。
“也”是“他”的本字,“它”是“佗”、“蛇”的本字,“他”通“佗”。偏旁“亻”為“人”字。
《集韻·上聲.馬韻》中,“姐毑她媎”四字并列,她本讀“jiě”,本表示“姐”的意思,亦指“女也”。
故它是“也”、“他”、“她”、“祂”、“佗”等字的本字,所指向的原意義相同。
道,甲骨文字形為“行”字中有“人”。人行為道。
僮,通“童”。童是僮的本字。
童的契文字形,以“?”字的下部的“|”穿過“目”字,在底部加上“一”組成,是“辛”與“目”字的融合。
辛字,契文字形是“立”字的倒字。
小孩幼稚蒙昧,天真好奇,視一切事物為神秘,這就叫“童蒙”。
道僮,行走之“德”者,道路中的“愚者”,憧憬著一切。
“常德不離,復(fù)歸于嬰兒,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溺,楚簡中寫為伆+水。人與其他事物在“水”中,為“溺”。
甬,通“用”,亦有器具,承載的意思,是桶、蛹、俑、涌、通的本字。
桶、蛹、涌、俑、通都有“中空”之意。
《禮記·月令》:“仲春之月,日夜分,則同度量,鈞衡石,角斗甬,正權(quán)概。”
《墨子·備城門》:“寇闉池來,為作水甬,深四尺,堅(jiān)冪貍之,十尺一,覆以瓦而待令?!?/p>
“三十輻共一轂,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p>
又,重復(fù)的意思,在古文中常常通“有”。
亡,死亡的意思。
楚簡漢帛合釋:
返行者,就像道路中的孩童,(觀)事物在水中,為道承載,(觀)事物生于重復(fù),生于死亡。
反,道之變動(dòng)。溺,道之器用。一切生于重復(fù)之中,既生于有,亦生于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