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導讀 晁岳佩】008 衛(wèi)人殺州吁于濮

?????? 本文講述的是衛(wèi)桓公被弒后,石碏大義滅親,為君報仇的故事,同時討論了教子與大義滅親兩個話題。
? ? ???衛(wèi)國執(zhí)政石碏曾經(jīng)勸諫衛(wèi)莊公不要過分寵愛小兒子州吁。寵祿太過,階為之禍。衛(wèi)莊公不聽。石碏的兒子石厚與洲吁交好。十五年后,洲吁弒君。石碏借陳國人的力量為君報仇。同時殺死了自己的兒子石厚。
?????? 本文主要是山東大學晁岳佩老師《左傳導讀》第二章導讀部分的第五節(jié)衛(wèi)人殺州吁于濮部分的內(nèi)容。資料為山東大學晁岳佩老師《左傳導讀》的慕課教程的文字版,收集整理以作學習。

追溯前事——齊東宮得臣之妹
? ? ???衛(wèi)人殺州吁于濮?!洞呵?隱公四年》,衛(wèi)人殺州吁于濮。這個標題就是經(jīng)文。《左傳?隱公三年》,衛(wèi)莊公娶于齊東宮得臣之妹。齊莊公,我不知道會出現(xiàn)一個特奇怪現(xiàn)象,沒有人說過。就是在春秋初年是齊莊公,到了春秋中期又出現(xiàn)一個齊莊公,相差也就是百十年,為什么都稱齊莊公呢,為什么用了同一個謚號呢。因為差的并不是很遠,我沒有看到任何解釋,我也不理解,告訴大家有這么個事。
? ? ???這個說的東宮得臣之妹,東宮就是太子,得臣就是齊莊公之子,那他直接稱齊莊公之女不就完了嗎,他之所以稱東宮得臣之妹,是在強調(diào)這是齊國齊莊公的嫡女,太子的親妹妹。但是這里又有一個問題,這里明明是說東宮得臣,也就是說太子得臣,但是繼承君位的不是得臣,也就是下一任齊僖公是叫祿父。那么東宮得臣為什么作為世子,沒有繼承君位,齊僖公繼承了君位呢,《左傳》沒有說。所以我們在讀《左傳》的時候,我一再強調(diào)不要全部求解,有很多問題是解不了的,《左傳》的記載太簡略,有很多東西它沒有說,其他的文獻又不足以考證,像這些問題沒辦法解釋。
? ? ???曰莊姜。我記得去年考試的時候,我得罪了好多同學,因為他們在為這段話作注的時候,都是說名莊姜。我都給他扣了分,他們說沒錯,有的同學直接給我打電話說,說為什么考的低了。我說像這個詞你答的是什么,他說名莊姜。沒錯,我說這不是她的名,是稱謂,是稱莊姜。而這個莊是衛(wèi)(齊)莊公之莊,莊是她的丈夫的謚號,姜是她的本姓,這是夫謚加本姓的稱謂,不是她本名叫莊姜,是吧。
? ? ???甚至莊姜這個詞,一定是在她死了以后才有的,用了她丈夫的謚號,至少她是丈夫死了以后,才有了這個稱謂。在她活著的時候,是沒有這個稱謂的,所以把她理解為名莊姜,我說就錯了。
? ? ???美而無子,衛(wèi)人所為賦《碩人》也。關(guān)于莊姜我們知道的很少,你們學了《碩人》吧,但是從那個里邊,我們看到的只是如何的漂亮,好像也沒有談到她不會生兒子,是不是沒有談到,它只是說她長得很漂亮。美目盼兮,巧笑倩兮。雖然長得很漂亮 但沒有生兒子。
追溯前事——厲媯與戴媯
? ? ???因為她不能生兒子,所以衛(wèi)莊公又娶于陳,曰厲媯,生孝伯,早死。對君主來說,生兒子非常非常的重要,所以又娶了陳國的君主之女,稱厲媯。這個厲是謚號,媯是姓,陳國是大舜之后,陳國為舜后,為媯姓,這是謚號加本姓,這也是稱謂。她生了個兒子,但是這個兒子早早地就死了。稱孝伯,凡稱伯者一般都是老大。
? ? ???其娣戴媯生桓公,莊姜以為己子。娣者,妹也,戴媯就是厲媯的妹妹。大家可能會問,為什么他娶的是姐姐,妹妹反而生了兒子呢。陪嫁,對了,對了,這就是媵制。我說這叫,用今天的話說叫買一送二。
? ? ???按照《公羊傳》的說法是,娶一國之女,二國媵之,娣姪從。娶一國君主之女 她是夫人,這位夫人要帶著自己的妹妹,帶著自己的侄女同時出嫁。當然如果她的妹妹和侄女年齡小,可以在成年再嫁,所以這就出現(xiàn)了姐妹同事一夫。在《春秋》 在《左傳》當中,特別在《左傳》當中出現(xiàn)很多,我們以后還會講到,說姐姐是夫人 妹妹也會生孩子,是因為這個媵制造成的。
? ? ???生桓公,桓公是公子完,桓公是謚號,完是名。我說《左傳》是歷史追述,從他出生就稱桓公。戴媯,這個戴也是謚號,媯是姓,她跟著姐姐出嫁。你看,同為姐妹,但是身份差別非常大,她姐姐是夫人,她的地位就是嬪妃,就是媵妾,地位很低。但這時候可能正夫人還是莊姜,莊姜因為自己不會生兒子,就把戴媯所生的這個兒子公子完,作為養(yǎng)子,自己養(yǎng)著。戴媯為什么愿意呢,很簡單,夫人之子以后有繼承君位的資格,所以莊姜以為己子實際上就是要,把他培養(yǎng)為未來的君位繼承人。
追溯前事——公子州吁
? ?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嬖人就是說寵幸的女人,至于這個人的實際身份是什么,不清楚。也可能是賤妾,也可能是宮女,被衛(wèi)莊公寵幸,生了個兒子,叫州吁。有寵而好兵,所謂有寵是受到了衛(wèi)莊公的寵愛,那衛(wèi)莊公為什么寵愛他呢,我想這里有個愛屋及烏,凡被寵幸的女人,往往是他所喜歡的女人,因為他喜歡這個女人,他往往也喜歡這個女人生的孩子。那所以這個孩子就得寵,我說這就像劉邦的(如意)一樣,戚夫人之子,他受到劉邦的寵愛。劉邦認為劉盈不像自己,這個小兒子才像我,其實究竟誰像,不知道,反正因為他喜歡戚夫人,所以他就喜歡這個兒子,我說與這里一點有相近之處。
? ? ???所謂好兵,兵就是武事,喜歡武事,喜歡打仗,喜歡舞槍弄棒。公弗禁。楊伯峻先生認為,《左傳》當中所有的弗都是不之,弗禁就是不禁之他,沒有禁之他。莊姜惡之。衛(wèi)莊公之所以,不禁止州吁的一些行為,是因為寵愛,他寵愛了這個孩子,就會冷落另外的孩子。所以莊姜不敢惡衛(wèi)莊公,所以她就把她厭惡的對象,放到了州吁身上。
石碏諫曰——驕奢淫泆,所自邪也
? ? ???石碏諫曰,石碏是衛(wèi)國的執(zhí)政大夫,卿職。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這是說我聽說,教孩子應該怎么教呢,教之以義方。什么是義方呢,我的理解就是正道。弗納于邪。要讓他走正道,納是入,不要讓他走上了邪路。驕奢淫泆,所自邪也。驕就是驕傲,就是驕橫。奢是過度、奢華,我們現(xiàn)在還有奢華。作為庶子,作為嬖人之子所享受的待遇,和嫡子,特別是和嫡長子,和太子相比,是應該有明顯的差別。
? ? ???如果州吁得到的寵愛,和公子完一樣,這就叫奢,等級上的僭越。淫,欲望過度,縱欲過度,所有的過度的欲望都是淫。泆是放縱,泆與這個佚同,或者寫作這個逸,是放縱,所自邪也,是邪所自也。這句話我們可以理解成邪所自,是走上邪路都是從這里開始的,從驕奢淫泆開始的,驕奢淫泆會使他以后走上邪路。
? ? ???四者之來,寵祿過也。小孩之所以,養(yǎng)成驕奢淫泆這種行為,是由于寵祿太過。所謂寵祿就是受到的寵,所謂祿就是他的待遇,過分受寵,享受過高的待遇,就會養(yǎng)成他的驕奢淫泆。而這個驕奢淫泆,就會把他引向邪路。
? ? ???將立州吁,乃定之矣。因為這時候,衛(wèi)莊公并沒有確定誰是太子。石碏說如果你要違背規(guī)則,立州吁為太子,那也可以。這是你的權(quán)利,但你現(xiàn)在要明確下來,那讓公子完沒有想頭了。因為君位是你的,你想傳給州吁當然是可以的。那如果沒有定下來,按照君位傳承的一般原則,公子完應該是君位繼承人,州吁不是。
? ? ???若猶未也,階之為禍。如果你還沒有,想立州吁為太子的話,你現(xiàn)在的這個做法,就將是禍源之階。階之為禍就是為禍之階,階者,臺階,也等于是梯子。也就是現(xiàn)在的你這種做法,會成為釀成禍源的階梯,以后會導致禍亂。

石碏諫曰——能夠做到這四條的,這樣的人很少
? ? ???下邊在解釋為什么,我說前邊屬于推論,屬于根據(jù)現(xiàn)實情況的推論,下邊他又從理論層面,進一步的來論述這個問題。夫?qū)櫠或?,驕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鮮矣。這四句話,我們?nèi)绻催^來理解最好,寵者必驕,寵而不驕反過來說是寵而必驕,受寵太過的人,他一定會變得驕傲、驕橫。驕傲、驕橫的人必不能降,所謂降就是他的地位待遇降低,驕橫的人是不能承受。他以后的待遇和地位下降,這種事情的,降而不憾是降而必憾。,這個憾是恨,就是這樣的人,一旦到他的地位待遇,受到被降低的時候,他一定會演變?yōu)槌鸷蕖:薅鼙p,眕者,克制。因為這個驕橫的人,一旦有了仇恨,他是不知道克制,也不會克制的。所以能夠?qū)櫠或?,能夠做到這四條的,鮮矣,這樣的人很少。
? ? ???那換句話說,大部分人都會寵而驕,驕而不能降,降而恨,恨而不能眕。這是從一般原則上說的,實際上這就是在指州吁。你現(xiàn)在過分的寵愛,會讓他變得驕橫、驕傲,這種驕傲,一旦形成這種性格,他不能容忍他的地位下降。但是以后,如果他不被立為君位繼承人,未來的君位繼承者,肯定會降低他的待遇和地位,到那時候他就會變成仇恨。當他不能克制這種仇恨的時候,他就會害掉使他降的人,那也就是未來的君主,那他就會釀成禍亂,做禍亂之事。
石碏諫曰——六逆六順
? ? ???下邊接著還是理論層面來說。少陵長。這是從年齡上說的,年少者凌駕于年長者之上。遠間親。這是從親疏關(guān)系上說的,所以儒家有一個原則,我認為非常非常的有道理,只是今天我們宣傳的很少,疏不間親。我們會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一些閨蜜為她的朋友,在介紹對象的時候參謀很多,特別當他們夫妻之間發(fā)生問題,或者戀人產(chǎn)生問題的時候。閨蜜往往會幫助她說對方的壞話,這就叫疏間親,當他們關(guān)系和好的時候,會共同以你為敵,這樣的例證不勝枚舉。所以疏不間親的原則,我們今天仍然很適用的。所以他這里說的舊間親,這個遠間親就是疏間親,遠就是疏。
? ? ???新間舊。因為在那個時代,認為老朋友比新朋友可信的多,所以作為一個新人去離間老人,去說那些老朋友的壞話,新朋友說老朋友的壞話,這都是不對的。小加大,這是從勢力上說的,勢力小的,你想凌駕于勢力大的人之上。淫破義。也就是你的各種欲望,就破壞了義,破壞了禮,違禮行事。
? ? ???他說這是所謂六逆也,逆就是不順,就是違背正理的一些做法,他說這六種行為都是不對的。那對州吁而言,少陵長是明確的。因為他受寵,他的地位甚至比公子完更高。淫破義對他也適合,也就是他至少這里邊有兩逆。
? ? ???下邊說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所以我一再強調(diào),我說前人對這個義理解,很少再給它具體的界定。我說義就是理,君行君義,是說君主制定的命令,符合正理,符合正義,這是強調(diào)君主制定命令的正確。臣行是說,臣應該完全按照君主的命令去做。父慈,作為父親,要愛護,要疼愛自己的兒子,兒子也要孝敬自己的父親。兄弟,兄長應該愛弟弟,幫助弟弟,但弟弟一定要敬重哥哥。這是六順。那么州吁在這里,就違背了兄愛弟敬的原則,看來他不太敬重他的哥哥,所以這是也違背了六順。
石碏諫曰——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
? ? ???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去順是違背順,效逆是法逆,效就是效法,也就是你做的事情違背了順,符合了逆,這就是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這樣一定會引出速禍的結(jié)果。什么叫速禍呢,速禍就是使禍事速來,速是動詞。
? ? ???所以我們現(xiàn)在還有一個成語,叫不速之客,這個速是什么意思,我想要直接理解成邀請,我認為太淺了。我認為這個速,實際上是在主人邀請客人之后,再去派家人督促他趕快來,不是要兩次,有可能派三次,派家人再一次又一次的去請,這叫速。趕快來,我等不及了,我想你,非常想你。要不然你這個速直接變?yōu)檎?,就沒有了這一層。
? ? ???所以這個速客,實際上是督促客人快來,請客人快來,邀請之后再去派人督促他,催促他趕快來,這更能體現(xiàn)主人對客人的尊重,對見到客人的期盼。所以我認為直接把速理解成請,如果這樣說,速禍變成請禍,就不太對,是加速禍事的到來。這句話實際上是說,衛(wèi)莊公你這樣做會加速禍事。
? ? ???君人者,將禍是務去。君人者是為人君者,君是動詞。作為人君應該將禍事除去,禍就是務必,務去就是務必去掉。作為人君,應該努力把禍事去掉,除掉。而速之,無乃不可乎。你現(xiàn)在這樣做,等于加速禍事的到來,違背了將禍事務去的原則。無奈不可乎。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不好吧,不可以吧,所以這是諫。
追溯前事——衛(wèi)州吁弒桓公而立
? ? ???四年春,衛(wèi)州吁弒桓公而立。所以前面這一段是個歷史的追述,都在為后邊這段事情,來補敘歷史的淵源。他真正要解的是下邊這個事,為了追查歷史的原因,敘到了很早很早以前。因為四年春,魯隱公四年是衛(wèi)桓公十五年,衛(wèi)桓公已經(jīng)繼承君位十五年了。石碏勸諫衛(wèi)莊公的言論,是遠在公子完繼承君位之前。也就是說這個歷史追述,把時間前推了至少二十年。
? ? ???剛才漏了一句話。弗聽,其子厚與州吁游。這個其子厚是石碏的兒子,名厚,也就是石厚。與州吁游,游就是玩,他喜歡和公子州吁一起玩,兩個人脾氣相投。當然可能也有石厚要巴結(jié)州吁,因為州吁如果繼承君位,他至少可以弄個師長旅長的干干。
? ? ???禁之,不可。這是石碏禁止他,禁止他的兒子和州吁一起玩。不可,兒子不聽他的?;腹?,乃老。十五年前衛(wèi)莊公去世,公子完繼承君位。石碏現(xiàn)在年齡大了,是不是他不太看好后面的形勢呢。老就是退休致仕。
? ? ???四年春,衛(wèi)州吁弒桓公而立。州吁未能和其民,厚問定君于石子。州吁殺死了衛(wèi)桓公,也就是他的哥哥公子完,因為他是弒君者,可能在一般卿大夫當中,他的威信也不高。未能和其民,是沒有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沒有得到民的支持。我想這里這個民,很重要的還是指當時的卿大夫,都不太支持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石厚向他父親請教,怎么才能使州吁的君位,安定下來呢,穩(wěn)定下來呢。
? ? ???問定君于石子,就是穩(wěn)定君位于石子,石子就是石碏。向他的父親請教如何,采取何種方式辦法,能夠幫助州吁穩(wěn)定君位。石子曰,王覲為可。王覲就是覲王,覲王就是朝見王,就是朝見周天子。石碏給他提供的辦法是,假如州吁能夠得到周天子的接見,朝王就是得到接見,這個問題就解決了。為可,就可以了。
? ? ???那為什么會有這種說法呢,因為在春秋時代,雖然王室的地位衰落了,但是大家仍然都承認,周天子是天下獨尊。諸侯國,特別是周人所封的諸侯國,他的君位應該得到周天子的承認。如果周天子以衛(wèi)國諸侯的身份,接見了州吁,就等于承認了州吁的衛(wèi)君之位。那天子都承認了,你其他人還有什么可說的呢。
? ? ???所以石碏認為,你可以采用這種,受到天子接見的方式,堵其他人的嘴。天子都承認了,你們不承認還有什么用。曰何以得覲。因為他是弒君者,弒君代立,在當時也是違背王法的,如何能夠以衛(wèi)君的身份,去得到周天子的接見呢。

追溯前事——借刀殺人
? ? ???石碏曰,陳桓公方有寵于王。陳,衛(wèi)方睦,若朝陳使請,必可得也。就是現(xiàn)在的陳桓公,和周天子的關(guān)系很好,而我們衛(wèi)國,現(xiàn)在和陳國的關(guān)系也很好。睦就是親,兩國的關(guān)系也很親密。如果州吁能夠放下你的身段,去朝見陳桓公,所以這里用的是朝。我前面也強調(diào)過,一個國君去主動到其他諸侯國,去見其他國君,這是朝。去見陳桓公 去訪問陳國,就等于是朝見陳桓公。如果能讓陳桓公,在周天子面前說幾句好話,那這個事情就成了。也就是你自己不行,拉拉關(guān)系這個事就辦成了,這個主意還是有道理的。
? ? ???厚從州吁如陳。你看《左傳》的文字非常的簡略,我說如果要寫小說的話,中間可以有很多的過程敘述。但是《左傳》作者直接就是,厚從州吁如陳,中間省略了很多,但是我們讀起來又通,又可以理解。所以這就是,很多人主張用古文的原因,它很簡略,但是也可以讓人明白。我們的白話文需要說一大堆,它可以省去,古文可以省去很多的東西。
? ? ???石碏使告于陳曰。這個使告于陳,是派使者去告之陳國。說衛(wèi)國褊小,褊小也就是小,褊也是小,小也是小,這是同義詞。老夫耄矣,我年齡太大了,這個耄,好像有說九十為耄的,有說八十為耄的,還有說七十為耄的,反正是老朽,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老朽了。無能為也。衛(wèi)國又小,我又年齡這么大,什么事也做不了了。
? ? ???此二人者,實弒寡君,敢即圖之。告訴陳人說,到你們國家去的這兩個人,實際上是弒君者。寡君在《左傳》當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是謙辭,就是我君。實弒寡君,也就實際上是我們國家的弒君者,殺害了我們國家的君主。敢即圖之,這個敢是謙辭,敢即,敢請,敢即圖之是請即圖之。請立即圖之,請就地圖之,這個圖是謀,圖謀,請你們就地想辦法處理這件事。實際上也就是,請求他們幫助我們誅討弒君者,這話說的很含蓄,但是可以理解。
追溯前事——衛(wèi)人使右宰丑涖殺州吁于濮
? ? ???陳人執(zhí)之,陳人聽從了石碏的建議。執(zhí)在《春秋》和《左傳》當中,多次出現(xiàn),都是扣押,就是把石碏和州吁都扣押了。而請涖于衛(wèi)。這是說,涖者,臨也,請涖于衛(wèi)是請衛(wèi)人臨,請衛(wèi)人去。因為這兩個人,一個是衛(wèi)國現(xiàn)任的君主,一個是老執(zhí)政者的兒子。陳國人雖然把他扣押了,但是陳國人不愿意承擔殺他的責任。你們自己的人,你們自己來殺吧,你們愛怎么處理怎么處理。我?guī)椭憧垩毫?,但是至于你怎么處理他,殺還是不殺,那是你們的事。所以這是請涖于衛(wèi),讓衛(wèi)人自己去處理。
? ? ???九月,衛(wèi)人使右宰丑涖殺州吁于濮。右宰是官名,丑是人名,也就是名丑的右宰官,到了陳國去殺掉了州吁。在濮地,濮是陳國的一個地名。也就是說,還是衛(wèi)人也沒有好意思,直接在陳國的國都就把州吁殺死,是把他拉出來換個地方殺的,
? ? ???石碏使其宰獳羊肩殺石厚于陳,宰是家宰,石碏的家庭總管,給他管雜務的。因為他要去殺他的兒子,要讓自己的家里人去殺,因為他是殺他的兒子,無所顧忌,所以就在陳國的國都,直接把他殺了,不必要拉出來。
? ? ???君子曰,石碏,純臣也。純臣,純正之臣。惡州吁而厚與焉。他討厭州吁,但是兒子也被牽連在內(nèi)。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所以前人一般認為,大義滅親是此前已有的成語。君子在這里是引用的一個成語,說大義滅親,石碏做的這個事,可能就是屬于大義滅親吧,大義滅親指的就是,石碏做的這種事吧。
左傳導讀——衛(wèi)人殺州吁于濮
? ? ???下邊我們導讀部分。第一是二月戊申,衛(wèi)州吁弒其君完。就是說在今年的二月,也就是魯隱公四年的二月,州吁殺掉了他的君兄衛(wèi)桓公完。第二條經(jīng)文是,九月,衛(wèi)人殺州吁于濮。第三條經(jīng)文是十有二月衛(wèi)人立晉,晉是公子晉,是殺掉州吁以后,衛(wèi)國又請公子晉回來繼承君位,這就是衛(wèi)宣公。這三條經(jīng)文,講的都是衛(wèi)國的這一次政變過程。
? ? ???《左傳》這些傳文,我引的這兩節(jié)傳文,我們講的這兩節(jié)傳文,都是為了在解釋衛(wèi)國這次政變的,起因、過程和結(jié)果。我說為了講它的起因,《左傳》作者用歷史追述的方式,回顧到衛(wèi)莊公娶老婆的問題,也就是至少是三四十年前,從婚姻狀況說起,然后解釋了公子州吁,從小受寵形成的一些性格,導致了后來殺死桓公,這是起因。
? ? ???過程是州吁未能和其民,結(jié)果中了石碏的調(diào)虎離山計,最后《左傳》還有,還有兩句我們這里沒引,那就是十二月,衛(wèi)人立晉,眾也。解釋《春秋》,為什么書作衛(wèi)人立晉呢,因為衛(wèi)人指的是衛(wèi)國的民眾,衛(wèi)人立晉等于說公子晉,得到了衛(wèi)國民眾的共同擁戴。這與上文所說州吁未能和其民,是相對的。州吁為什么被殺,因為他沒有得到民眾的支持,公子晉為什么被立,因為他得到眾人的支持。所以這段傳文對衛(wèi)國的這次政變,從起因到過程、到結(jié)果,都做了一個清晰的交代。這是歷史。衛(wèi)宣公即位一年以后政局穩(wěn)定。
左傳導讀——州吁沒有謚號
? ? ???在這里我們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說一下,就是州吁,我們前邊一再說,《春秋》記各國國君是稱爵的,稱公、稱侯、稱伯、稱子。但這里州吁沒有謚號,就是稱的名,這一點在《左傳》當中,也多次相見這樣的問題。那就是他做了幾個月,甚至幾年的國君,但是最后是以名傳世。這樣的國君,以名傳世的國君往往都是被殺者。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況呢,凡是被殺的君主,最后葬他的時候或者沒有葬,往往是給他加一個惡謚。因為謚號屬于蓋棺定論,往往一般的會給他一個好的,比較好的謚號,但是那些被殺的君主,往往會獲得一個不好的謚號。比如謚為靈、謚為厲,這都是不好的謚號,被殺的君主,往往會加一些不好的謚號。
? ? ???還有一些君主他更令人討厭,或者說殺他的人更討厭他,干脆不為他舉行正規(guī)的葬禮,不舉行正規(guī)葬禮也就沒有謚號。沒有謚號的國君就以名傳世,以本名傳世,州吁就屬于這種情況。他被殺了,大家本來就不擁護他,所以被殺之后,肯定也沒有給他舉行葬禮,所以他沒有謚號。所以我們后人知道這個人,就是他的本名,所以以本名傳世者往往是被殺者,這是對這一段傳文的歷史解讀。

左傳導讀——寵祿太過,階為之禍
? ? ???石碏的一大段勸諫之文,講的是什么,如何教子。所以這個問題,我們在現(xiàn)實社會當中,仍然有普遍性的意義。當然有同學說很多地方都講了,我說我還要講,因為我講的和別人稍有不同。我說在我們一般的家庭,像你們現(xiàn)在都是獨生子女,我說一般會得到父母全部的愛。如果子女眾多的家庭呢,父母往往會有所偏愛。我說在一般家庭當中,偏愛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但是在君主家庭就不一樣,他的偏愛可能會導致政治的動亂。
? ? ???所以這里就牽扯到,對子女的教育問題。石碏首先認為孩子不能過分寵愛,寵祿過也是萬惡之源,就是他受的寵太多,得到的東西太多,這會使他走向邪路。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當他得到東西太多的時候,他一定會產(chǎn)生強烈的優(yōu)越感。這種優(yōu)越感一方面使他驕橫,他認為我只需要得到,而無需付出。
? ? ???這種觀念,違背了做人的一個基本原則,權(quán)利和義務的平等。這也是我們今天,法律的一個出發(fā)點,我們現(xiàn)代法律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要強調(diào)這一個。當你擁有某種權(quán)利的時候,你一定要有對應的的義務。我們現(xiàn)在很多很多的問題,家庭問題、社會問題,往往都牽扯到,大家對這個問題認識的不足。
? ? ???總是對自己的權(quán)利要求太多,而對自己的義務不想承擔,這就導致了很多很多的社會矛盾。很多,其實每一代人都這樣,當他過分受寵愛的時候,他就會有優(yōu)越感,有優(yōu)越感太強的時候他就會驕橫,他就會不講道理,他不講做事規(guī)則,他認為我天經(jīng)地義的就應該得到,而無需付出。
? ? ???所以我的一個同事,有句話說的非常好,說這些獨生子女往往有一個問題,缺少的就是缺少。因為小孩需要缺少一些東西,你什么都滿足他了,他什么都不缺少了,但是這時候他缺少了做人的規(guī)則,他提什么要求你都滿足他,他一定會變得驕橫。優(yōu)越感特強,不講規(guī)則。第二個是自私,他的優(yōu)越感,會使他不愿意顧忌任何人。所以我說受寵太過,寵愛太過,一定會形成,一方面是蠻橫不講理的態(tài)度,二是養(yǎng)成極端自私的人格。蠻橫不講理加上極端自私,是難于立足于社會的。
? ? ???這就是石碏說的,寵祿太過,階為之禍。是禍亂之階,以后走上邪路的,往往是寵愛太過的孩子。我說石碏不幸而言中,公子州吁由于受寵太過,最后走上了弒兄篡位的這個道路,公子州吁是這樣。其實我們前文講過的共叔段,是不是也有這方面的問題。所以我說石碏的這一番教子言論,對我們今天的人們,仍然有警示意義。我說這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當中,好的一方面,希望大家以后在教育子女的時候,有所汲取。
左傳導讀——大義滅親
? ? ???第三點還是傳統(tǒng)文化的部分。這是《左傳》所引用的君子之言,是君子對上述事件做的一個評定,認為石碏的行為屬于大義滅親。因為他做了這一點,所以把他認定為純正之臣。我說純臣,我說純正之臣它真正的內(nèi)涵是,為什么把他說成純臣呢,說成純正之臣呢。
? ? ???內(nèi)涵是他的行為,完全符合忠臣的標準,純臣是因為做到了大義滅親。那么首先這個大義在這里是什么,我說義就是道義,就是原則,這個大義就是大道理,大原則。什么樣的道理和原則,在這里被稱為大義。
? ? ???我說這個大義就是,當君主被殺,被弒,臣僚有為君主報仇,誅討亂臣賊子的責任和義務,這就是大義。石碏不僅按照這個原則做了,履(厲)行了這種責任和義務,而且為了這個責任和義務,不惜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我說這就是大義滅親。所以當我們,仔細去分析這句話的時候,你會感到這里邊冷颼颼的。
? ? ???為了被弒的君主,可以殺死自己的兒子,這就是純臣,這就是君子贊揚的對象。當我們仔細想的時候,會感到拔涼拔涼的,是不是這樣。就是為了君主,為了別人,君主不就是別人嗎,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而這就是那個時代,所提倡的大義滅親,所以說像這樣的政治理論,為臣理念,在整個的,兩千年的中國傳統(tǒng)社會當中,它都是受贊揚的,都是被宣揚的。
? ? ???在這個內(nèi)涵下國事大于家事,在儒家的理念當中,尊君是第一位的,但是親親也是被倡導的。剛才還說的父慈、子孝,六順也。也就是說父親疼愛兒子,也是儒家倡導的親親觀念。也是義,也是原則,我說那個原則,那是相比于忠君而言,它是小義,忠君是大義。親親是小義,當尊尊和親親相遇的時候,小義必須讓位于大義,親親必須讓位于忠君。
? ? ???所以當我們,仔細分析這種理念的時候,我們會感到很殘酷。我說這與忠孝不能兩全,有異曲同工之妙,那是如何對待父母,這是如何對待兒子。當孝親與忠君相遇的時候,孝親讓位于忠君,這叫忠孝不能兩全。當忠君與慈愛相遇的時候,慈愛也必須讓位于忠君,這叫大義滅親。
? ? ???我說就這件事情而言,石碏用調(diào)虎離山計,除掉了不受民眾擁戴的公子州吁,換了一個受大家擁戴的公子晉,使衛(wèi)國政局由亂到治。也就是說石碏這件事情做的,的的確確對衛(wèi)國當時的政局社會,都是有巨大的貢獻,他這個大義滅親可以說是正確。他死了個兒子,但換回了社會的安定,這是可取的。所以我說在這個語境下,在這個背景下,大義滅親是可取的。所以大義滅親兩千多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特別是統(tǒng)治者的喜歡,國事大于家事,君事大于家事。
? ? ???我說大義滅親一直到現(xiàn)在,仍然在很多地方被宣揚,但是我們也不要忘了,當我們,想弘揚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時候,你要想一想它的負面作用。因為所有的君主,都希望臣僚們大義滅親。因為他是忠君第一位的,我說那些好君主,比如像石碏這樣的,他當然不是君主了,像他這樣大義滅親,他換來社會的安寧和穩(wěn)定,這是可取的。
? ? ???但如果這個君主,是桀紂一類的暴君,他也要求大義滅親的時候,得到的結(jié)果是什么。因為桀紂一類的君主,同樣會要求臣民大義滅親,到那個時候,你的大義滅親換來的可能是災難。

? ? ???以上便是山東大學晁岳佩老師《左傳導讀》第二章第第五節(jié)衛(wèi)人殺州吁于濮部分的文字版內(nèi)容。如果對你有所幫助的話,點個贊吧,十分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