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康寧心理醫(yī)院:為什么孩子跟你漸行漸遠丨父母對孩子有多大的影響?看完你就知道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卻在用一生來治愈童年。
在網(wǎng)上有個提問“你愿意長大以后成為爸媽那樣的父母”嗎?
下面的回答五花八門,但是大部分的回答是“不愿意”、“這種問題,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吧”
有一則點贊很高的回答讓人深有體會:
小時候吃飯不小心掉了一粒米飯,媽媽就會指責我浪費糧食;
不小心打破一個碗,媽媽又會說我做事馬虎;
她還經(jīng)常會抱怨我鞋子沒放好,水杯亂放,吃飯把衣服弄臟了......
每天都對我大吼大叫,辱罵責怪,仿佛我犯了天大的錯。
在我們現(xiàn)在看來,這些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但就是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在對待“小事”的態(tài)度上,或者說在情緒輸出這方面,我們擁有相同的爸媽。

01
被放大的小事其實是情緒
不少家長表示:自己的耐心都被生活中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消耗掉了,而且面對家里的娃,“溫柔一點兒、輕聲一點根本不管用”。
把教訓當做教育,可能是我們家長最容易犯的錯誤。
我們?yōu)槭裁磿榫w失控發(fā)火?這是每次我們沖孩子發(fā)火,冷靜下來后第一個要問自己的問題。
家長們切記,教育要傳達本心而不是要傳達情緒。
我們靜下心來細想一下,吃飯掉了一粒米、沒吃干凈、東西沒擺好,這些是十惡不赦的大事嗎?如果用值不值來衡量,這個值得發(fā)火嗎?
現(xiàn)實中,我們很多時候忍不住沖孩子發(fā)火,都是因為心理學一種關于壞情緒傳染的“踢貓效應”。
父親在公司被老板批評,回到家把淘氣的孩子罵了一頓,孩子惱怒地踢了身邊打滾的貓,貓跑到街上,沖撞了一輛卡車,撞上了路邊的孩子。
想必大家平時也會有這種感覺,因為工作、情感、生活上的一些不順心,導致自己內心總是憋著一股火,而家里這個沒有學會“察顏觀色”的孩子,往往就是我們壞脾氣的出氣筒。

02
允許孩子犯錯
中國的很多父母,處處要求孩子完美,他們不允許孩子犯任何一點兒小錯誤。
父母錯認為孩子不犯錯就是優(yōu)秀的體現(xiàn),但其實不允許孩子犯錯才是家庭教育的最大的錯誤。
當孩子犯了錯誤時,父母首先要辨析,是否觸碰了底線。
底線就是涉及道德品質和關乎孩子安全的。比如孩子出去打架、罵人、玩插座等,這樣的事情,一定要和孩子說清楚,堅決不能去做。
只要不碰觸底線,我們就要允許孩子犯錯誤,因為孩子就是在一次次犯錯誤的過程中不斷成長的。
其實由于家長“教育方式”的不當,每一次的糾錯,都是對孩子缺點的強化。再不斷重復的告訴孩子“你有個缺點”,給了孩子足夠多的精神壓力,孩子又怎會不牢牢記住自己的這個缺點呢?
優(yōu)秀的、有效的教育永遠是“潤物細無聲的”。
03
讓教育從情緒回歸本心
1、父母要從言傳變?yōu)樯斫?/strong>
難以想象父母在家不修邊幅,然后要求孩子對自己的東西要擺放整齊。
父母整日刷劇、打游戲,要求孩子好好寫作業(yè),不要貪玩。
這種情況下,孩子是很難聽進去大道理的,因為孩子是不具備成人思維的,他只會通過觀察來判斷學習。

有些爸媽教育孩子的時候,喜歡舊事重提,喜歡將事件放大歸結到孩子的品格上。不僅在親子教育中,甚至夫妻吵架、婆媳關系中也一樣。
小檸小的時候有一次過年收到阿姨的40元壓歲錢,她主動把30元給了媽媽保管,后來剩下的10元也被媽媽以每周給她2元的承諾收走了。
后來小檸第二周去找媽媽要2元錢,她說:你小孩子要這么多錢干什么?
這件事情成為了小檸心頭的一根刺,之后類似的事情被她全部記在了心里,跟媽媽的關系越來越差。
后來有一次跟媽媽吵架,媽媽問她為什么對她有成見,希望母女倆可以好好溝通。
小檸就將這件事說了出來。
沒想到換來媽媽的一句:我不記得有這件事啊,這么小的事情你記仇到現(xiàn)在?!你有沒有良心?!我真是心寒!
3、進家門前,撣掉身上的“灰塵”
家不應該是你的情緒垃圾場,而是我們的能量包。
不要把壞情緒帶回家,傷害了一直包容你壞脾氣的孩子。
回到家,你不再是職場精英,也不是誰的員工,你只是這個家庭中的一分子,是孩子的父母,是孩子的親密伙伴。
04
寫在最后
父母不緊繃不焦躁,孩子才能樂觀豁達,面對任何困難都能積極面對;
父母不焦慮不內耗,孩子才能輕松上陣,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父母不控制不束縛,孩子才能內心豐盈,越走越遠。
家庭關系中最稀缺的就是“松弛感”,能給予孩子“松弛感”的父母,雖普通平凡,卻能治愈孩子一生。
孩子只有不害怕犯錯誤,他才敢于大膽探索,敢于大膽嘗試,他才能更好地成長。
