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脫口秀表演,莫讓“有心之人”牽著走
作者:呂博(沈陽師范大學戲劇藝術學院講師)
近年來,隨著脫口秀節(jié)目的爆火,一些脫口秀演員迅速走紅,脫口秀這種藝術形式在線上線下受到廣泛關注。脫口秀節(jié)目用大量優(yōu)質段子為觀眾帶來歡聲笑語,引發(fā)觀眾對一些問題的關注和討論,但同時也有不少段子引發(fā)了爭議。日前,由兩名脫口秀演員引發(fā)的話題大討論持續(xù)升級,網友評論中甚至出現了性別對立、人身攻擊等論戰(zhàn)和謾罵。脫口秀本是給人帶來歡樂的藝術形式,但是翻閱海量評論,關于段子是否好笑,表演是否精彩的評論被湮沒,充斥的盡是充滿火藥味地站隊,大家在線下聊起脫口秀,開場白也成了“你支持誰”。是誰在推波助瀾,把圍繞作品的討論升級為群體對立,跑題千里之外,爭吵無休止,這種現象值得深思。
脫口秀是單口喜劇的一種,通過密集的包袱引發(fā)頻繁爆笑。有人將脫口秀的特點歸納為:第一人稱視角,以說個人經歷為主,自我審視,真誠表達;關注當下,時代感強,節(jié)奏短平快;重視“現掛”(即興),互動張口即來;依托常識、新聞、社會現狀、名人逸事等大家熟知的材料在表演之外完成鋪墊,密集輸出觀點,以逗樂觀眾為己任。有人說:“不要把脫口秀當成一種舞臺表演,把它當成一個幽默風趣的人在陪你聊天?!边@種以演員為中心,極具個性化和互動性的表演形式在互聯網時代受到了廣泛歡迎,脫口秀迅速從小眾走向了大眾,很多“爆?!钡巧蠠崴?,獲得了較高的關注度。
本次愈演愈烈的論戰(zhàn),即是圍繞兩名脫口秀“爆梗王”的表演和言論展開的。回顧整個事件,本來是段子爆紅引發(fā)對“什么是脫口秀”的討論,但是討論迅速發(fā)酵成了對立,演員因此深陷輿論漩渦。最近兩名演員紛紛發(fā)聲表達了自己的無奈,一位表達了被站隊的無奈“有人舉報對方自稱跟我是一邊的”“我并不喜歡對立,有問題可以討論”,一位則直言“這一行有點難做的意思了”。
有網友評論說,這是一場沒有贏家的論戰(zhàn),最終兩位演員都會受到傷害,脫口秀藝術形式會受到傷害,脫口秀觀眾和粉絲也會深受其害;也有網友清醒地認識到,贏家還是有的,但是確實不是被推上風口浪尖的演員和脫口秀表演形式,而是有意設置敏感話題引發(fā)對立的商業(yè)平臺、為了流量不擇手段的營銷號,還有那些妄圖通過炒作爆紅的投機者?;ヂ摼W的確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也為一些真正的實力派走紅提供了平臺和契機。然而,流量至上的不良導向也催生了大量“有心之人”,他們利用互聯網網民年輕化的特點,通過脫離語境截取演員作品片段、斷章取義設置敏感話題,將普通的搞笑段子上升為人身攻擊、性別對立,而所謂的“網友”也極其配合,迅速對號入座,自覺站成兩隊。但是,理性的網友會發(fā)現,身邊很少有人會在了解事實全貌之前隨意上網發(fā)表意見,更多的則是靜觀其變,私下里就事論事地討論。那么,是誰在代表廣大網友南征北伐挑起爭端呢?互聯網匿名發(fā)言機制下,“有心之人”(部分商業(yè)平臺、營銷號和試圖炒作的人)總能通過借題發(fā)揮、過度解讀甚至惡意解讀制造爆點,而不明所以盲目站隊的網友大有人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盲目下結論的網友也比比皆是,這就造成了一種可笑又可怕的現象,有人蓄意煽風點火就有人盲從,討論不是百家爭鳴,而是你死我活,爭論到最后也常常是兩敗俱傷。
究其原因,既有利益驅使下的人為炒作,也有飯圈文化長期積累的弊病。日前登上熱搜的一段關于飯圈追星的討論一語中的。觀點認為,一旦追星出現排他性,號稱除了我追的星,其他的都一無是處,其他的都是在蹭流量,這就需要警惕了;如果喜歡一個人,就認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把極端現象(力所不能及的事)當成榜樣,這是可怕的;如果熱情帶來的是排他,嫉妒,怨恨,那熱情就是危險的。這個觀點引發(fā)了廣大網友的共鳴。正是有了這種排他、極端的盲目性,他們才成了“有心之人”的幫兇,最終也會成為犧牲品。類似案例已經數不勝數,粉絲親手把偶像的大好前程斷送的并不少見。此外,一些綜藝節(jié)目為了提前造勢,邀請自帶流量和話題的藝人人為制造爆點,利用部分網友的盲目性煽動對立,引發(fā)罵戰(zhàn),也帶來了不良影響。
當然,“有心之人”帶節(jié)奏,就像蒼蠅一樣不叮無縫的蛋。盡管脫口秀演員在創(chuàng)作之初,更多考慮的是喜劇效果和個人表達,而且其段子在表演中也反響熱烈,獲得了大多數人的喜歡。但是隨著脫口秀從線下走到線上,關注度越來越高,相應的,演員也會受到更多約束,勢必要承擔更多責任,創(chuàng)作需要考慮更多更深層的影響因素。脫口秀節(jié)目雖然提出了很多正能量的觀點,但是其綜藝屬性中創(chuàng)作追求熱點和制造話題,尋求出圈和流量引入等做法也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這種惡性論戰(zhàn)。演員創(chuàng)作受到流量裹挾,“網友”需要什么就講什么,最終也會自食惡果。
“有心之人”帶節(jié)奏搞對立引發(fā)的非理性論戰(zhàn)自然是沒有贏家的,但是近期發(fā)生的多個對立事件無疑是個警鐘,需要各方引起重視,直面一些問題并尋找有效對策。比如,脫口秀節(jié)目爆紅,受眾越來越多,如何把握脫口秀段子的尺度?網民數量巨大,素質參差不齊,如何有效限制惡意解讀、惡意攻擊、惡意舉報等行為?互聯網平臺、營銷號等掌握了很大的主動權,人為操控熱搜,如何避免“有心之人”帶節(jié)奏搞對立?學生等年輕人成為網民主體,如何通過加強文化教育引導學生理性發(fā)聲,理智追星?這些都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20日?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