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未百年,死不孤獨?!?/h1>
加西亞·馬爾克斯所作的《百年孤獨》中有很多耐人尋味的地方,我所了解到的如下:
1.獨創(chuàng)的新穎倒敘手法。有很多文學作品的開頭都平平無奇,但其中有兩部給我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一部是查爾斯·狄更斯的《雙城記》,另一部就是《百年孤獨》了。馬爾克斯運用了從未來角度回憶過去的倒敘手法,文章一開頭就如此寫道:“許多年之后,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边@一句話就包含了未來、過去和現(xiàn)在三個時間層面,而這樣的結構在文中多次出現(xiàn),每次都會給讀者創(chuàng)造出新的懸念,讓人手不釋卷(除了相似和重復的人名太多了)。
2.恰到好處的神秘氣氛。如,梅爾基亞德斯日夜糾纏布恩迪亞家族;美人兒蕾梅黛絲手抓床單飛升;馬孔多下了將近五年的雨;阿瑪蘭妲與死神交談等。以上都是為了增加本書的神秘氣氛,也有反其意而用之的情況來諷刺宗教迷信,如,尼卡諾爾神父喝了一杯巧克力就離地十二厘米。
3.對孤獨的深刻思考。孤獨對于布恩迪亞家族是族徽,也是一把雙刃劍。每個家族成員都害怕孤獨,都想竭力擺脫孤獨,但悖論的是他們又離不開孤獨,他們渴望保持孤獨的高傲姿態(tài)。既然如此,就只能與孤獨共生。
“無論走到哪里,都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亂且堅韌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xiàn)實,唯有孤獨永恒。”
4.對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現(xiàn)代文明外的憤懣與無奈。西方世界對于馬孔多的介入,并未使馬孔多真正繁榮起來,只不過是街頭多了一些賣弄風情的外國女郎罷了,還有香蕉公司對工人的無情壓榨等種種因素導致這個小鎮(zhèn)一直持續(xù)著“百年孤獨”的狀態(tài)。而工人起義被血腥鎮(zhèn)壓的慘痛經歷,也象征著以血肉之軀阻擋歷史巨輪轉動的幾乎無法避免的失敗結局。很多時候死亡并非是一聲巨響,而是一聲嗚咽。
5.人類從何而來,又到哪里去?烏爾蘇拉積極融入生活,奧雷里亞諾上校不停地熔鑄小金魚,奧雷里亞諾晝夜不停地破譯羊皮卷……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成員都在努力地擺脫孤獨,在孤獨中掙扎,又想以孤獨的姿態(tài)活下去。他們所有的努力似乎都是沒有結果的勞作,這讓我不禁想到了西西弗推石塊上山的故事。人類文明越是進步,就越看不清自己,我們從何而來,又到哪里去,這似乎并沒有答案,至少到目前為止。假如有一天這一謎題被解開了,人類認清了自己,又將怎樣?在這里馬爾克斯給出了一個可能:毀滅。奧雷里亞諾在解開了記載家族孤獨密碼的羊皮卷的秘密之后,馬孔多就被颶風抹去,永遠消失了。人類懷著敬畏之心,在"TMA—2"的指引下推動著歷史的發(fā)展,而這或許只是一場實驗罷了。
“家族的第一個人被綁在栗樹上,最后一個人正在被螞蟻吃掉?!?/p>
6.讀完這本書,望著窗外灰暗的天空,聽著雨點淅淅瀝瀝的節(jié)拍,我喃喃自語:“'馬孔多在下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