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導讀 晁岳佩】009 滕侯卒

?????? 本文講述的經文很簡單,滕侯卒。主要介紹左傳的一些記事原則與杜預構建的春秋左氏學體系。
?????? 本文主要是山東大學晁岳佩老師《左傳導讀》第三章導讀部分的第一節(jié)滕侯卒部分的內容。資料為山東大學晁岳佩老師《左傳導讀》的慕課教程的文字版,收集整理以作學習。

滕侯卒——杜預的春秋左氏學體系
? ? ???這一篇大家看到傳文很短,我之所以選這么一篇,是因為要講一講,杜預構建的春秋左氏學體系,所以這一篇重在導讀。《春秋?隱公七年》,春,滕侯卒。這是經文?!蹲髠鳌菲吣甏?,滕侯卒。滕侯當然是滕國國君。
記事原則——不書名,未同盟也
? ? ???《春秋》記外諸侯去世,全部用卒字。不書名,未同盟也。這是《左傳》作者,對《春秋》為什么,沒有書滕侯之名做的解釋。在《春秋》中,記外諸侯去世多數(shù)書名(卒)。比如齊侯小白卒,晉侯重耳卒,是書名的。也有一部分不書名,像這條經文就是。《左傳》作者認為,《春秋》記滕侯卒不書名,是因為魯滕之間沒有同盟關系。換句話說,同盟國之間諸侯去世,《春秋》都要書名。沒有同盟關系的諸侯國諸侯去世,《春秋》則不書名?!蹲髠鳌吩谶@里講的是記事原則,哪些記,哪些不記。
記事原則——凡諸侯同盟,于是稱名
? ? ???他下邊進一步,對《春秋》這個原則做了解釋。說凡諸侯同盟,于是稱名,故薨則赴以名。就是說凡諸侯在同盟的時候,在結盟的時候,在宣讀盟約的時候要稱名。這個于是,在《左傳》當中多數(shù)作在此,于是稱名就是在結盟的時候稱名。為什么要稱名呢,為了讓神靈便于監(jiān)督。
? ? ???你如果只說滕侯,參加結盟的時候只說滕侯,你不知道哪一任滕侯,必須報上自己的名字。這個我們后面還會講到,曾經出土的山西侯馬帛書,也證實了這一點,他是書名的。因為在結盟的時候,必須告訴神靈你究竟是誰,這樣神靈才能監(jiān)督你。
記事原則——故薨則赴以名
? ? ???他說因為在這時候,結盟的時候稱名,故薨則赴以名,因為向神靈報告的時候稱名了,同盟之間大家知道相互的名字,所以當君主去世,向同盟諸侯國報喪的時候,也要稱名。
? ? ???因為史官發(fā)訃告的時候稱名,使者發(fā)訃告的時候稱名,那么魯國史官也根據(jù)這個訃告,在史冊上記其名。
? ? ???那這里又有一個書法原則,那就是外諸侯國使者報喪的時候,如果報告了死者的名字,《春秋》史官就記其名。如果沒有說出他死亡君主的名字,《春秋》則不記其名。所以這一塊講的是,《春秋》的記事原則,哪些記 哪些不記。
記事原則——告終、稱嗣也,以繼好息民,謂之禮經。
? ? ???下面這一句話講的是意義。告終、稱嗣也,以繼好息民,謂之禮經。所謂告終是告前任君主去世之終,就是向鄰國,向同盟國報告君主去世,同時稱嗣也就是向同盟國報告,嗣位的君主,也就是即位的君主是誰。這是一種禮節(jié),通報先君和舊君的交替。
? ? ???《左傳》作者說,這種禮節(jié)有繼好息民的功能,也就是說通過這種禮節(jié),雙方保持一種良好的同盟關系。避免為君主易人,而導致關系受影響。因為關系一旦不好,兩國就可能發(fā)生摩擦,那么摩擦的結果往往是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結果是勞民。因為打仗是要用老百姓,所以保持友好關系避免戰(zhàn)爭,可以起到息民,使民眾得到休養(yǎng)生息的這種機會。所以《左傳》說謂之禮經,這種禮節(jié)就是禮經,關于禮經是什么我們下邊再講,所以導讀部分我們重點是講禮經,但是前面也稍微說一下。
記事原則——所釋的例,好多不能貫通全經
? ? ???因為《左傳》在這里講的是,《春秋》記事原則,同盟諸侯卒,《春秋》記名,非同盟諸侯卒,《春秋》不書名。我們知道,《公羊傳》和《谷梁傳》,解釋《春秋》的例特別多,以往的學者都認為,他們所釋的例,好多不能貫通全經。但實際上我們看到,《左傳》當中所釋的《春秋》例,也未必能夠貫通全經。比如這條例,這條記事原則。
? ? ???因為在《春秋》中,記外諸侯卒將近130條,還有30余條記外諸侯被弒,也就是被殺的,被殺的也是死的。也就是在這么多的,記外諸侯卒的內容中,有一大半是稱名的,有一少半是不稱名的。就是既有同盟諸侯去世稱名,也有不稱名者,同時也有未同盟諸侯去世稱名者。
? ? ???關于這個問題,杜預也沒有辦法做出合理的解釋,也就是他是深信《左傳》的,但是《左傳》這個例,明顯在《春秋》中,也不能貫通全經。那為什么呢,我們不知道,就通過這一點我們知道,《左傳》作者,所解釋的《春秋》例,有的能夠貫通全經,是正確的,有些例也不能貫通全經,對這一點沒有辦法解釋。
? ? ???我們只能說《左傳》作者,在解說這些《春秋》例的時候,也有他主觀的一面。我剛才說這一點,無非是告訴大家,我們在讀《左傳》的時候,也不要完全迷信,《左傳》所釋的例。
謂之禮經——杜預的春秋左氏學體系
? ? ???第二部分我們講,杜預對謂之禮經這句話的引申。《左傳》只是說告終 稱嗣也,以繼好息民謂之禮經,但沒有說禮經是什么。杜預對這條傳文加了一段注釋,請看引文部分。
? ? ???此言凡例乃周公所制禮經也,十一年不告之例,又曰不書于策。明禮經皆當書于策。仲尼修《春秋》,皆承策為經。丘明之《傳》博采眾記,故始開凡例,特顯此一句,他皆放此。
?? ? ???放此就是仿此,凡杜預注中說到他皆仿此的,都是在此是說點破這一句,以后都以此為例。也就是說,凡是帶有凡字的都是禮經,這一段話看著不長。但實際上是,杜預構建春秋左氏學體系的,最重要的一段內容。
謂之禮經——凡例乃周公所制禮經也
? ? ???下邊我們分別來做解讀。一是此言凡例乃周公所制禮經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左傳》中所有的凡例,都是周公所制禮經。那么什么是凡例呢,指的是《左傳》中五十節(jié),以凡字開頭的文字,也就是五十凡。比如這節(jié)傳文當中的,凡諸侯同盟,于是稱名,故薨則赴以名。這就是凡例。
? ? ???關于凡例的內容,杜預在《杜注》的序當中說,其發(fā)凡以言例,引文上有,皆經國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書之舊章。這三句話是說這些凡例,都是周公傳下來的治國常制,經國之常制,經就是治或者叫理,治國之常制。并且還都是史書之舊章,在舊史書當中已經包含的內容。
? ? ???根據(jù)這個說法,凡例就是魯史春秋中,所隱含的周公所制禮經,這個說法明顯不能成立。第一,按照杜預所說,禮經似乎是一本書。它史書之舊章,周公所制禮經就是史書之舊章,似乎是指一本書,老《辭源》 舊本的《辭源》,就是把它作為一本書來解釋的。所以舊本《辭源》說,在引了這句話之后,在引了杜預的注之后直接就說,今之所謂《儀禮》。我們知道在三禮當中,《儀禮》被稱為經,《禮記》稱為傳。所以舊本《辭源》,直接就把《儀禮》看作是,杜預所說的周公所制禮經。并且有不少辭典沿用了這個說法,這是一個誤解,禮經不是一本書。

謂之禮經——會、朝,禮之經也
? ? ???我們再看下一頁引文,《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會、朝,禮之經也??追f達疏,經訓常也,法也,會以訓上下之則,朝以正班爵之序,是會、朝為禮之常法也。
? ? ???所謂的會指的就是,諸侯之間的聚會,所謂朝就是諸侯對天子的朝見,或者說小國對大國的朝見??追f達說這種會、朝,體現(xiàn)的都是訓上下之則。所謂上下之則是等級之間的規(guī)則,班爵之序也是不同等級之間,諸侯中的等級關系。也就是不論是會還是朝,目的都是為了,明確各諸侯國之間的地位差異,也就是為了明確等級制度。
? ? ???因為這一點,會、朝被認為是禮之經也。孔穎達明確的把經訓為常,訓為法,所以楊伯峻先生就用了這個常法,把禮經理解為禮之常法。其實我認為在這里經就是常,沒必要理解為法。禮之經就是禮之常,我們經常說經常經常,經和常在這兒是同義的。也就是這個禮經,就是禮之經,就是禮之常。
? ? ???所謂謂之禮經就是說,凡諸侯同盟,于是稱名,故薨則赴以名這條禮節(jié),是常用禮節(jié),它不是一本書。
謂之禮經——五十凡
? ? ???我們再看,所謂五十凡即凡例的內容,在五十節(jié)帶有凡字的傳文中,大致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對春秋時代禮節(jié)的表述,這一部分或可稱為禮之常,常禮。另外有一部分,是對春秋書法的解釋。比如桓公三年說,凡平原出水曰大水;宣公十六年說,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災。這都是,對《春秋》用字原則的解釋。這一類的內容不屬于禮的范疇,它不應該被稱為禮經。
? ? ???也就是說,杜預把五十凡都視為禮經,從內容上與《左傳》是不吻合的。因為這些內容有討論禮的地方,也有不討論禮的地方,把它統(tǒng)一的都視為周公所制禮經,肯定是不對的。也就是說,討論《春秋》書法原則的,這一部分內容,明顯不是周公所制禮經。也就是杜預,實際上是擴大了禮經的范疇。
? ? ???第二點,杜預把《左傳》當中的禮經,泛指所有的凡例、五十凡。實際上在《左傳》中,他這個禮經,指的僅僅是這一條傳文。凡諸侯同盟 于是稱名,故薨則赴以名。這種禮節(jié)被稱為禮經,是禮之常,是常禮,是各諸侯國之間經常用的禮節(jié),相互通報先君之死。所以杜預把它泛指五十凡,似乎包括所有的凡例,這與《左傳》本意是相違背的。也就是說《左傳》的禮經,只指這一條凡,這一條禮,而不指其他的內容,杜預把它擴大到全部的凡例,是不符合傳義的。
? ? ???第三,杜預把五十凡都認定為周公所制,更沒有任何依據(jù)。我在這里,只對我們今天所講的這一條禮節(jié),做一個解讀。其實其他的禮節(jié),五十凡所引的禮節(jié)的內容,往往都可以這樣去做解釋。也就是說這一條禮節(jié),是不可能為周公所制的。
? ? ???為什么呢,我們知道,在西周初年進行分封的時候,分封的目的是什么呢。分封的目的是為了派出這些子弟,帶領一部分人,到某一個地方建立據(jù)點,去控制當?shù)氐漠愋詹孔寤蛘甙顕?,同時拱衛(wèi)王室。也就是說這時候的,周初的分封諸侯,目的是控制異姓邦國和拱衛(wèi)王室。
? ?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周天子所封的同姓諸侯國之間,是無須結盟的,因為他的目標一致,是為了和外人打仗,是為了對付外人,他們之間無須結盟,而他們和其他的異姓邦國之間,實際上是控制和被控制的關系,或者說叫敵對關系。所以在這時候,姬姓諸侯國和異姓諸侯國之間,也不可能舉行同盟,也不可能進行結盟。所以在春秋初期,在西周初期,這種諸侯國之間的結盟或者同盟,是不存在的。既然沒有結盟 沒有同盟,周公不可能為未來的時代,預定一種制度,對吧。
? ? ???所以我說從這一點上說,所謂周公所制禮經,肯定不能包括這樣的內容。而這種禮制只能是在春秋時代,大國爭霸初期才有的制度,杜預把它說成是周公所制禮經,明顯違背了歷史史實。所以我認為,《左傳》當中的五十凡,凡是講到禮制的內容,反映的都是春秋時代的禮制,而不是西周初期的禮制。所以都不是周公所制,那么杜預把它說成是周公所制禮經,都是想當然而已。這是我們說的第一句,凡例都是周公所制禮經。
十一年不告之例——告則書,不告則不書
? ? ???下邊這句話說禮經皆當書于策,他說,十一年不告之例又曰不書于策,明禮經皆當書于策。這是他這段注文的第二句,那么十一年不告之例又是什么呢。我們看傳文,看引文?!蹲髠?隱公十一年》,這就是所謂的十一年不告之例。
? ? ???冬十月,鄭伯以虢師伐宋。壬戌,大敗宋師,以報其入鄭也。這是說在此年的十月,鄭國利用虢國的軍隊去攻打宋國,目的是為了,報復宋國對鄭國的侵伐。宋不告命,故不書。這是解經語。在《左傳》的初期,前半部分,最前的一部分,《左傳》當中,有很多這種不書的內容。
? ? ???所謂不書就是,《春秋》為何沒有記這件事,到《左傳》中后期,基本上沒有了這部分內容,就是《左傳》前期有。在這里《左傳》實際上是在解釋,《春秋》為什么沒有記載,鄭伯伐宋這條內容,也沒有記大敗宋師。《左傳》作者認為,是因為宋國沒有派使者,來通報這件事情,所以魯國史官沒有記載此事。這完全是從魯國史官記事的角度,來闡釋的一條《春秋》記事原則。
? ? ???對這條原則他下面做了歸納,歸納表述。凡諸侯有命告則書,不然則否。這是春秋的記事原則,其他諸侯國發(fā)生了戰(zhàn)爭,如果當事國沒有向魯國通報,魯國史官則不記此事。不然則否,沒有來通報者一律不記。也就是說,魯國史官即使知道,其他諸侯國之間,發(fā)生了什么重大的事件,只要沒有接到正式通報,就不予記載。
十一年不告之例——經承舊史,史承赴告
? ? ???師出臧否,亦如之。也就是其他諸侯國軍隊出去,是勝、是負,未來通報者一律不記。雖及滅國,滅不告敗,勝不告克,不書于策。就是即使發(fā)生了,諸侯國滅亡的這種大事,只要沒有人來通報,魯國史官也不記載。也就是這一段整體上是講的,《春秋》記外諸侯國之間,外諸侯國之事的一個原則,告則書 不告則不書。
? ? ???這就是后來杜預歸納的,經承舊史,史承赴告。就是說整個《春秋》的內容,是來源于舊史,換句話說,圣人的《春秋》,就是根據(jù)魯國的舊史《春秋》,改作而成的,這是經承舊史。史承赴告是說,《春秋》上的這些史事,都來源于其他諸侯國的赴告。
? ? ???但這句話實際上,大家仍然有把它擴大化的嫌疑,所謂的史承赴告指的,只是魯國史官在《春秋》當中,記載的外諸侯國之事,是史承赴告。那記本國之事呢,他不需要赴告,也就是記外諸侯國之事的內容,在整部《春秋》當中,也就占1/3多一點。所謂史承赴告指的是,僅僅是指外諸侯國發(fā)生的事。

十一年不告之例——杜預 過度引申
? ? ???《左傳》這又是一條凡例,解釋《春秋》的一條例,解的是記事原則,對外諸侯國所發(fā)生的事件,記或者不記的原則。但是杜預在注這一句話的時候,又做了引申。杜預《注》說,命者,國之大事政令也。承其告辭,史乃書之于策。若所傳聞行言,非將君命,則記在簡牘而已,不得記于典策,此蓋周禮之舊制。
? ? ???杜預在這里首先是偷換了概念,《左傳》說宋不告命,故不書,凡諸侯有命告則書。《左傳》在這里強調的都是告,告則書,不告則不書。但是杜預首先強調的是命,所謂告命,是外諸侯國君派使者來通報,命告也是外諸侯國派使者來告。告命和命告是一樣的,強調的都是告。
? ? ???但杜預首先來強調命,他認為《左傳》當中的這個命,都是指國之大事政令。我們知道 在一部《春秋》當中,完全沒有記載,外諸侯國大事政令的內容。記魯事有一些這方面的內容,比如初稅畝,用田賦。但是對外諸侯國這一類的,所謂的大事政令,是沒有記載的,所以杜預在這里用命來取代告,是曲解。
? ? ???所以他說史乃書之于策,史乃書之于策是說,凡是外諸侯國報告的,都是大事政令,得到這種報告《春秋》就記載。實際上外諸侯國,沒有來報告大事政令的,《春秋》也沒有這方面的內容?!蹲髠鳌窂娬{的,只是外諸侯國之間的戰(zhàn)爭,有命告則書,不告則不書。完全不存在大事政令的,這方面的內容。
? ? ???凡將君命者書于策,不將君命者書于簡牘。所謂將君命就是奉君命,奉君命來告者書于策,未奉君命來告者,也就是沒有來告者,不書于策,書于簡牘。簡牘我們知道,策就是連起來的竹木簡,牘就是方木板。一般是指,也就是所謂的策是指正規(guī)史書,牘,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備忘錄,寫了放起來。這就是前人所說的大事記于策,小事記于簡牘而已。也就是凡記于策的皆是大事,也就是杜預所說的大事政令。所以這種理解,與《左傳》的本意是不吻合的,杜預在這里,歪曲了《左傳》的本意,也就是把《左傳》的本意擴大化。
? ? ???本來指的是戰(zhàn)爭的記事原則,現(xiàn)在它成了記大事政令的原則。在這個基礎上,杜預又把大事政令,與禮經結合起來。于是就有了,此蓋周禮之舊制。他認為魯國史書當中,這個原則屬于周公,是周禮之舊制。這就和禮經說結合起來了,所以他下面說,明禮經皆當書于策,也就是說大事政令變成了禮經,禮經都是被記載于魯國舊史中的。所以杜預這一段注,明顯的是在曲解傳意,把與大事政令完全沒有關系的,戰(zhàn)爭記事原則,曲解成了禮經,曲解成了周禮之舊制。
杜預——春秋大義上承周公而來
? ? ???第三,杜預為了證明魯史中含有禮經,因為他在這里強調,實際上就是魯國舊史當中有禮經。他目的是為了強調這一點,所以他為了強調這一點,又找到了一條傳文,這就是我們引文當中所見?!蹲髠?昭公二年》,這條傳文大家可能都很熟悉。春,晉侯使韓宣子來聘,韓宣子就是韓起。觀書于大史氏,就是到大史那里去看書。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
? ? ???杜預從這里邊又看出了周禮,他的意思是說韓宣子,韓起在魯大史處,通過看《魯春秋》看到了周禮,那么說明魯國舊史春秋當中,含有周禮。所以在序言中,引文上有,杜預進行了進一步說明,說韓子所見,蓋周之舊典禮經也。杜預根據(jù)這條傳文進一步推論,說韓起在魯史春秋當中看到的,就有舊典禮經,舊典禮經也就是周公所制禮經。
? ? ???他說周德既衰,官失其守,上之人不能使《春秋》昭明,赴告策書,諸所記注多違舊章。這里在強調魯國舊史,是按照周公所制原則記錄下來的,但是到后來一些史官,沒有按照周公所制定的原則來記。所以孔子,圣人去作《春秋》的時候,就把違背周公所定原則的,這一部分史書做了改造,于是改作《春秋》。
? ? ???所以說仲尼因魯史策書成文,考其真?zhèn)味酒涞涠Y,上以遵周公之遺志,下以明將來之法。就是說孔子對西周部分,那些仍然繼承著,周公所制禮經原則的舊史書,沒有進行改造,因為自隱公以后的魯史書,沒有繼續(xù)繼承,周公所制禮經的原則,所以圣人對它進行了改造。改造的目的是上遵周公之遺志,下以明將來之法。這個明將來之法,就是圣人垂教后世之義,那么圣人垂教后世之義,也就是來源于周公。
杜預——春秋左氏學體系
? ? ???換句話說,《春秋》大義是上承周公而來的,左丘明受經于仲尼,其發(fā)凡以言例。所謂發(fā)凡以言例指的就是五十凡,皆經國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書之舊章,仲尼從而修之,以成一經之通體。這句話是說圣人從魯史春秋中,看到了周公所制禮經的內容,把它傳授給左丘明,左丘明再把這些內容,寫進了《左傳》?!蹲髠鳌樊斨械奈迨?,就是這一部分內容,也就是說《左傳》當中的五十凡,就是周公所制禮經。這個周公所制禮經,是來源于西周初期的周公所制,通過《魯春秋》傳給了孔子,孔子再把它解讀出來,傳給了左丘明。左丘明把它寫進《左傳》,這就對《春秋》大義,找到了一個源頭和傳承順序。
? ? ???也就是說杜預通過這三段傳文,他構建了一個春秋左氏學體系。孔子在魯國舊史基礎上改作《春秋》,這是最明確的一條,其中既體現(xiàn)著周公所制禮經,也有孔子的新意。這個新意就是所謂的解經語,因為杜預明確說凡例是周公所制,解經語是孔子的新例?!蹲髠鳌樊斨械奈迨玻侵芄?,《左傳》當中的解經語,是孔子新例。這兩部分結合起來,就是《春秋》大義。
? ? ???左丘明是孔子弟子,為解《春秋》而作《左傳》,《左傳》中五十凡和解經語,體現(xiàn)著孔子傳承的,垂教后世的大義。也就是說周公制禮經,孔子傳禮經,《左傳》述禮經。我說這就構成了,成體系的春秋左氏學。
杜預——虛構的春秋左氏學體系
? ? ???這是前人沒有講到的東西。但是,我們從前面的解讀當中可以看出,杜預的這個體系是虛構的。第一,所謂周公所制舊典禮經,只是一個假說,沒有文獻可以證明,所以孔子從哪里看到的,沒辦法考證。第二,韓宣子所嘆的周禮盡在魯矣,不過是說魯人對西周文化,繼承保存了更多的內容,與晉國相比,并不能體現(xiàn)《魯春秋》,遵周公之典以序事。也就是說他對韓起的這句話,是做了過度的引申。
? ? ???第三,他說孔子作《春秋》,是根據(jù)舊史,他也沒辦法說出,我們今本《春秋》當中,哪些地方是孔子改的。所謂的孔子考其真?zhèn)味酒涞涠Y,也是想當然之意。第四,左丘明受經于仲尼沒有根據(jù),我們前面說過,《左傳》成書應該在戰(zhàn)國中期,《左傳》的作者如果是左丘明,他不可能見到仲尼,所以左丘明受經于仲尼這句話,也是不成立的。
? ? ???第五,凡例是周公所制禮經,我們前面說了不成立,不可能是周公所制。第六,所謂的新例,也就是解經語,如何表達了孔子新意,杜預也不能加以說明??傊蓬A構建的春秋左氏學體系,各個部分都是不成立的,所以他的整個結論也是虛假的。
? ? ???盡管如此,杜預構建春秋左氏學體系,意義仍然重大。只是我說他這也不成立,那也不成立,但是前人沒大有這樣說的。因為我一篇文章,就叫《杜預禮經說駁議》,就是談這一部分內容。我說我們盡管認為,杜預的這些說法不能成立,但是在整個的春秋學史上,意義非常重大。
杜預——構建春秋左氏學體系意義重大
? ? ???我們知道,在西漢末期劉歆第一次提出,立《左傳》于學官,立《左氏春秋》于學官。當時的今文學者,也就主要是指《公羊》學者,和《谷梁》學者,反對劉歆的提議,理由是左氏不傳《春秋》。我們前面講過,我們說如果從解經的角度,從解經義的角度,左氏確實不傳《春秋》。他沒有通過具體解說經文,引出圣人垂教后世之義,和《公羊傳》《谷梁傳》,完全不一樣。
? ? ???《左傳》解經是以事解經,所以在漢代與要求以義解經的,主流春秋學是不一致的。所以到了東漢的時代,盡管《左傳》的影響越來越大,這個大家都知道。但是在東漢一代,《左傳》為什么,沒有能夠被立于學官,得到主流官方學術的認同呢。我說關鍵在于東漢的學者們,并沒有能夠成功地解讀《左傳》。說出一套,不同于公、谷的《春秋》大義。
? ? ???同時東漢時代的春秋學者,我們手中的課本,洪亮吉在解讀,在為《左傳》作注的時候,大量引用了東漢學者的佚文。我們通過這個佚文可以明確看出,東漢這些學者,在解讀《春秋》的時候,所引出的《春秋》之義幾乎,80%以上都來源于《公羊傳》,和《谷梁傳》。他們所說的《春秋》大義,都出于《公羊傳》或者《谷梁傳》。
? ? ???換句話說,他們沒有從《左傳》本身,引出孔子垂教后世的大義。所以他們實際上,是在依附《公羊》《谷梁》,只是不斷地告訴大家,我們的《左傳》,也有和你《公羊》《谷梁》,一樣的大義。而很難說出我們的《左傳》,有更多的新的大義。既然《公羊》《谷梁》都有了,何必再立《左傳》于學官呢。
? ? ???我說這就是在東漢時代,《左傳》的影響雖然越來越大,但是它卻不能夠被立于學官。關鍵就在于東漢的學者,沒有真正從《左傳》中,解出《春秋》大義,也沒有構成系統(tǒng)的,春秋左氏學體系。杜預所建立的,這個春秋左氏學體系,盡管有許多漏洞,有許多說不通的地方,但是他畢竟是,第一次構建了這個體系。說出了圣人為什么作《春秋》,圣人是如何作《春秋》的,《春秋》大義從哪兒來的,《春秋》大義包括哪些內容,是如何傳承下來的。
? ? ???我說盡管這個體系,有許多不成立的地方,但在那個時代他得到了,絕大部分《左傳》學者的認同。所以我說這里還有一個,學術史上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公羊傳》《谷梁傳》,講的是政治理論,當這種政治理論,被講的太多的時候,大家一定會感到厭倦。如果把三《傳》放到一塊讀,你肯定喜歡讀《左傳》,而不喜歡讀《公羊》《谷梁》。當這種大義,已經被說的比較透徹的時候,沒有更多的新意要闡發(fā)的時候,所以大家說還是《左傳》好。
? ? ???所以喜歡《左傳》的人,并沒有過多的去考慮,杜預說的有沒有漏洞,而覺著他適應了,我們讀《左傳》的需求。我說正是因為這一點,杜預構建的春秋左氏學體系,真正地把《左傳》,抬進了經學的殿堂,特別是《五經正義》。
? ? ???唐代的《五經正義》,在春秋經部分選了《左傳》,而沒有選《公羊》《谷梁》,于是《左傳》,就成為了春秋學的正宗,取得了正統(tǒng)地位。所以這是《春秋》經學史上,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情,我說盡管它有漏洞,說不通,但是它意義巨大。

? ? ???以上便是山東大學晁岳佩老師《左傳導讀》第三章第第一節(jié)滕侯卒部分的文字版內容。如果對你有所幫助的話,點個贊吧,十分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