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佛印”之寓意!

卍,是佛教相傳的吉祥的標(biāo)幟,來自梵文,意為吉祥萬德之所集。藏語叫做?雍仲,因為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就是最早使用“雍仲”這個佛號的佛教。唐代武則天為其定音為wàn。
卍在佛教中是佛祖的心印?。在西藏,“卍”字不論作為圖案還是符號均隨處可見。在漢語中該符號標(biāo)志讀作“萬”。在藏民族看來,“卍”表達的是吉祥的含義,這一點,同漢民族是一樣的。我們可以稱“卍”為“雍仲”吉祥符。
“雍仲”吉祥符散人吉祥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和特定的心理基礎(chǔ)上逐漸形成的一種觀念信仰。原始初民不解自然界和人類各種社會現(xiàn)象,將某些自然的。文化的事物看作吉祥,并相信其具有躲避災(zāi)禍邪祟。獲得吉慶祥瑞的功能。因而,也就成了人們一代又一代向往和追求的對象。
中國唐代武則天將卍定為右旋,定音為“萬”,義為“吉祥萬德之所集”(唐代武則天之前隨意用卐或卍)。中國傳統(tǒng)紋樣中就有使用這個符號的萬字不到頭。
《藏漢大辭典》載:“卍”有兩重意義:一為堅固,永恒不變。二為笨教教義,是笨教教徽。例如,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視世界為若干方格組成,每個方格象征一個部落,方格又分三層,依次代表天、地上、地下,分別為雍仲本教之神、人、魔鬼所居。
這些觀念與印度佛教的“輪回”觀念基本一致。我們知道,佛教教義中吸收了很多婆羅門的教義,如業(yè)報及因果輪回等。認(rèn)為眾生從無始末,即生死輪轉(zhuǎn)。這樣,作為雍仲本教教徽的“卍”字符,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演變,逐漸為佛教所接收。
從形式上看,象雄佛教雍仲本波的“卍”字符呈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即左旋型,而印度佛教的“卍”字符呈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即右旋型。并通過改變形態(tài)的手段將雍仲本教的許多教義納入自己的思想體系之中,進而形成藏傳佛教。“卐”字符也隨之成為藏傳佛教的一種護符象征符號得以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