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下的人性與形而上的天性
君子之道費(fèi)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对姟吩疲骸傍S飛戾天,魚躍于淵?!毖云渖舷虏煲?。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本節(jié)接著引用孔子講到人的生命,稟天然自性而動起的功能之道,是形而下飲食、男女的人性,與形而上先天純良潔凈本性的關(guān)鍵要點(diǎn),也是人道與天道相關(guān)的所在。尤其是第一句的“君子之道,費(fèi)而隱”,最為重要。 我們必須先要了解在這里所用費(fèi)和隱兩個字內(nèi)涵的重要性?!百M(fèi)”字是什么意思呢?其實(shí),明白了現(xiàn)代人通用的一句話叫“浪費(fèi)”,以及“費(fèi)用”這個名詞,就知道在《中庸》這里所講的“費(fèi)”字,就是到處都散漫著,任何時間、空間都隨便彌漫著它的作用便叫費(fèi)?!半[”字,是與“費(fèi)”字相反的意思,任何時間、空間,隨便在哪里,你都摸不著、看不到的,便叫隱。這兩個字的道理,有關(guān)本節(jié)講說“天命之謂性”,關(guān)系非常重大,所以必須再三啰唆,交代清楚,才能討論下文。不然,再如古人慣用的注釋手法,“性者,性也;或天性與人性也”,就仍然不著邊際了。 再進(jìn)一步來講,孔子所說的“君子之道,費(fèi)而隱”一句,就是孔子的直指人心,見性修道的方便法門。道在哪里?道在平常日用之間。道體自性的顯現(xiàn),它本來是無所不在而無所在的一種功能。所謂“費(fèi)而隱”,便是無所在無所不在的說明。例如佛學(xué)所說的證得菩提,這個梵文翻譯過來的名詞,便是指覺悟自性而成道的意義。詳細(xì)翻譯全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叫作無上正等正覺。佛也說過:“一切處皆成正等正覺。”孔子所說的“費(fèi)而隱”,就和佛說一切處的意思相同。另如道家的莊子,他最喜歡用滑稽的言文來表達(dá)道的理念。因此,他便說“道在屎溺”,等等。當(dāng)然屎溺也在一切處和平常日用之中。所以莊子說的一點(diǎn)也不錯??墒侵v到這里,又使我想起古今兩個故事,先插進(jìn)來講,作為說明的參考。 第一個故事,是五十多年前,我在四川峨眉山靜居的時候,有一天,寺里的當(dāng)家?guī)焷韺ξ艺f:豈有此理!今天來了一個朝山的香客,他要跳進(jìn)我們的糞池里洗澡,完了,再要跳到我們的水池來清洗。知客師不準(zhǔn)他這樣,他就大吵大鬧,說是修一門道功,每天非這樣做不可,希望你去阻止他。我聽了就說:他是從遂寧來的吧!當(dāng)家?guī)熣f:你怎么知道?我說:遂寧有一位得道的高僧,大家叫他瘋師父,他還有一個師公,叫癲師爺,平日就住在鄉(xiāng)下的茅廁里。他大概是跟瘋師父沒有學(xué)好,弄錯了方向。結(jié)果,他們叫他來見我,我說:你的師父,我見過,你不要替他出來丟人現(xiàn)眼吧!他說:師父對我說“道在屎溺”嘛!我說:你師父沒說錯,只是你會錯了意。從今天起,趕快停止這樣做?;厝ジ嬖V你師父,是我叫你去跪在師父前面求懺悔,要他好好教你。這里的水池,是大眾吃喝用的蓄水池,如果你不聽話,大家起了公憤,馬上就要趕你下山去,天已快黑了,你就不好受了。這就是“愚者不及也”最可笑的故事。 另一個故事,就是宋朝時代名儒而兼詩人的黃山谷,他從當(dāng)時著名的大禪師晦堂參禪,非常用心,追問得很緊。有一天,晦堂禪師看他急得那個樣子,便說:你讀過“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秉S山谷聽了,當(dāng)然很不是味道,那是《論語》上記載孔子的話,當(dāng)時讀書考功名,大家都背得很熟,那還要問嗎?可是師父問了,他只好很恭敬地說,讀過,記得。晦堂便不再說什么了。其實(shí),道在平常日用間,并沒有另外一個秘密可以隱瞞的?;尢枚U師只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話,就已明白指示得很清楚了。可是黃山谷卻犯了“智者過之”的偏差,過分高推圣境,所以仍很茫然。于是晦堂禪師便站起身來,獨(dú)自優(yōu)哉游哉走出山門外去散步。黃山谷只好默默無聞地跟在師父后面走去。那是秋天,恰巧正是木樨桂花盛開的時候,黃山谷靜靜地跟著師父走了一陣,晦堂禪師忽然回頭問他,聞木樨香否。黃山谷立刻就答說聞啊!晦堂禪師便說:“吾無隱乎爾?!痹谶@個時候,黃山谷一聽,便恍然大悟,當(dāng)然也徹底知道“君子之道費(fèi)而隱”,以及佛說“一切處皆成正等正覺”的大義了。這便是禪宗公案中有名的黃山谷“聞木樨香否”而悟道的故事。但這還是黃山谷的初悟境界,到了后來,他也隨著蘇東坡一樣,被貶官到貴州的倒霉時刻,有一次,因?yàn)槠>肓讼胩上滤X,一不小心,把枕頭碰到地上,呯的一聲,他才徹底大悟了。 現(xiàn)在我們已先解釋了“君子之道費(fèi)而隱”的一句前提,接著,便是孔子說的,“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八句名言。如果只從文字來講,孔子已經(jīng)說得最明白不過了。但為了現(xiàn)在青年同學(xué)們,只好再來赤裸裸地解說更清楚一點(diǎn)。但這八句的要點(diǎn),只有兩個字:一是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的“知”字。二是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的“行”字。換言之,人們怎樣才能認(rèn)知到天然自性的性命之道?怎樣修行才能證到天然自性的至道呢? 大家也知道,在《周易》的《序卦下篇》說:“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才有父子、君臣、上下等等人文社會的形成。所以人類世界形成了人群,開始都是由于男女夫婦兩性之間性欲的沖動,互相做愛,因此而出現(xiàn)人類社會幾千萬億年生命上的許多麻煩。在這里所指的這個人性沖動的愛和欲,是指狹義的微觀的性愛和性欲,不是指廣義的宏觀的愛和欲。因此,孔子在這里所說的“夫婦之愚”,是指人性發(fā)起欲愛的時候,是盲動的,是愚癡暗昧的情緒中的情況,便自然會做出那種不肖的行動了。 可是這種人性愛欲的行為,它是不是從最初、最基本的“天命之謂性”的本性而來的本能沖動呢?性行為的本能,它本身就有善惡的屬性嗎?有道的圣人,也還會有這種行為嗎?如果說圣人沒有,或不可能有,那么,圣人都要絕種才對嘍?孔子和老子也有子孫后代,釋迦牟尼也有兒子呢!所以要從這個問題出發(fā),由先天本體自性的功能,而講到人的心理、生理、物理、生物化學(xué)等等道理,我的媽??!那可真的牽涉太大了,又是一部非常重要生命專論的大論。但世界上所有著名的大宗教的教義,都對性的問題是否定的、厭惡的、戒除的。所有哲學(xué)道德的學(xué)問,對于性的問題,都是避免的,消極而隱晦,避重就輕而不談的。 例如道家的老子之教,是以清心寡欲為重點(diǎn),并沒有指出必要絕情棄欲方為究竟的告誡。唯獨(dú)原始佛教的小乘佛學(xué),對于性愛,是絕對肯定的禁欲,認(rèn)為它是生死罪惡根本癥結(jié)的所在。需要徹底的清凈,才能超出三界而證得涅槃的道諦。世界上的宗教和哲學(xué),面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只有道家的南宗丹道學(xué)派,以及由印度傳入西藏的原始紅衣密教的“寧瑪”一系。可是如不是深通醫(yī)理、醫(yī)學(xué)和生物化學(xué)學(xué)理,很容易誤入歧途,非常嚴(yán)重。所以我們只是略作提示,不能偏向在這個問題上詳做討論。我們應(yīng)該回轉(zhuǎn)到孔子所說的本題,從“夫婦之愚”和“夫婦之不肖”來講。 其實(shí),在《禮記》的《禮運(yùn)篇》中,孔子已經(jīng)講得很明白,如云:“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這是說人生對于飲食男女的欲望,以及對于死亡病苦的畏懼,都是從率性而來所生起心念習(xí)氣的變化作用。厭惡與美好,也都是心的變化。可是心的作用藏在人的生命中,它是無形色可見,自心不見自心。如果要想追尋它唯一根本的來源,除了真能徹底明心見性才行??鬃釉凇抖Y運(yùn)篇》中這一段話,直到八九百年以后,公元三八五年之間,大乘佛經(jīng)精義進(jìn)入中國,由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維摩詰所說經(jīng)》出現(xiàn),指出淫、怒、癡等煩惱即菩提,生死和涅槃的不二法門,對于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生命心性相關(guān)之說,在中國文化中,即已別開生面。跟著又有禪宗初祖達(dá)摩大師的西來,專門闡揚(yáng)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教外別傳宗旨,就與中國固有傳統(tǒng)文化,一拍即合,大放其異彩了。 我們明白了這個原理以后,再回轉(zhuǎn)來研究《中庸》所引用孔子這一段話,“君子之道費(fèi)而隱”,夫婦之愚及不肖,可以與知而且能行,但要追究這個最基本的飲食男女的極致從哪里來,雖圣人也有所不知與不能。這豈不是越弄越糊涂,說了等于白說,那我們又何必學(xué)圣人,修成了道又有什么用呢? 有關(guān)這個問題,在明末萬歷時代,有一位飽學(xué)的儒門居士,便問過當(dāng)時禪宗臨濟(jì)宗的一位大師,天童密云圜悟禪師。密云悟的答案,真可算是千古絕唱,不同凡響。他是怎樣答呢?圜悟禪師說:“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凡夫若知,即是圣人。具足圣人法,圣人不知,圣人若知,即是凡夫?!睋Q言之:一個平凡的普通人,對于男女飲食,從他天生本來自性中就具備了它的功用,所以當(dāng)他生起男女飲食的愛欲作用時,就自知道要男女飲食的行動了。但他不能反照自知,這個男女飲食的愛欲,卻是天然本凈自性陰暗面的動影,因此,便始終被這個后天習(xí)性的動影所左右而不能自拔。如果一個平凡的普通人,忽然能夠反照,見到了自己原來本凈的自性,他就立地成圣,便不再叫凡夫了。所以說“凡夫若知,即是圣人”。相反的,如果真已明心見性了的得道圣人,他自己還存在有一種我已知道了性命之道,我是得道的圣人之念,那么,他還是一個地道的凡夫。換言之,得道的圣人,只要還有我智我圣的圣智自雄一念存在,那么,這個圣人,無疑的,他還是一個狂人。所以說“圣人若知,即是凡夫”。由此你便可以了解真正得道的圣人,他和一個最平凡的普通人相似。同樣的道理,在佛學(xué)中,如觀自在菩薩所說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也說:“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覺悟)薩埵(有情)?!敝皇强鬃铀f的,和觀自在菩薩所說的,言文名詞各有表達(dá)的不同,其理并不兩樣。例如孔子的一生,既不玩弄前知,更是絕口不談什么神通或奇特的功能,甚之,對于生與死的問題,也拒絕回答。如他對子路的對話,便說:“不知生,焉知死?!蹦氵B生從哪里來都不知道,還問什么死向哪里去呢。 因此,接著下文便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的闡說了。有關(guān)孔子在這里所提的大小問題,與“天命之謂性”的體、相、用最有關(guān)系。同時,也是相關(guān)于哲學(xué)與科學(xué)的大問題。首先我們需要先知道,在周秦前后時代,所用的天地這個名詞,就等于秦漢以后所說的宇宙,是同一理念。但言語都是隨著時代社會的演變,由簡單漸漸變?yōu)榉睆?fù)。漢代以后,把宇宙這個名詞擴(kuò)展了,所謂上下左右謂之宇,把宇字代表了空間;往來古今謂之宙,把宙字代表了時間。換言之,宇宙便成為代表無限無盡時空的理念,天地只是在宇宙之中一個有形相的空間現(xiàn)象而已。 我們首先交代了天地和宇宙兩個名詞的內(nèi)涵,再回轉(zhuǎn)來看孔子在這里所說的第一句“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這是說人們對于所生存在其中的天地,雖然從表面看來也很偉大了,但是人們卻對這個偉大的天地,還并不滿意,還會隨時隨地怨天怨地。所以說做天做地,還不能使人滿意,更何況做人呢!即使做人做到像天地那么偉大,也還會使人有所抱怨的??!其實(shí),這個宇宙中的天地,它究竟有多么偉大呢?那就很難說了。首先,就先要了解怎樣才叫作大和小的定義?因?yàn)榇笮≈皇莾蓚€表示性的口語符號。真正的大,是無邊無際無限無量才叫大。如果有了邊際限量,就不能叫大了。相對的,怎樣才叫作小呢?它同樣也是無邊際無限量的才叫小。如果還有一絲毫的形相可見,有了邊際限量,還不能叫作小。這等于莊子也說過的話,“大而無外,小而無內(nèi)”。如果還有內(nèi)外之別,便都不能叫它是多大多小了。 所以孔子便說“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你要真正知道怎么叫作大,那大到天地都裝不下?!罢Z小,天下莫能破焉”,你要知道怎樣叫作小,那小到?jīng)]有東西可以再解剖它,分析它了。換言之,大到無邊無量就是?。恍〉綗o限無量就是大。這個哲學(xué)性的道理,也就和自然科學(xué)性的最高原理是一樣的。一個原子,再加分析到了電子、核子、中子、質(zhì)子,然后再加分析到了最后的最后,便是空的??站蜎]有什么大小之別了。因?yàn)榇笮《际侨藶橐庾R觀念上的假定名詞而已。所以莊子用寓言來表達(dá)這個意思,便說:“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藏天下于天下。”釋迦牟尼佛便說:“于一毫端現(xiàn)寶王剎,坐微塵里轉(zhuǎn)大法輪?!边@都是說明心性的體相與物理世界物質(zhì)的微塵,同樣都在無量無邊,無大小內(nèi)外,無中亦無邊的空性之中,偶然而起的暫時性的一點(diǎn)作用而已。尤其釋迦牟尼佛更進(jìn)一步說明心物一元的心性之體:“虛空生汝心內(nèi),猶如片云點(diǎn)太清里,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大家只要知道明白這些上古圣人的名言內(nèi)義,便可了解孔子在這里所說大小的理念,也就是表達(dá)天命之性的“費(fèi)而隱”,無所不在而無所在的作用。所以他在下文便引用了《詩經(jīng)·大雅·旱鹿》第三章詩句的祈禱詞說:“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這是把《詩經(jīng)》中詞句所描寫天地空間上下寬廣的境界,用來申述人們須在自己本性的心境上,隨時隨地胸襟中別有一番天地,如光風(fēng)霽月,日麗風(fēng)和,猶如“海闊從魚躍,天空任鳥飛”的中和氣象?!疤斓匚谎?,萬物育焉”,然后才能真有清明的智慧,可以觀察到與生命俱來本有的性天風(fēng)光。因此,他的下文,便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的結(jié)語。這是說明從人性所起的愛欲作用,以“修道之謂教”來反身而誠,反觀而知,便可以達(dá)到“率性之謂道”的境界,然后才能自知天然本有性命實(shí)際的本相。 《中庸》到此,再引用孔子八節(jié)的名言,闡明“率性之謂道”,稟性起修的原理。接著又引用孔子的遺教,說明由修道而轉(zhuǎn)進(jìn)到入世行道的行持。這便是“修道之謂教”的指標(biāo)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